王文君
摘 要: 《聊齋志異》中有大量篇章描寫異類的愛情,正是這種題材的特殊性,需要一只繡花鞋、一支金釧、一枝梅花等“特殊”的定情信物來見證或維系那段凄楚動人的戀情。本文從文化意蘊、獨特魅力兩個方面,探究《聊齋志異》中的定情信物。
關鍵詞:定情信物;文化意蘊;獨特魅力
一、《聊齋志異》中定情信物的傳統(tǒng)文化意蘊
定情信物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并且在后代的作品如漢代的《定情詩》、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代筆記小說、元代雜劇、明代戲曲中不乏定情信物。定情信物的種類也在不斷地豐富,從早期的植物擴展到珠寶、生活用品等。其在作品中的地位也在不斷地上升,由早期在文學作品中充當小物件、抒情意境的點綴發(fā)展到后來具有強烈文學敘事張力的意象。
蒲松齡筆下的定情信物出現(xiàn)的較晚,承襲了前代定情信物的文化內涵。
1.再現(xiàn)了上古原生態(tài)般的戀情。經(jīng)歷了元明戲曲小說中定情信物泛濫成災的高潮后,蒲松齡避開濫用的信物,嘗試著復古。在他的書中一些花草作為定情信物,給人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勾起人們心底的那種純真無暇、難以言說的情愫。如《嬰寧》篇中嬰寧生活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中,手捻梅花,增添了一分純真,瞬間就俘獲王子服的心。隨后王子服將嬰寧手中梅花珍藏在懷,預示后面將要發(fā)生愛戀情節(jié),引起了讀者的審美期待。
2.表達愛慕、私定終身的物件。社會認可的婚姻應該是符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納徵”即男方向女方送以錢財為主的聘禮。而定情信物不是這種正式的“聘禮”,是一種蘊含某種特殊意義的小物件。它帶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表達愛慕的媒介、私定終身的憑證。如《阿寶》一只鞋子促成的一段浪漫的姻緣,也給孫子楚漫長的游魂歷程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彰顯了小物件的大作用。
3.曾經(jīng)愛情與忠貞的象征。以往的定情信物在愛情的前期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出盡風頭。如《三言》中的定情信物多是促成婚姻的見證,或是不貞的見證。這與當時的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有一定的關系。而描寫暮年回首年輕時的戀情往往除了口述經(jīng)過外就需要當初的定情信物這種小物件的點綴。如《王成》篇中“老嫗”的“我乃狐仙。百年前與君祖繾綣,君祖歿,老身遂隱。”這幾句話將一段異類愛情輕描淡寫,卻讓人想入非非,極具文學張力。
4.相思別情的慰藉?!读凝S志異》中多為異類婚姻,愛戀雙方多不能長久的在一起,或是陰陽異隔,抑或是人神難容,抑或是姻緣定數(shù)等。這時戀人一件小小的貼身物件足以慰藉思念者的心。如《荷花三娘子》中荷花三娘子飛升之后,宗向若抱著她的“披肩”呼喊,“披肩”就變成了蓮女模樣。
5.感情溝通的橋梁。在中國古代禮法森嚴,男女有別。為防人口舌,男女相遇,需合乎禮。那一見鐘情的戀人在大庭廣眾間如何傳遞愛意,既不被他人發(fā)現(xiàn),又能暗示對方。這時就要靠體己之物——定情信物來完成。如《江城》在這篇故事中主動丟“紅巾”的被換成男子,而女子成了撿手絹的一方,并在瞬間完成信物互換,暗示對方,從而達到傳情的目的。
二、《聊齋志異》中定情信物的獨特魅力
《聊齋志異》中的定情信物在繼承傳統(tǒng)定情信物的功能基礎上,又增添了新因素。這些新因素將聊齋愛情故事注入一絲世俗氣息,貼近平常人的生活,更顯得真實。
1.對艷遇的渴望,以撫慰孤寂內心。寓居荒齋的書生白日埋頭讀書,夜晚不免產生孤寂凄涼之感。這時若有一位美貌知己,更能撫慰書生那顆孤寂的內心。如《連瑣》中楊于畏將拾到的“紫帶”帶回“拾歸置諸窗上”。雖然猜到是女鬼,但還是“心向慕之”。
2.赤裸裸的索取,展現(xiàn)世風之下人的欲望。在元明戲曲小說中的定情信物泛濫的背景下,以及商品經(jīng)濟沖擊下人們的意識開始覺醒,那種“發(fā)乎情止乎禮”的觀念淡化,深受晚明“心學”的影響,去追求現(xiàn)世的快感,滿足自己的愿望。在《鳳仙》中劉赤水主動索要鳳仙換下來的舊鞋子。
3.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女性自覺意識的加強。在古代森嚴的封建禮教的約束下,尤其是在男權為主導的婚姻中,女子們何嘗不渴望自由自主的生活,去體驗美滿幸福的婚姻。但事與愿違,女子總是受傷的一方,甚至丟掉性命。如《封三娘》女諸葛出謀劃策,也免不了發(fā)出“不遂如何?”的疑問。雖然這種自主意識還很薄弱,但是能夠說明一股啟迪蒙昧者的力量正在孕育。
4.具備神秘力量,佑護親情?!读凝S志異》是一部充滿神秘色彩的志怪小說集,里面充斥著狐鬼花妖。因此定情信物也能自然而然地具備超自然力量,即愛的能力的現(xiàn)實化。在《白于玉》中最后用“惟東南一小閣化為烏有,即釧口漏覆處也”來顯示金釵的作用,護佑平安。
總之,《聊齋志異》中的定情信物既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意蘊,又融入世俗因子,從而形成了能使得陰陽異世的感情顯得更具人情味,更真實的蒲氏定情信物,
參考文獻:
[1][清]蒲松齡著.張友鶴校.〈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1.
[2]陳永香.談談〈詩經(jīng)〉中的“愛情”詩[J].楚雄師專學報,1999(10):46-51.
(作者簡介: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2013級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