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玲,劉俊芝
中心靜脈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作為近年來臨床搶救危重患者的一項重要手段,已廣泛應用于臨床[1]。 但因CVC 而導致的導管相關性感染(CVC related infection, CVC -RI)占醫(yī)院感染的比例已經超過45%,成為醫(yī)院最常見的獲得性感染[2]。一旦發(fā)生CVC-RI, 不僅增加了患者的醫(yī)療費用,亦嚴重影響患者機體及生活質量,造成靜脈炎、骨髓炎等其他嚴重后果。本研究分析了行CVC 患者發(fā)生CVC-RI 的高危因素, 探討預見性護理措施對預防CVC-RI 的效果。
1.1 病例資料 選擇我院在2012 年12 月~2013年12 月收治的193 例行CVC 患者為對照組,男102例,女91 例,年齡15~86(54.25±8.37)歲;穿刺部位:鎖骨下靜脈73 例,股靜脈63 例,頸內靜脈57例。 實施常規(guī)導管護理,每周進行1 次敷料更換,一旦有敷料潮濕、松脫現(xiàn)象及時予以更換,保持導管通暢。另選擇我院2013 年12 月~2014 年12 月收治的85 例行CVC 的患者為觀察組, 男46 例, 女39例,年齡21~76(46.35±8.26)歲。 在常規(guī)導管護理的基礎上,根據(jù)對照組CVC-RI 的高危因素,實施預見性護理措施。 兩組臨床一般資料(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1.2 CVC-RI 危險因素分析 CVC-RI 的診斷采用《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3], 回顧性分析對照組患者的一般資料、 實驗室檢查結果、CVC-RI 發(fā)生率及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況,根據(jù)CVC-RI 感染情況,將對照組患者分為感染組(n=36)和未感染組(n=157),選取患者導管留置時間、免疫功能、導管類型、插管時機、置管部位以及病情嚴重程度、年齡等因素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分析影響CVC-RI 的獨立危險因素。
1.3 預見性護理措施
1.3.1 加強護士教育及培訓 預防CVC-RI 應首先對護士的知識教育及培訓予以重視,使其從思想根本上認識到護理干預對于置管術后的重要性,增加其規(guī)范操作的依從性。 應將CVC-RI 預防和控制相關知識納入崗前培訓的內容, 加強護士的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提高護理技術水平,增強無菌操作的主觀依從性,保障導管的應用安全。
1.3.2 CVC-RI 危險因素評估 在每次置管后,根據(jù)置管中涉及的引起CVC-RI 的相關因素進行風險評估,方法是:記錄置管過程和患者的相關情況,并進行評分,記錄內容主要包括插管材料、管腔數(shù)量、留置時間、穿刺部位、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評分辦法參考張媛媛的方法[4]。 并將風險評估報告告知監(jiān)護護士,加強對日常護理的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并處理感染風險。 將所有可能引起感染的因素告知患者,使患者積極主動反饋各種不適癥狀,以便及時解決問題,將感染可能帶來的并發(fā)癥控制到最低。
1.3.3 置管后的動態(tài)質量管理 組建專業(yè)的導管護理干預團隊,制定日常工作詳細流程及異常問題的處理辦法。 由專職護士密切觀察穿刺點的局部感染特征及患者全身感染的體征,加強對血培養(yǎng)報告的關注和跟蹤,進行置管后的動態(tài)質量監(jiān)管。 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應該仔細對穿刺點周邊皮膚進行檢查,詢問患者留管部分是否有觸痛、發(fā)熱等感染相關的臨床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掀開敷料對留管部位進行徹底檢查。 定時對患者體溫、導管連接裝置、敷料、穿刺部位的變化進行記錄并進行評估,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
1.3.4 穿刺部位選擇 根據(jù)導管的用途及留管時間的長短選擇最佳的穿刺部位和導管。 若留管小于5~7 d,應選頸內靜脈插管,可減少機械操作并發(fā)癥;若大于5~7 d,應該選擇鎖骨下靜脈,其感染率相對低;若長時間留管用于營養(yǎng)輸送和長期化療,應選擇PICC。 留管時間與感染率有明顯的正相關性,留管3~4 w 感染發(fā)生率最大。 因此, 及時拔管意義重大。 拔管的原則是:(1)無需要時及時拔管;(2)未做到無菌操作時,應在24 h 內拔管;(3)插管部位有化膿現(xiàn)象時,立即拔管;(4)患者血液動力指標不穩(wěn)定,并有CVC-RI 發(fā)生可能時,應立即拔管。
1.3.5 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有些行CVC 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等疾病,其身體狀況欠佳,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差,因此其更容易發(fā)生CVC-RI。 應加強此類患者的基礎護理,合理營養(yǎng)治療,改善其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先選取可能引起CVC-RI 的各種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 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者再行Logistic 回歸分析,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 對照組193 例中,CVC-RI 發(fā)生率為18.7%。 以導管留置時間、免疫功能、導管類型、插管時機、置管部位以及病情嚴重程度、年齡等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置管前體溫、留置導管時間、導管管徑、免疫功能、插管時機、病情嚴重程度為CVC-RI 的危險因素(P <0.01,表1)。
2.2 Logistic 回歸分析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患者導管留置時間、免疫功能、插管時機及病情嚴重程度是CVC-RI 的獨立危險因素(表2)。
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
2.3 護理干預效果比較 實施預見性護理后,觀察組CVC-RI 的發(fā)生率為5.9%(5/85), 明顯低于對照組(發(fā)生率18.7%;χ2=7.654,P <0.05)。
當前,CVC技術已在危重患者的營養(yǎng)支持、藥物治療、輸血、輸液中得到廣泛應用,在ICU 中的作用更為明顯,為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安全有效輸液以及靜脈營養(yǎng)支持提供了有效途徑。 然而,CVC 技術也帶來相關的并發(fā)癥,主要包括機械損傷、穿刺點滲血、感染等,其中CVC-RI 已成為最常見醫(yī)院感染之一,其發(fā)生率達14.1%~28.8%[5-6]。 因此,分析CVC-RI的高危因素對預防和控制CVC-RI 具有重要意義。
以往采用單因素分析很難客觀闡明CVC-RI 復雜的影響因素,因此,本研究在單因素分析基礎上,再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 能有效控制混雜因素,獲得更實際、可靠的結論。 本研究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患者導管留置時間、自身免疫力、插管時機及病情嚴重程度是CVC-RI 的獨立危險因素。 導管留置時間≥7 d 的患者發(fā)生CVC-RI 的比例明顯增大,主要是因為導管留置時間越久,發(fā)生感染的機會越多; 同時CVC-RI 與患者自身免疫力和病情嚴重程度有關,自身免疫力低下時,感染率明顯增加,可能是患者體內白細胞和白蛋白水平降低, 患者病情越重,體內的免疫機制可能無法產生抗體,導致自身抵抗力低[7]。 選擇合適的插管時機可以降低CVCRI 的發(fā)生率,插管過程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可避免皮膚表面的病原菌侵入,可降低局部感染細菌侵入的可能[7]。
表1 影響CVC-Rl的單因素分析
在置管前后對CVC-RI 的危險因素進行客觀評估及動態(tài)質量管理,給予預見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導管相關性感染率。 本院在2013 年12 月~2014 年12 月對85 例行CVC 的患者實施了預見性護理干預,使CVC-RI 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未實施前,充分論證了預見性護理干預的有效性。
護理工作內容廣泛而繁瑣,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由被動變?yōu)橹鲃?,使護理工作具有目的性,減少了護理工作的盲目性,提升了護理人員的自身價值。
[1] 呂忠民.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靜脈置管的感染囚素分析及對策[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1):2294.
[2] 彭莉貞,夏為書,劉毅,等.經外周穿刺中心靜脈導管人員的培訓與管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9):801-802.
[3] 宋茵,朱健華.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預防及護理行為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25):39-41.
[4] 張媛媛. 中心靜脈置管導管相關性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預見性護理方案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
[5] 劉敏. 經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的預防及護理進展[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1,40(3):28-260.
[6] 張玥琪,李敏,葛圣金, 等.中心靜脈置管相關感染影響因素分析[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2,28(12):1164-1166.
[7] 孟曙芳,戚均超,毛小勇,等.587 例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感染的調查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9):2922-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