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軍,袁海蘭,歐仁建,胡 鯤,楊先樂
(1.上海海洋大學 國家水生動物病原庫,上海 201306;2.成都市龍泉驛區(qū)水務局,四川 成都 610100)
水霉菌(Saprolegnia)為一種廣泛存在于淡水水域中的條件致病真菌,對溫度的適應范圍廣,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1]。水霉菌對寄主無嚴格選擇性,能夠感染天然或人工養(yǎng)殖的魚體或魚卵而暴發(fā)水霉病,嚴重危害水產養(yǎng)殖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目前,一般認為幾乎所有致病菌均能夠形成生物膜(Biofilm,BF)[2]。BF 是一種附著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包裹著由其自身產生的細胞外多聚基質(ECM)、具有三維結構的菌細胞群體。微生物可以在浮游細胞和多細胞群落兩種形態(tài)之間相互轉化,BF 為菌體提供庇護場所,并成為持續(xù)感染源[3]。現(xiàn)已證實多種致病真菌可以形成與細菌BF 相類似的BF,而且BF 的形成對真菌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藥物敏感性等影響較大。2013 年,Ali 首次報道了水霉菌可以形成BF,并在BF 中大量存活(即使在施用有效的藥物后),從而對水產動物構成持續(xù)的感染[4]。因此,對水霉菌致病性的深入研究及防治水霉病藥物的開發(f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玻片常作為體外構建細菌、真菌BF 的粘附基質;在人類致病菌BF 形成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致病菌往往會附于留置醫(yī)療器械表面,形成BF 結構,引起導管和醫(yī)療植入物相關醫(yī)源性感染[2],BF 體外構建也常常采用這些材料作為基質,而聚乙烯網(wǎng)片則是作為黏性卵粘附載體廣泛用于魚卵孵化生產中。因此本研究采用這兩種材料建立了水霉菌BF 體外模型,并分析其形成過程及結構特征,為水霉菌BF的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1.1 菌 株 寄生水霉(Saprolegnia parasitica)ATCC200013(1990 年分離自日本神奈川患水霉病的虹鱒)購自美國典型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ATCC)。
1.2 主要試劑 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DA)購自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沙氏葡萄糖液體培養(yǎng)基購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細胞計數(shù)試劑盒CCK-8 購自碧云天生物技術研究所;熒光染色劑Calcofluor White M2R Tinopal UNPA-GX 購自Sigma公司;熒光DNA 染料L34952LIVE/DEAD?Funga-LightTMYeast Viability Kit(SYTO 9/PI)購自Invitrogen公司。
1.3 水霉菌孢子懸液的制備 將菌種接種于PDA平皿上,20 ℃活化[5]。在平皿上鋪滿油菜籽,待菌絲長上菜籽,將菜籽移至滅菌蒸餾水中。20 ℃培養(yǎng)48 h,待游動孢子大量產生后,以3 層滅菌紗布過濾棄去油菜籽,離心收集水霉菌孢子,血球計數(shù)板計數(shù),濃度調至2×106個/mL。
1.4 BF 體外構建 在培養(yǎng)板中預先放入無菌的蓋玻片和聚乙烯網(wǎng)片(40 目),每種材料分3 個孔放入。將1 mL 孢子懸液和1 mL 沙氏葡萄糖液體培養(yǎng)基加入至6 孔培養(yǎng)板中,20 ℃培養(yǎng)72 h。篩選出適宜體外構建水霉菌BF 的材料[6]。
1.5 BF 的定量分析 按以上方法選出適宜的材料,并依照同樣的方法在培養(yǎng)板中構建BF,設不加水霉菌孢子懸液的空白對照組。靜置培養(yǎng)6 h、12 h、24 h、48 h 及72 h 后,吸出多余的培養(yǎng)基,經滅菌PBS 清洗3 次以去除游離菌。試驗重復3 次。
按照細胞計數(shù)試劑盒CCK-8 方法,在培養(yǎng)板中分別加入沙氏葡萄糖液體培養(yǎng)基和CCK-8 工作液,于28 ℃恒溫培養(yǎng)3 h,將反應液平分于96 孔板中,測定每孔OD450nm值。實際OD450nm為每個實驗孔的OD450nm減去空白對照孔的OD450nm。
結果以平均數(shù)加或減標準偏差表示,采用EXCEL、SPSS 13.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1.6 BF 的觀察 將培養(yǎng)6 h、12 h、24 h、36 h、48 h、60 h 及72 h 含BF 的載體材料經滅菌PBS 沖洗3 次,200 μL Calcofluor White M2R(0.05 %[V/V])避光染色1 min,沖洗后放置于載玻片上熒光顯微鏡下觀察[7]。
將在培養(yǎng)板中20 ℃培養(yǎng)24 h、48 h、72 h 及6 d含BF 的載體取出,制備掃描電鏡標本,在Hitachi S-3400NII 掃描電鏡下觀察[8]。
取不同時間段的BF 載體,按文獻[9]方法處理并使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由BF 游離面向BF與聚乙烯網(wǎng)片附著面逐層掃描(沿Z 軸掃描),每個標本取3 個隨機視野,每個視野根據(jù)BF 的厚度,掃描8 層~30 層。
2.1 構建水霉菌BF 載體材料篩選 水霉菌在聚乙烯網(wǎng)片和蓋玻片上形成BF 如圖1 所示,水霉菌在兩種材料表面均可以形成水霉菌BF,但蓋玻片上形成的水霉菌BF 較少,粘附不牢固,清洗時易脫落;而聚乙烯網(wǎng)片表面形成的水霉菌BF 較多,與聚乙烯網(wǎng)片緊密粘附,完全覆蓋聚乙烯網(wǎng)片,形成厚厚的膜狀結構。
圖1 水霉菌在聚乙烯網(wǎng)片和玻片上BF 的形成情況Fig.1 The S.parasitica BF developed on polyethylene netting(a)and glass slide(b)
2.2 水霉菌BF 形成過程 靜置培養(yǎng)6 h、12 h、24 h、48 h 及72 h 后,水霉菌BF 形成情況如表1所示,在培養(yǎng)初期,水霉菌所形成的BF OD450nm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培養(yǎng)后24 h 內升高較快,繼續(xù)培養(yǎng),48 h~72 h 逐漸趨于穩(wěn)定。
表1 不同培養(yǎng)時間水霉菌形成BF 的OD450nm值Table 1 OD450nmvalues of S.parasitica BF of different incubation times
2.3 水霉菌BF 形成過程及結構觀察 將培養(yǎng)不同時間形成的水霉菌BF 進行Calcofluor White M2R 染色后觀察其形成過程,結果顯示,水霉菌在第6 h即開始有散在的孢子黏附于載體材料上(圖2a);12 h時菌絲延長交織(圖2b);24 h 水霉菌菌絲纏繞,菌絲外胞外基質增多,菌絲被胞外基質包裹,開始形成膜狀結構覆蓋在載體材料上(圖2c);隨培養(yǎng)時間延長,BF 形成逐漸增多,最后完全包裹在胞外基質中,覆蓋整個材料(圖2d-g)。并且在水霉菌BF 中可見孢子囊(圖2h)和大量游動孢子(圖2i),其中以水霉菌菌絲為主要結構的微生物群落。
圖2 Calcofluor White M2R 染色觀察水霉菌BF 形成過程及胞外基質情況Fig.2 Examination developmental phases of S.parasitica BF with Calcofluor White M2R stain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將在聚乙烯材料表面培養(yǎng)24 h、48 h、72 h 的水霉菌BF 于掃描電鏡下對其形成過程進行觀察。結果顯示:24 h 稀疏的菌絲交織(圖3a),48 h 逐漸致密(圖3b),72 h 形成復雜的網(wǎng)狀結構(圖3c),而在培養(yǎng)后期(6d)菌絲扭曲、斷裂(圖3d)。在掃描電鏡下可見水霉菌BF 菌絲有序排列、成簇交織生長,形成具有復雜的三維立體結構特征的多細胞菌落(圖3e-f)。
圖3 掃描電鏡觀察水霉菌BF 結構特征Fig.3 Examinatio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of S.parasitica BF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2.4 水霉菌BF 的立體結構特征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SYTO 9/PI 染色24 h、48 h、72 h 水霉菌BF。圖4 顯示不同時間段BF 一個隨機視野的截面紅綠通道信號疊加圖。其中,紅色信號代表死菌(死菌被PI 著色發(fā)出紅色熒光),綠色信號代表活菌(活菌被SYTO 著色發(fā)出綠色熒光),部分圖像呈橙色或桔黃色,一般認為是死菌和活菌重疊造成。結果顯示,24 h 時,已有水霉菌孢子萌發(fā),菌絲交織成稀疏的BF 結構(圖4-1a)。48 h 時水霉菌密集,層疊成簇延伸生長(圖4-2a)。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水霉菌密度不斷的增加,至72 h 時水霉菌形成致密的網(wǎng)狀結構(圖4-3a)。同時,死菌明顯增多,可見死菌(紅色信號)大大增多,死菌和活菌交織共同形成BF結構。
相對于浮游形式而言,微生物BF 是一種具有高度組織性、協(xié)調性的微群體形式,這種復雜結構的維持對微生物生物學行為極為重要。開展BF 相關研究的前提就是建立標準規(guī)范的BF 模型。本實驗采用置片法體外構建水霉菌BF,置片法即在微生物培養(yǎng)液中加入玻璃片或其他片狀、管狀物靜置共培養(yǎng),以提供額外的可供BF 附著并可以移動處理的表面[10]。本研究中載體材料選用40 目聚乙烯網(wǎng)片,因其作為魚卵孵化生產中黏性卵的粘附載體,其上形成的BF 更能夠模擬田間所形成的水霉菌BF。結果表明,玻片上形成的水霉菌BF 較少,并且易于刮落。而聚乙烯網(wǎng)片上的BF 與網(wǎng)片牢固粘附,形成致密、復雜的BF 結構。表面性質與BF 體外構建密切相關[11],糙面可能更利于BF 的形成,本研究結果表明聚乙烯網(wǎng)片可以作為研究水霉菌BF較好的載體。
圖4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水霉菌BF 的立體結構Fig.4 Examination stereoscopic structure of S.parasitica BF by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真菌的BF 形成過程不盡相同,但大致可分為早期(≈0~11 h)、中期(≈12~30 h)及成熟期(≈38~72 h)[7]。白念珠菌芽生孢子早期粘附在有機玻璃表面,逐漸形成微菌落;中期由于細胞的生長、聚合,菌體變厚,并且胞外基質覆蓋在菌體表面;成熟期BF 結構變得更加復雜,直到菌體完全被胞外基質包裹。絲狀真菌BF 的形成過程,與真菌BF 典型的形成過程大致一致[12]。本研究通過測定細胞活力及顯微鏡觀察描述水霉菌BF 的形成過程,結果顯示,0~6 h 為水霉菌黏附初期;12 h~24 h 形成單細胞層;36 h~60 h 為中間形成階段,至72 h 菌絲纏繞形成多層的、彌散著大量細胞外基質的立體結構,同時死菌隨著培養(yǎng)時間延長而增多。該過程與煙曲霉生BF 的發(fā)育過程類似[13],只要在適合的底物上,其孢子也會發(fā)生黏附、萌芽、菌絲延長、直至形成菌絲有序排列的三維立體結構并產生細胞外基質。
熒光染色劑Calcofluor White M2R 能夠與纖維素、幾丁質和其他β-1,4 糖苷鍵碳水化合物緊密結合,吸收紫外光,發(fā)出明亮的藍色熒光[14]。本研究利用鈣熒光白染色技術證明了細胞外基質的存在,并發(fā)現(xiàn)隨著BF 的成熟,胞外基質隨之增多,最后菌絲及相關繁殖體完全被包裹在其中。這可能與BF內外信息交流和耐藥性具有密切關系[15]。
綜上所述,聚乙烯網(wǎng)片可以作為研究水霉菌BF較好的載體,水霉菌能夠在聚乙烯網(wǎng)片上形成典型的BF 結構,即菌絲相互黏附形成的有結構的微生物群落;菌絲有序分布,菌絲周圍有細胞外基質的包裹。本研究體外構建了水霉菌BF,了解其形成過程與結構特征,有助于早期干預和防止水霉菌BF的形成,也為水霉菌BF 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1]陳本亮,張其中.水霉及水霉病防治的研究進展[J].水產科學,2011,07:429-434.
[2]汪雯,李玉.真菌生物被膜的研究進展[J].國際呼吸雜志,2011,31(5):398-400.
[3]O'Toole G,Kaplan H B,Kolter R.Biofilm formation as micro-bial development[J].Annu Rev Microbiol,2000,54:49-79.
[4]Ali S E,Thoen E,Vralstad T,et al.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of Saprolegnia species in biofilms[J].Vet Microbiol,2013,163:133-141.
[5]夏文偉.鯽卵源致病性水霉的分離與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學,2011.
[6]任萍,樊昕,楊蓉婭,等.幾種不同基質對阿薩希毛孢子菌形成生物膜影響的初步觀察[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0,05(4):201-205.
[7]Chandra J,Kuhn D M,Mukherjee P K,et al.Biofilm formation by the fungal pathogen Candida albicans:development,architecture,and drug resistance[J].J Bacteriol,2001,183(18):5385-5394.
[8]Toyotome T,Yamaguchi M,Iwasaki A,et al.Fetuin A,a serum component,promotes growth and biofilm formation by Aspergillus fumigates[J].Int J Med Microbiol,2012,302(2):108-116.
[9]郜向娜,余加林,蘆起,等.四唑鹽減低法結合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定量分析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體外模型[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0,22(12):1081-1084.
[10]李京寶,韓峰,于文功,等.細菌生物膜研究技術[J].微生物學報,2007,47(3):558-561.
[11]任曉萍,楊蓉婭,樊昕,等.真菌生物膜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真菌學雜志,2009,4(3):183-185.
[12]Harding M W,Marques L L,Howard R J,et al.Can filamentous fungi form biofilms[J].Trends Microbiol,2009,17(11):475-480.
[13]李麗娟,陳偉,許輝,等.曲霉生物膜的形成過程與結構特征[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1,6(2):93-97.
[14]曹月青,朱祥先.應用熒光染色法檢測寄主昆蟲體表病原真菌孢子及其附著孢[J].微生物學雜志,2010,30(3):91-92.
[15]Virgínia M S,Nelson L.Biofilm formation by filamentous fungi recovered from a water system[J].J Mycol,2013,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