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以霞
誦讀助生成長
□錢以霞
誦讀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學形式,是提高語感的重要途徑,對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誦讀;教學
有效教學是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應運而生的一個新理念,是能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的教學活動。當然,提高教學的實效也正是我們教育者的追求。
但是,當今的語文教師(包括一些名校名師)在應試教育的指揮鞭下,教文言文重講解輕誦讀,仍醉心于對課文微言大義的分析,大用早已被葉圣陶、呂淑湘等前輩批判的逐句翻譯的方法。他們講出了自己的高深學問,卻耽誤了學生學習語言的大好時光,造成了語文教學高付出低實效的局面。這里既有觀念的問題,也有習慣和操作技術的問題。可是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逐字逐句串講翻譯,滿堂灌的方法顯然已經不適用。表面上看,學生像完全懂了,但卻是一種不動腦筋地獲得,一種被動地接受,學生缺乏自主性、能動性,更談不上享受獲取知識的樂趣。久而久之,學生對文言文也就產生了厭倦情緒,真所謂“想說愛你——文言文,不容易啊”!
針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返璞歸真,且要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和發(fā)揚誦讀這一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重新審視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
注重課文的誦讀,是我國的語文傳統(tǒng)教法。古時候,無論是京師的太學,還是鄉(xiāng)野的私塾,在語文教學上都特別強調一個“讀”字。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些流傳千古的名言,總結了古人寶貴的治學經驗,包含著我國古代語文教法的精髓。我國古代語文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誦讀的運用。誦讀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學形式,是提高語感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漸漸進入詩文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審美的教育,陶冶了情操,發(fā)掘了知識瑰寶,提高了鑒賞與成文能力。
所以有一次筆者在研習兩位老師同教人教版選修《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之《六國論》——同課異構的教學視頻時,其中一位老師以誦讀為主的教學方法讓我眼為之一亮,耳為之一震。這位老師在初步感知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齊讀去感受蘇洵政論文的氣勢,深層感悟中讓學生默讀去靜心體會蘇洵寫作本文的主旨,其間又穿插單個讀與小組讀的方式去解讀“賂秦而力虧”與“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內涵。用這位老師自己的話來說:學生在再三再四的誦讀中識字、會意、明理、知法(即了解文本思路,借鑒作者論述的文章布局以及感悟文本中蘊育的作者情感),同時也在誦讀中積累、感悟、提高。誦讀中學生才能真切體會蘇洵的感慨萬千的嘆息聲中有著強烈的責任感,這樣方可體會文言文教學的言、文并重的特點,文言文教學才能落到實處。當然,教學中這位老師倘若能在多創(chuàng)設閱讀方式,比如名家范讀,配樂朗讀;誦讀時再多點激情,即能將這“誦讀”真正落到實處,效果定會更佳。
為此,筆者在教學《項羽之死》時就進行了誦讀教學的嘗試。本文是司馬遷連續(xù)集中地寫一人——項羽,情節(jié)性較強,項羽的語言極具個性。課前,提醒學生提前通過閱讀進行整體感知;課上,首先提示學生依據誦讀三步走:讀準字音,斷好句讀,讀出感情。另外,“慷慨悲歌”這一出則讓學生配樂集體誦讀,不用多說,學生很容易就感受到末路英雄的那種無奈、悲涼以及其多情善感的性格;“東城快戰(zhàn)”這一幕分小組誦讀,學生在聽讀中就能感知項羽的驍勇善戰(zhàn)以及恃勇自負的性格;“烏江自刎”這一精彩片段分角色誦讀,學生深切感知項王的知恥重義、心地善良、視死如歸的性格特征。這樣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得也很輕松,教學的有效性也得以體現:學生的愉悅神情說明了一切。
總之,筆者覺得誦讀可喚起美感、引發(fā)興趣;誦讀能鍛造想象、激發(fā)創(chuàng)造;誦讀會增強語感,提高表達;誦讀易體會內容、把握感情。以后教學中,尤其是文言文教學中可以多嘗試“誦讀”教學,誦讀助生成長!
(作者單位:安徽省天長中學)
[責編曲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