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秀
深度介入南海爭端:日本準備走多遠?
朱清秀
冷戰(zhàn)后日本對南海問題的安全關注經歷了一個明顯的變化過程。隨著中日關系的惡化,日本的安全戰(zhàn)略出現了有意制衡中國的實質性轉變。日本開始尋求積極介入南海事務,并將此作為安倍內閣推行“積極和平主義”政策的一部分。日本介入南海爭端的意圖主要包括:一是通過“兩海聯動”策略牽制中國;二是迫使中國陷入南海爭端沼澤之中;三是借此壓制中國在亞太海域影響力的擴大。然而,日本介入南海爭端加劇了南海局勢的動蕩,促使南海問題向更加復雜化、國際化和軍事化的趨勢發(fā)展,也給中國和有關國家和平解決南海爭端帶來了更大的阻力。為此,中國應積極作為,一方面加強與南海周邊各國及東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壓縮日本在南海地區(qū)的活動空間,為南海爭端的和平解決創(chuàng)造條件。
南海爭端 戰(zhàn)略通道 海洋戰(zhàn)略 軍事合作
2015年5月和6月,日本海上自衛(wèi)隊與菲律賓海軍在南海地區(qū)連續(xù)舉行了兩場聯合軍事演習,其中6月份的軍事演習更是靠近中國的南沙群島。雖然此次演習是在反海盜名義下進行,日本海上自衛(wèi)隊參謀長武居智久強調并不針對特定的國家和地區(qū),①“南シナ海で來週 日本·フィリピン共同訓練”,NHK 網站,2015年6月28日,http://www3.nhk.or.jp/news/html/20150616/k10010116621000.html,登錄時間:2015年6月28日。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日本自衛(wèi)隊與菲律賓海軍在南海地區(qū)頻繁進行軍事互動,給原本已經劍拔弩張的南海局勢再添緊張氣氛,其用意不言而喻。與此同時,在5月28日日本眾議院的和平安全法制特別委員會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回答質詢時“并不否認南海在自衛(wèi)隊為美軍提供后方支援的‘重要影響事態(tài)’的區(qū)域內”②「首相、南 シ ナ 海 で の 後 方 支 援 否 定 せ ず 衆(zhòng) 院 特 別 委」,日 本 経 済 新 聞,http://www.nikkei.com/article/DGXLASFS28H63_Y5A520C1MM8000/,登錄時間:2015年6月28日。。由此可知,日本一方面積極推動在南海地區(qū)與中國存在主權爭議的菲律賓進行軍事交流與合作,為今后介入南海爭端進行“熱身活動”,另一方面也為自衛(wèi)隊能夠順利走出國門而努力為其解除制度上的枷鎖。
日本作為亞太地區(qū)重要國家,全面積極介入南海爭端不僅給中國的國家安全帶來挑戰(zhàn),同時也使得東亞地區(qū)的大國關系更加復雜,中日在南海有可能形成直接軍事對抗的局面越來越明顯。對于日本不斷卷入南海事務的意圖和目的,國內學術界進行了大量深入系統的研究。許多學者認為日本這樣做一是為了維護其海上戰(zhàn)略通道的安全,二是為了與中國爭奪地區(qū)主導權,三是為了在東海問題上牽制中國并形成兩海聯動局面,四是為了全面配合美國“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和遏制中國海洋強國的發(fā)展。①相關文獻可參考:王傳劍:《日本的南中國海政策:內涵和外延》,載《外交評論》,2011年第3期;張瑤華:《日本在中國南海問題上扮演的角色》,載《國際問題研究》,2011年第3期;李聆群:《日本的南海政策及其發(fā)展演變》,載《和平與發(fā)展》,2015年第1期;楊繼龍:《論南海爭端中的日本因素》,載《太平洋學報》,2013年12月第21卷第12期等。然而,日本南海政策變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爭奪和中國在東南亞的外交、經濟和政治影響力,這已經成為日本安倍內閣上臺以來不加掩飾地推行“制衡中國”戰(zhàn)略的一部分。②朱鋒:“國際戰(zhàn)略格局的演變與中日關系”,《日本學刊》,2014年第4期,第1-10頁。隨著中國南海島礁吹填工程的進行,日本的南海政策甚至出現了“軍事介入”的新動向,日本有可能和美國一起在南海進行聯合空中巡邏。
面對這樣的局面,南海爭端中的“日本因素”究竟將發(fā)展到什么程度?日本介入南海爭端對于南海形勢又會產生何種影響?中國又該將如何應對?對這些問題,本文將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以求清晰和準確地揭示日本南海政策的基本內容和未來走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日本出于“南進戰(zhàn)略”的需要曾經侵占過南海地區(qū)西沙及南沙群島③1933年7月日本外務省制作了《關于南海諸島的文件》,8月在西貢的日本領事館向日本外務省呈送了《作為水上飛機基地的新南群島》的文件。1939年2月日本侵占海南島,3月侵占西沙群島,9月決定侵占新南群島。對于日本的侵占行為法國提出抗議,但日本并不接受,不過1942年12月的大暴雨將新南群島全島上的設施全部毀壞。詳細內容參考浦野 起央:『南シナ海の安全保障と戦略環(huán)境(一)』,「政経研究」,第四十九巻第一號(2011年6月),51-54頁。的許多島嶼,并在島上修建了軍事和生活設施。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日本在1951年9月簽訂了《舊金山對日和約》,標志著日本正式從國際法層面放棄了對南沙群島的主權,同時也標志著新中國開始承繼對南沙群島的管轄④浦野 起央: 『南シナ海の安全保障と戦略環(huán)境(一)』, 「政経研究」,第四十九巻第一號(2011年6月),56頁。。冷戰(zhàn)期間,南海地區(qū)成為了美蘇爭奪東南亞及東亞地區(qū)主導權的主戰(zhàn)場,雙方的軍事力量在南海兩端相互對峙。此時,日本在“吉田主義路線”指導下,開始走上一條“輕軍備、重經濟”的發(fā)展道路,因而對南海地區(qū)并未流露出任何明顯的政策訴求。這一方面是由于日美同盟的存在,日本擔心的南海地區(qū)海上交通線安全問題可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日本對于南海周邊各國的關注主要集中在經貿領域,軍事安全問題尚未引起日本注意。即使是鈴木善幸內閣1981年接受了美國的要求,同意由日本自衛(wèi)隊負責日本周邊1000海里以內的海上交通線的防衛(wèi)①日本自衛(wèi)隊防衛(wèi)的1000海里以內的海上交通線主要有兩條,一條為從日本本土到關島附近的東南航線;另一條為從日本本土到菲律賓附近巴士海峽的西南航線。,自衛(wèi)隊的活動范圍也并未到達南海地區(qū)。因此,這一時期的南海爭端尚未進入日本政府的外交政策議題選項中。
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冷戰(zhàn)的結束,“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的軍隊數量和規(guī)模不斷縮減,軍事訓練及演習活動的頻度也日益降低”②『平成7年版防衛(wèi)白書』,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1995/ara13.htm,登錄時間2015年6月28日。。這使得冷戰(zhàn)期間長期承受來自蘇聯強大軍事壓力的日本可以將其戰(zhàn)略重心由北海道及日本海周邊向西南方向轉移。同時,隨著日本“普通國家”化戰(zhàn)略導向的發(fā)展,日本政府及民眾希望日本在今后的國際事務中可以發(fā)揮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用,承擔作為經濟大國理應承擔的國際責任。于是,日本開始將目光聚焦到關系日本“海上生命線”安危的南海地區(qū)。
(一)日本以中間人或調停者的姿態(tài)嘗試介入南海爭端
日本利用其域外大國和非當事國的身份積極扮演斡旋者的角色。1995年中菲“美濟礁事件”爆發(fā)后,“日本和菲律賓在一次副部長級會議上討論了美濟礁事件,菲律賓要求東京‘敦促’北京采取可知行動,結果3月2日在北京舉行的一次雙邊副部長級會議上,日本一位副外長就要求中國采取和平方式解決問題”③李金明:《美濟礁事件的前前后后》,載《南洋問題研究》,2000年第1期,第70-71頁。。同年5月,村山富市首相訪問中國,再次向李鵬總理提及南海問題,表達日本對“美濟礁事件”和對中菲關系緊張態(tài)勢升級的關注④參考 Lai To Lee,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alogues,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1999,p.144,轉引自李聆群:《日本的南海政策及其發(fā)展演變》,載《和平與發(fā)展》,2015年第1期。。
(二)以非傳統安全為切入點介入南海爭端
南海地區(qū)特別是馬六甲海峽長期存在的海盜問題對過往的航運船只造成極大威脅。由于日本從中東進口的石油等戰(zhàn)略物資必須要經過該地區(qū),因此,日本以打擊海盜的名義將軍事力量投送到南海地區(qū)不僅可以增強日本在該地區(qū)的影響力,提升介入南海爭端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日本塑造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履行負責任大國義務的國際形象。1999年10月在南海海域發(fā)生的日本商船遭海盜劫持事件,讓日本找到了在南海地區(qū)增強軍事存在的突破口。日本利用該事件大打悲情牌,海上保安廳長官相繼訪問南海周邊各國,商討與東南亞各國開展反海盜演習,并要求派遣大型艦艇巡視南海。2001年10月,在東盟“10+3”會議上,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首次提議東南亞及亞洲各國通過簽署《亞洲地區(qū)反海盜及武裝劫船合作協定》,積極推進在南海地區(qū)打擊海盜與武裝劫船的合作進程。經過三年多的談判,日本、中國、印度及東盟十國2004年11月在東京達成了共識,締結了該協定。依據協定,各國在新加坡設立一個信息交流中心,負責報告海盜活動及調查海盜事件。為了有效推動該中心的工作,日本宣布提供4000萬日元的運營經費。不僅如此,日本還通過向南海周邊國家提供裝備、技術及資金方面的支持,試圖獲得在南海地區(qū)打擊海盜和反劫船活動的主導權。
除了積極參與和主導南海地區(qū)反海盜行動外,日本還通過派遣自衛(wèi)隊隊員、軍艦及飛機參與在南海周邊的災害救助活動。2004年12月發(fā)生的印度洋海嘯給印尼帶來巨大的災害,日本派出近千人的自衛(wèi)隊員進入災區(qū),并調動多艘軍艦在災區(qū)附近巡邏。2013年菲律賓遭受第30號臺風“海燕”的襲擊,日本高調派出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國際救援隊伍,“阿基諾其實希望日本提供更多的物資和資金援助,讓東南亞鄰國提供人力支持,但日本堅持‘加錢又加人’,而且把增加人手當成救援的前提”①“日本高調派出自衛(wèi)隊援菲分析稱政治動機明顯”,http://news.sina.com.cn/w/2013-11-15/061228715748.shtml,登錄時間:2015年6月28日。。最終日本派出多達1180名自衛(wèi)隊員、3艘大型戰(zhàn)艦和16架飛機前往菲律賓救災②“日本派自衛(wèi)隊援助菲律賓規(guī)模史上最大”,http://www.517japan.com/viewnews-70514.html,登錄時間:2015年6月28日。。
(三)加強與南海周邊各國間的軍事合作
為了加強與中國在南海存在主權爭議的菲律賓、越南等國的軍事實力,日本對戰(zhàn)后施行多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則”③日本在1967年針對武器出口問題制定的三項基本原則,其內容“不向共產主義陣營出售武器”、“不向聯合國禁止的國家出口武器”、“不向發(fā)生國際爭端的當事國或者可能要發(fā)生國際爭端的當事國出售武器”。進行修改,允許在一定條件下④依據“新三原則”的規(guī)定,日本將在下列情況下允許出口武器和裝備;第一,有助于促進和平貢獻與國際合作;第二,有助于加強日本的安全保障;基于第二點,日本還可以同以美國為首的在安保領域合作的國家共同開發(fā)和生產武器裝備,加強與同盟國等方面的安保與防衛(wèi)合作,確保自衛(wèi)隊和日本人在海外活動的安全。出口武器裝備和技術。日本希望通過向這些國家出口、贈予武器裝備及技術來增強其軍事實力,進而推動南海地區(qū)形成對抗中國的軍事聯盟。
2006年6月,小泉內閣決定放寬《武器出口三原則》,并利用政府開發(fā)援助的資金向印尼提供了3艘武裝巡邏艇。2012年日本決定向菲律賓提供12艘全新的巡邏艇,以提升菲律賓的海上安全能力,借此強化其處理與中國南海糾紛上的外交能力。雖然日本由于越南企業(yè)貪污政府援助資金而暫停向越南提供海上巡邏艇,但是在南海局勢日益緊張、中越在南海方面的對抗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日本很有可能重啟向越南提供巡邏艇的計劃。
除了向南海周邊各國提供武器裝備而外,日本還派遣自衛(wèi)隊教官培訓菲律賓、越南等國的軍事將領,并積極開展軍事演習和訓練。從2012年起,日本連續(xù)三年向越南海軍派遣海上自衛(wèi)隊教官,面向潛艇及醫(yī)療人員講授和培訓潛水醫(yī)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①『平 成 26 年 版 防 衛(wèi) 白 書 』,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 _ data/2014/html/n3313000.html#zuhyo03030106,登錄時間:2015年6月28日。。2015年6月,日本海上自衛(wèi)隊派出 P-3C 巡邏機和菲律賓軍隊在南沙群島附近海域舉行聯合演習。之所以選在南沙群島附近進行演習,《日本經濟新聞》坦率承認“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牽制在南海進行陸域吹填作業(yè)的中國”②“海自、フ ィリ ピ ン 海軍 と 南沙周 辺 で 初訓練 中 國 を 牽 制”,日 本 経 済 新 聞,http://www.nikkei.com/article/DGXLASFS23H3S_T20C15A6PP8000/,登錄時間:2015年6月28日。。
(四)拉攏域外大國介入南海爭端
日本在不斷加強日美同盟關系并借助日美同盟“合理”干擾中國在南海維權活動的同時,還積極拉攏同樣關注南海局勢的其他域外大國,特別是在對華政策上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印度和自己的準同盟國澳大利亞。為了推動日印在海洋安全事務方面的合作,拉印度介入南海爭端,日本和印度在軍事安全領域展開了多層次、高頻度的交流與合作。依據《2014年度日本防衛(wèi)白皮書》,日印之間的軍事交流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政府及軍隊首腦的高層會談;二是防衛(wèi)當局間的定期磋商;三是一線部隊間的聯合演習。在最近三年間,雙方政府首腦及軍隊高官幾乎保持每年會談一次的頻率③『平 成 26 年 版 防 衛(wèi) 白 書 』,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 _data/2014/html/ns050000.html,登陸時間:2015年6月28日。。日本公開聲稱,日印要以全球伙伴關系為基礎,以海洋安全合作為切入點全面強化兩國間的合作④『國家安全保障戦略について』,平成25年12月17日,http://www.cn.emb-japan.go.jp/fpolicy _j/nss_j.pdf,第21頁。。有觀點認為,日印加強合作的目的是在推行所謂的“鎖龍”戰(zhàn)略,也就是讓中國巨龍在未來可能的沖突中陷入“日本叼頭,印度啄尾”的戰(zhàn)略困境之中⑤張瑤華:《日本在中國南海問題上扮演的角色》,載《國際問題研究》,2011年第3期,第56-57頁。
澳大利亞與日本不僅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在亞太地區(qū)海洋秩序建設方面也擁有共同的戰(zhàn)略關注和利益。日本和澳大利亞的防衛(wèi)交流從2007年《關于安全合作的日澳共同宣言》發(fā)表以來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雙方2012年簽署了《日澳情報保護協定》共同強化兩國在情報信息領域的合作,2014年澳大利亞總理訪問日本,就日澳在防衛(wèi)裝備、技術領域的合作展開談判,不僅如此,日本和澳大利亞的防長和外長每年都會定期舉行“2+2”會議。除此而外,日本為了進一步推動日澳在海洋安全方面的合作,決定向澳大利亞出口潛艇技術。鑒于澳大利亞的潛艇將會定期在南海及印度洋地區(qū)巡航,日本支持澳大利亞增強軍備,并鼓勵其介入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南海地區(qū),其用意不言自明。
(五)開始準備軍事介入南海爭端
日本對南海爭端的關注從冷戰(zhàn)時期沒有明顯的政策訴求,到20世紀90年代以斡旋者身份出現,再到2000年以后重點關注,直到2010年中日東海撞船事件的發(fā)生導致中日關系全面惡化之后日本才開始嘗試全面介入南海爭端。這與日本《防衛(wèi)白皮書》對南海爭端的關注相一致,通過日本《防衛(wèi)白皮書》檢索系統①防衛(wèi)白書の検索: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web/index.html。的搜索,在關鍵詞一欄輸入“南沙群島問題”,就能在6份《防衛(wèi)白皮書》②分別為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9年及2001年的防衛(wèi)白皮書有關于南沙群島問題的內容。中找到該內容,其中最早的年份為1992年版的《防衛(wèi)白皮書》,其主要內容僅僅是對南沙群島的地理位置、戰(zhàn)略地位及中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圍繞該島嶼存在的矛盾展開描述③主要內容可參考: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1992/w1992_01.html。。然而輸入“南シナ?!保虾#﹦t可以在歷年的防衛(wèi)白皮書中找到160條相關信息,其中2010年及以后有關南海的數據多達89條,特別是2014年的《防衛(wèi)白皮書》有30條信息涉及南海,2013年的《防衛(wèi)白皮書》也有20條④2012年有17條、2011年有16條、2010年有6條的信息涉及南海。。因此,從日本《防衛(wèi)白皮書》提及南海的數量來看,無疑2010年是一個關鍵點,而這一年剛好也是中日由于東海撞船事件而導致兩國關系惡化的開始,更重要的是,這一年還是中國 GDP 總量首次超過日本 GDP 總量的一年,兩國的實力對比開始發(fā)生有利于中國方面的轉變。
2015年1月,美國第七艦隊司令羅伯特·托馬斯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為制衡中國在南海地區(qū)越來越強的海上力量,美國歡迎日本將空中巡邏的區(qū)域擴大至南海地區(qū)上空”⑤相關報道內容參考:“美國第七艦隊司令高調表示歡迎日本巡邏南?!保琱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u7ai3414116_K4.html,登陸時間:2015年6月28日。。雖然日本防衛(wèi)相中谷元在眾議院和平安全法制特別委員會的質詢中表示:“日本對于南海地區(qū)一直都很關注,不過自衛(wèi)隊在該地區(qū)并沒有進行定期巡邏,現在也沒有這樣的方案?!雹蕖赴脖妒紫?、南シナ海関與強 め る 沿 岸國 と 連 攜、中國牽 制」,http://www.sankei.com/politics/news/150606/plt1506060011-n1.htm l,登錄時間:2015年6月28日。盡管日本否認了美國第七艦隊司令的上述說法,但現在沒有這種情況并不意味著將來也沒有這種情況,況且從日本和菲律賓之間的軍事交流程度來看,日本正在為巡邏南海進行前期準備。2015年6月,日菲兩國簽署的《日菲共同宣言》和《為了強化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行動計劃》都明確將雙方在南海的安全合作列為重要內容。前者①內容參考:『日フィリピン共同宣言』,http://www.mofa.go.jp/mofaj/files/000083584.pdf。對中國在南海地區(qū)的陸域吹填行為進行了譴責,并且申明日本支持菲律賓提交的南海仲裁方案;后者②內容參考:『戦略的パートナーシップのための行動計畫』,http://www.mofa.go.jp/mofaj/files/000083586.pdf。更是明確表示日本將繼續(xù)對菲律賓海岸警衛(wèi)部隊提供支持,包括人才培養(yǎng)、提供巡邏艇及技術支援,同時,加強雙方防衛(wèi)機構間的交流,促進信息情報的共享,擴大日菲間的軍事演習。此外,菲律賓總統在日本記者俱樂部回答提問時稱:“將來日本自衛(wèi)隊飛機來南海巡邏,可以使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進行加油、后勤補給等,對此雙方已經開始為締結‘來訪部隊協定’的磋商工作。”③“比大統領、自衛(wèi)隊の基地利用 に 期待感 中國を 牽制か”,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H655D7YH65UHBI01J.html,登錄時間:2015年6月28日。如果日菲之間磋商一切順利,并且也得到菲律賓議會的批準,那么不遠的將來日本的巡邏機將會定期出現在南海上空,這標志著日本將開始準備軍事介入南海爭端④時殷弘指出:日本解禁集體自衛(wèi)權且撤銷過去施行幾十年的武器禁運,這有可能促使日本軍事上介入南海爭端。參考:“時殷弘:日或軍事介入南海 中方應提早準備”,http://phtv.ifeng.com/program/zhtfl/detail_2014_05/01/36117307_0.shtml,登錄時間:2015年6月28日。。
2010年之后隨著中日在東海問題上的矛盾日益激化,日本在南海爭端中的表現已不滿足于僅僅只是給予南海主權聲索國予以援助和支持,而是嘗試直接走向“前臺”,通過與美國進行聯合巡航、和菲律賓進行雙邊軍事演習等方式,尋求軍事介入南海爭端。這既符合日美同盟升級后日本急于擴大美日同盟協同、共同應對所謂區(qū)域安全危機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日本加強在區(qū)域安全事務上“制衡中國”戰(zhàn)略行動的新趨勢。究其原因,有三個方面的日本戰(zhàn)略意圖值得深思:
(一)推行“兩海聯動”策略進一步對中國施壓
2010年中日東海撞船事件的發(fā)生導致中日關系迅速惡化,而2012年日本“國有化釣魚島”事件的發(fā)生則將中日關系帶入瀕臨崩潰的邊緣。因此,中日東海問題的激化是日本決定全面介入南海爭端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中國為了捍衛(wèi)國家主權加大了對釣魚島及其附近水域的監(jiān)控和管制力度;另一方面,面對中國定期化、長期化的海空一體巡邏,日本海上保安廳應接不暇。在此背景下,通過介入南海爭端將東海問題與南海問題捆綁,實現兩海聯動,進而在東海問題上分散中國的戰(zhàn)略注意力并形成兩頭牽制中國的海上格局就成了日本政府積極介入南海爭端的最直接動機和目的。事實上,早在1992年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qū)法》之后,日本就已經意識到中日東海釣魚島問題和南海爭端的關聯性,并且從1992年版的《防衛(wèi)白皮書》開始關注南海爭端的進展情況。①《1992年版日本防衛(wèi)白皮書》特意在“東南亞地區(qū)的軍事形勢”下增加“南沙群島問題”一項,并且指出中國制定的《領海及毗連區(qū)法》遭到了其他聲索國的反對和指責,加深了各國間的對立。參考: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1992/w1992_01.html。
除此而外,日本還想通過介入南海爭端,了解、熟悉和適應中國在解決南海爭議問題上采取的策略,進而在東海釣魚島爭端問題上提前制定好應對預案。比如,日本通過與菲律賓進行信息情報的共享獲取中國應對菲律賓漁船及海上警察力量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信息、通過中菲雙方艦艇在海上的博弈來試探中國在維護海洋權益方面的底線等等。2010年9月中日東海撞船事件發(fā)生之后,日本對于中國海洋維權行動的政治與安全戒備顯著上升,開始尋求介入南海爭端,以此來獲取在東海釣魚島問題談判中更多的籌碼,進而分散日本在東海問題中承受的來自中國的戰(zhàn)略壓力,同時借此牽制中國。
(二)通過執(zhí)行“積極的和平主義”、擴大日本在地區(qū)安全與經濟事務中參與的范圍,和中國爭奪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并以此遏制中國在地區(qū)事務上地位和作用上升的勢頭
日本作為島國,島內資源貧乏,國家和社會生存與發(fā)展所需的資源幾乎都來自海外進口,因此戰(zhàn)后日本海洋戰(zhàn)略的核心是防止來自海洋的進攻,并且確保日本周邊海上交通線的安全。然而,由于奉行“輕裝備、重經濟”的吉田路線,所以日本在戰(zhàn)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在海上交通線方面都完全仰仗美國的海上力量加以保護。進入1970年代之后,隨著美國對蘇聯壓倒性的軍事和經濟優(yōu)勢逐步消失,美國迫切需要日本站出來武裝保衛(wèi)自己。1981年5月,日本首相鈴木善幸訪美,在與里根總統會談之后發(fā)表的共同聲明聲稱:“為了確保日本的防衛(wèi)及遠東地區(qū)的和平,應適當分配日美兩國承擔的任務”,日本同意“在基于憲法及防衛(wèi)政策的前提下,適當加強防衛(wèi)以保衛(wèi)周邊的海域和空域,以此減輕美軍的財政負擔。”②參考: 『 鈴木総理 大臣 と レ ー ガ ン = ア メ リ カ 合衆(zhòng)國大 統領 と の 共 同 聲 明』,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2/s57-shiryou-403.htm。之后,日本自衛(wèi)隊開始承擔起日本海域周邊1000海里海上交通線的安保工作,并延續(xù)至今。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中國海洋實力的提升和美國實力相對的衰落,日本對其在南海的海上交通線可能會被截斷的擔心不斷增強,守衛(wèi)1000海里海上交通線這個日本海洋戰(zhàn)略的核心任務開始面臨諸多挑戰(zhàn),迫使日本推動海洋戰(zhàn)略轉型。日本學者秋山昌廣認為“日本的海洋戰(zhàn)略應該從守衛(wèi)1000海里海上交通線中擺脫出來,印度洋及阿拉伯海也應該成為日本海上自衛(wèi)隊進入的地區(qū),特別是對于日本而言北印度洋及東亞的海上交通線顯得更為重要,日本現在已經以反恐或者反海盜的緣由進入了上述地區(qū),因此保護該地區(qū)海上交通線的任務不能再依賴其他國家?!雹偾锷讲龔V:『海洋の安全保障と日本』,第12—13頁,參閱 http://www.nids.go.jp/publication/kaigi/studyreport/pdf/2013/ch7_akiyama.pdf。于是,全面介入南海爭端就成為推動日本海洋戰(zhàn)略轉型的重要力量,日本希望介入南海爭端來打通印度洋航線和南海航線,防止關乎日本國家發(fā)展命運的海上交通線掌控在中國手里。
(三)利用南海爭端困住中國并借此消耗中國的實力
日本全面介入南海爭端除了利用“兩海聯動”策略全面牽制中國外,還想利用該爭端吸引中國的戰(zhàn)略注意力,讓中國陷入南海爭端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從而達到類似于阿富汗戰(zhàn)爭和越南戰(zhàn)爭拖垮蘇聯和美國的效果。日本軍事評論家文谷數重認為:“中國在南海地區(qū)的強硬政策對日本并非是壞事,因為南海像黑洞一樣會把中國的力量全部吸過來……中國在南海越強硬,反而會越陷越深,因為中國在南海的強硬會招致周邊各國的反對,如今菲律賓和越南對中國已經越來越強硬,而印尼和馬來西亞還在靜觀其變。當然,在南海的權益爭奪中中國肯定會獲勝,但是中國自身的實力也會受到損失,估計無力繼續(xù)維持好不容易獲得的海洋權益……同時日本應該派海上自衛(wèi)隊的軍艦頻繁進入南海地區(qū),特別是巡邏機和潛艇,因為中國的空中警戒及反潛能力比較弱,這樣可以給南海的中國軍隊帶來強烈的不安全感……無論如何都要保持南海地區(qū)的動蕩不寧狀態(tài)才是日本最大的利益?!雹谖墓葦抵兀骸覆▉y起きれば卻って中國の弱點!南シナ海ははたして日本の生命線か?」,『軍事研究』,2015年3月號。
為了讓南海地區(qū)動蕩不寧,維護日本在該地區(qū)的海洋權益,有日本學者提出了如下建議:“首先,日本應該強化與東南亞各國的聯合軍事演習和訓練;其次,提升東南亞各國的國防實力,特別是與國防相關的技術、人才及基礎設施等軟實力;第三,推動日本向東南亞各國出口軍事武器裝備?!雹凵癖?謙:「東南アジアにおける海洋安全保障のためのキャパシティ·ビルディング」,『海洋安全の諸課題と日本の対応』,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平成24年3月,第75—76頁。
為了增強越南及菲律賓的軍事實力,日本不僅向其出口巡邏艇,同時還派軍艦和巡邏機與菲律賓一起開展聯合演習。中國從與南海周邊各國和平友好相處的大局出發(fā),一直采取溫和而理性的政策,而以菲律賓為首的國家則在獲得日本及域外大國的援助之后不斷在南海挑起糾紛,可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如今,日本不斷強化與菲律賓的軍事交流,日菲雙方已經為日本飛機和軍艦利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展開磋商,如果菲律賓允許日本自衛(wèi)隊使用其軍事基地的話,南海地區(qū)的局勢勢必會更加緊張起來。
日本公開介入南海爭端,推動海洋戰(zhàn)略轉型并非完全為了配合美國“重返亞太”的戰(zhàn)略,也并非是美國“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下的產物。日本公開介入南海爭端一方面體現了日本對于中國快速崛起進而主導東亞事務的戰(zhàn)略焦慮,另一方面也是日本國內政治與國際局勢互動的結果。泡沫經濟崩潰之后,日本陷入了“失去的十年”,如今又面臨著失去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的風險,與此同時,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2006年以后,日本國內政黨林立,政局不穩(wěn),首相走馬燈似地換來換去,無疑影響了日本與世界的交流。然而,作為鄰居的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而一直對中國的發(fā)展保持高度警惕和防范的日本難以正視中國的崛起。在此背景下,打著安倍經濟學旗號的安倍晉三贏得了日本選民的支持再次當選日本首相。當選首相后的安倍大有“臨危受命”的意味,帶著對中國崛起的焦慮和再次“融入世界”的期待開始推行“俯瞰地球儀外交”。①“俯瞰地球儀外交”是指形容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以首腦外交的形式在短時間內大量訪問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qū)以推行其“標榜”的“積極的和平主義”理念及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安倍通過外交活動宣傳日本,以提升日本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關于中日學者的評價請參考:安倍“俯瞰地球儀外交”無法取信國際社會:http://www.dfdaily.com/html/51/2014/7/28/1170551.shtml,『「活発化する」「地球儀を俯瞰する外交」』:http://www.jfir.or.jp/j/article/hirabayashi/140215.html。正是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安倍不僅急迫公開介入南海爭端,而且還想要以日本的地區(qū)安全責任與應該承擔的同盟責任,助推《安保法案》在日本國會通過,并進一步謀求在卸任之前修改憲法,為日本成為“普通國家”全面掃清障礙。
從上述分析出發(fā),全面介入南海紛爭,對安倍內閣來說,既有國內政治利益的需求,又能繼續(xù)樹立“制衡中國”的戰(zhàn)略姿態(tài)。安倍內閣會繼續(xù)加大在南海以及東南亞地區(qū)與中國在經濟、外交、政治和軍事領域中的競爭力度。日本對于南海問題不會停止對中國的批評,更不會停止準備和美國聯手干預南海事務的軍事步伐。但是,日本短期內實現和美國在南海聯合巡航的可能性不大:一是日本現在的巡邏機如果沒有菲律賓基地作為保障,無法實現直接從沖繩基地直飛南海的巡航任務②依據2014年版的《日本防衛(wèi)白皮書》,海上自衛(wèi)隊的反潛巡邏機主要以P -3C為主,航行距離4000千米,最新研制的P-1反潛機雖然航行距離達到了8000千米,但依然無法單獨完成巡邏南海的任務。 參 考: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 _ data/2014/html/ns014000.html, http://www.mod.go.jp/msdf/formal/gallery/aircraft/shokai/details/p-1.html。登錄時間:2015年6月28日。;二是安倍內閣在國會通過《安保法案》之后,執(zhí)行有軍事沖突風險的南海空中巡航任務依然面臨諸多難題③關于日本自衛(wèi)隊在何種情況可執(zhí)行何種任務的規(guī)定可參考: 「 自衛(wèi)隊の主な行動」,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14/html/ns021000.html。。盡管如此,日本深度介入南海問題的戰(zhàn)略趨勢不會改變。
當前南海地區(qū)呈現出“四國五方軍事占領,六國七方主張主權,域外大國紛紛介入”的復雜局面。日本作為域外大國強勢介入南海事務,不僅會助長部分南海聲索國的囂張氣焰,增加其對形勢誤判的幾率,進而加劇南海局勢的動蕩;同時也有可能沖擊南海及東南亞地區(qū)原有的大國均勢格局?!皬倪@個意義上講,日本積極介入南中國海的行動可能帶來的最大影響在于,它會逐步激發(fā)某些潛在對立因素的不斷增長,并在特定的時間點上對該地區(qū)現存的戰(zhàn)略結構產生某種意想不到的沖擊,進而對整個亞太地區(qū)的戰(zhàn)略均勢乃至全球的安全穩(wěn)定構成挑戰(zhàn)”。①王傳劍:《日本的南中國海政策:內涵和外延》載于《外交評論》,2011年第3期。
(一)日本的強勢介入還將助推南海爭端向國際化和復雜化的趨向發(fā)展
日本深知依靠其自衛(wèi)隊的力量難以將中國的海上力量阻擋在第一島鏈以內,更不可能阻止中國西進印度洋的戰(zhàn)略。因此,日本在地區(qū)層面上一方面擴大海上自衛(wèi)隊的規(guī)模,強化海上力量,同時密切配合美國在亞太地區(qū)的軍事部署;另一方面日本積極發(fā)展與印度、澳大利亞的海上安全合作關系,在確保印度洋戰(zhàn)略通道暢通,遏制中國西進印度洋戰(zhàn)略的同時,積極拉攏印度、澳大利亞介入南海爭端,使得原本僅僅只是領土糾紛的南海爭端日益演變成國際矚目的全球熱點問題。在全球層面上,安倍也不會輕易放過任何抹黑和攻擊中國的機會。在2015年舉行的 G7峰會上,安倍強烈主張對中國加強海洋活動的行為進行譴責,并指出:“中國的海洋行為造成東海與南海形勢日益緊張,日本不允許采取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雹凇澳膝?ナ 海埋 め 立 て に「強 い 反対」G7、問題 を 共有”,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H6830WYH68UTFK002.html,登錄時間:2015年6月28日。
(二)日本的強勢介入將會對中國的能源安全乃至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對能源的需求與消耗與日俱增,“從今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將會超越美國,2015年很可能會成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的元年?!雹邸爸袊瓦M口圖譜:俄取代沙特成中國最大進口國”,http://www.cet.com.cn/nypd/sy/1580869.shtml,登錄時間:2015年7月10日。雖然中國原油進口的來源會更加多元化,但截至到目前,向中國出口原油的主要國家依次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俄羅斯、阿曼、伊拉克和伊朗等6個國家,占進口總量的68%④同上。由于中國原油主要來源于中東和非洲,并且74.6%的原油進口需要通過馬六甲海峽①“中國石油供應要塞馬六甲海峽的困局”,http://www.china-nengyuan.com/news/78227.html,登錄時間:2015年7月10日。,導致南海海上運輸線的重要性日益突顯。日本軍事評論家文谷數重認為“即使南海地區(qū)的海上航線無法通行,日本也可以采取迂回繞道的方式進口來自中東非洲的能源,這對日本不構成致命威脅,然而這卻有可能威脅到中國的能源安全,因為運到廣東、香港等港口的能源只能走南海航線,一旦南海航線受到破壞則極大地影響華南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這對于發(fā)展以出口導向型經濟為主的華南地區(qū)而言這種威脅是致命的,同時華南經濟圈作為中國三大經濟圈之一,一旦發(fā)展受到影響,有可能會導致中國經濟整體的混亂,進而影響到中國的國家安全?!雹谖墓葦抵兀骸覆▉y起きれば卻って中國の弱點!南シナ海ははたして日本の生命線か?」,『軍事研究』,2015年3月號。因此,南海形勢任何不測的變化都有可能影響到南海航線的安全,進而威脅到中國的能源安全,而安倍內閣試圖軍事介入南海爭端,則會將此種威脅進一步放大。在再生能源無法替代化石燃料的情況下,日本強勢介入南海爭端,必將對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形成挑戰(zhàn)。
(三)日本的強勢介入將動搖東盟在東南亞事務上的主導地位
冷戰(zhàn)結束以來,東南亞地區(qū)為了避免再次成為大國爭霸的“競技場”,一直推行“以東盟為核心,讓中、美、日、印、俄等域外大國相互制約和相互牽制”的大國平衡戰(zhàn)略③關于東盟的大國平衡戰(zhàn)略可參考:張錫鎮(zhèn):《東盟實施大國平衡戰(zhàn)略的新進展》載于《東南亞研究》,2008年第3期;張錫鎮(zhèn):《東盟的大國均勢戰(zhàn)略》載于《國際政治研究》,1999年第2期。。然而,大國平衡戰(zhàn)略能夠成功實施的首要條件為大國之間存在某種程度的相互制衡,一旦此種制衡均勢被打破,有可能導致大國在南海地區(qū)的強烈對抗。此外,南海周邊各國對于南海的主權主張并不一致,相互之間還存在著領土糾紛和爭議,一旦日本強勢介入,必定會對南海周邊的聲索國造成各不相同的沖擊,“導致東盟國家在面臨中美之間選邊之后,還要在中日之間選邊的戰(zhàn)略壓力”④張云, “日本安保政策修改與南中國海問題”,《聯合早報》,http://www.zaobao.com/forum/views/world/story20150527-484749/page/0/1,登錄時間:2015年6月28日。。因此,日本的強勢介入不僅會打破大國在東南亞地區(qū)的均勢格局,也有可能會挑戰(zhàn)東盟在東南亞事務中的核心主導地位,導致東盟在東南亞棋盤上就此失去大國均勢操盤手的角色。
冷戰(zhàn)時期日本在南海地區(qū)保持與美國的協調,在南海爭端上并沒流露出特別明顯的立場,然而冷戰(zhàn)結束以后,來自北方的戰(zhàn)略壓力有所緩解,日本逐漸將戰(zhàn)略重點向西南方向轉移。特別是1992年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qū)法》之后,日本在提出抗議的同時,開始介入南海爭端,牽制中國。2010年中日東海撞船事件的發(fā)生更是促使日本加快介入南海爭端的步伐,而安倍晉三再次上臺之后,公開推動日本強勢介入南海爭端,并將南海視為在海洋上圍堵中國和與中國爭奪東亞地區(qū)主導權的“練兵場”。
日本積極介入南海爭端,預示著日本的安全戰(zhàn)略出現了牽制和制衡中國的實質性轉變。日本介入南海爭端意圖通過“兩海聯動”策略來牽制和施壓中國,迫使中國陷入南海爭端的沼澤之中,以此限制中國在地區(qū)事務上地位和作用的上升,制衡中國在亞太海域影響力的擴大。然而,日本介入南海爭端加劇了南海局勢的動蕩,促使南海爭端向復雜化、國際化和軍事化的趨勢發(fā)展,也給中國和東盟和平解決南海爭端帶來了更大的阻力。特別是日本軍事介入南海爭端,不但會刺激南海區(qū)域內對立因素的不斷增長,而且會給整個東南亞地區(qū)的戰(zhàn)略均勢乃至亞太地區(qū)的安全穩(wěn)定帶來挑戰(zhàn)。
中國一直施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安鄰、富鄰、睦鄰”的周邊外交政策,為的是創(chuàng)造一個和平與穩(wěn)定周邊安全環(huán)境。但是,日本公開全面介入南海爭端不僅促使南海爭端的解決更加困難,同時也惡化了中國的周邊外交環(huán)境。面對來者不善的日本,中國要沉著冷靜,積極應對,既要重視實力的較量,更要重視智力的博弈,確保中國始終能夠處于戰(zhàn)略主動地位。
[修回日期:2015-06-30]
[責任編輯:魯鵬]
朱清秀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后
2015-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