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楠
作者信息:830012,新疆烏魯木齊,新疆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730070,甘肅 蘭州,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
3999422804@qq.com
我國近二十年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雖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可人的成績,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政府的資金投入和其所取得的成效是不對等的。在現在多學科的發(fā)展態(tài)勢下,筆者從從事多年的大學英語教學工作中深刻地體會到,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仍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筆者認為,大學的英語教學改革應該是多形式的改革,要從全局出發(fā),用一種新的教學理念、科學的教學方法來深化教學改革,把通識教學模式融入語言教學工作中,而非片面地只抓一點。因此,站在通識教育的角度去研究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方向,或許是一種新的思想。
所謂通識教育,就是指非專業(yè)性的高等教育。就高等教育而言,包括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性教育:通識教育一般是指對所有在校大學生進行的教育,它是一種大學教育的模式,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通識教育也稱為“自由教育”,即傳授自由及其傳統(tǒng)文化。通識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學生的生活、思想道德、情感、理智為出發(fā)點,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還有的通識教育廣泛涉及生活中各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但其都是非專業(yè)、非職業(yè)、非利益的教育(龔好玲 2014)。通識教育是為學生德智體綜合素質發(fā)展而開展的一項教育工作。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是對非專業(yè)性學生開設的課程,是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體現。在對待大學英語教學時,要重視通識教育在英語教學工作中所發(fā)揮的重要意義。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國外語言、文化的學習,使學生對國外的生活文化產生興趣,從而樂于積極主動地去尋找、了解有關國外的優(yōu)秀文化,更進一步地增長學生的文化積累。對于這樣的英語教學,要廣泛汲取英語語言、中外傳統(tǒng)文化及其他多種學科的知識體系,以使大學英語教學成為一門教學模式多樣化的學科。這樣,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將會是以多種課程相結合而形成的知識面較為寬廣的知識體系,能使學生了解到多種領域的知識技能,同時,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其他學科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這種教學理念不但可以落實通識教育,而且還有利于英語教學工作更好地開展。
在現代的英語教學工作中,應該秉承通識的教育思想,大學的英語教學工作要把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上來,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獨立性的培養(yǎng)。在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培養(yǎng)時,要注意加強其對學習方法的習得,讓學生掌握用英語思維去解決一些問題的能力;把文化知識的培養(yǎng)、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德的培養(yǎng)、注重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教學目標相互融合,以便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這樣,通過一系列的學習,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相關的英語知識,而且還培養(yǎng)了他們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從教師的教學工作來看,除了在英語課堂上需要對學生進行基礎語言教學之外,還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思考時間。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討論出具體、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案,給學生帶來最為前沿的知識體系。
多年的大學英語教學工作中,教師習慣于使用單一的教學手段進行英語教學。但是,從現在的英語教學改革來看,大學英語課程是以多種知識相互結合而產生的,且由于“文化傳統(tǒng)培養(yǎng)”課程的比例增大,使得學生必須對這樣的課程進行學習。在學生看來,從上大學一開始就應該進行各種英語課程的學習,然而,教師的想法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在第二學期開設各類英語課程比較合理,第一學期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生的基礎語言知識培養(yǎng)上,在大二最后一學期開設英語課程已經沒有必要了,不能夠滿足學生學習英語的需求(章黌 2012)。那么,對于大學英語教學工作改革的方向已經很明確了,就是要在英語教學中以多種文化知識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
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相關的教學方案。因此,需在學生入學后及時組織英語等級考試,再依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其進行英語教學的班級劃分,并基于此進行不同層次的英語教學;其次,應舉行一些以英語為主題的活動,如辯論賽、演講、英語話劇、學生之間的英語交流等。從前面的調查結果來看,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尤其是“小組談論”,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還可以讓學生學會怎樣與人交流,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
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及其教師的英語教學,具體的考量辦法就是考試和評估,且考試與評估在教學工作中意義重大。一個科學的教學考評方式可以彌補教學中的不足;相反,不科學的教學考評就會成為教學過程中的絆腳石,甚至誤導教師的教學方向。對于以往的大學教學評估時“最終性的考評”,也就是說主要看重的是學生的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即回到了原來應試教育體系下的教育考評模式。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應該把“最終性考評”和“形成性的考評”相互結合起來,從而改變以往的大學英語教學考評(吳鼎民 2015)。所謂的“形成性評估”,就是指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及其相關部門對學生的評價等。教師可以通過查看學生的課內外活動考評、網上自學日志、學習日志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估,還可以對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訪談或觀察,從而更好地考評學生的綜合素質。“最終性考評”和“形成性考評”不僅體現在這些表現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而且對于整個教學體系有一定的推進作用。
總而言之,在當今與國際化接軌的社會形態(tài)下,要想培養(yǎng)出具有綜合素質的國際化人才,高校的英語教學改革便是重中之重,把通識教育應用到高校大學英語改革中是必然的選擇。因為通識教育在其內容、教學目的上都占據著優(yōu)勢,能對英語教學在目的、內容及其教育方式的改革上有一定的幫助。所以,希望高校都能夠主動借鑒通識教育這一思想,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努力培養(yǎng)出一大批國際化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