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程序正義的幾點思考
蔣茜
南京大學,江蘇南京210000
摘要:程序正義作為英美法系國家法治的核心理念,近年來在我國法治建設過程中頻頻亮相,引發(fā)了學界的各種討論,其中不乏質(zhì)疑聲,而我國又有“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tǒng),因此,本文將主要對學界關于程序正義問題的一些質(zhì)疑進行思考,談談筆者的淺見,通過分析,筆者認為學界對于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關系把握不當,并且過分關注了程序本身的正當性和形式性問題,忽視了程序的獨立價值,甚至陷入了形式正義的陷阱。因此,正確地把握和適應程序正義原則將極大的有利于我國法治建設。
關鍵詞:程序正義;實體正義;形式正義;獨立價值
中圖分類號:D90
作者簡介:蔣茜(1991-),女,漢族,江蘇宜興人,南京大學2013級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
一、引言
程序正義是現(xiàn)代法學理論的一個重要命題,最早作為一種觀念出現(xiàn)在英國普通法之中,其理論淵源是古典的自然正義,其基本要求是:首先,任何人不得擔任自己案件的法官;其次法官應該聽取雙方的陳述。這實質(zhì)上就是要求不僅裁判的結果要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而且裁判的過程也需要符合正義的要求。程序正義在美國也得到了繼承和發(fā)展,聯(lián)邦憲法明確規(guī)定:“未經(jīng)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chǎn)?!背绦蛘x一直是英美法系國家法治的核心概念,在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產(chǎn)生分歧時,程序正義才是標桿。然而,在我國程序正義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xiàn),究其根源則是我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強調(diào)的是人的主觀動機而非行為方式,人與人的關系在社會秩序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程序”往往被忽視,作為結果的實體正義才會得到更多關注。并且,學界對程序正義這一命題的研究中也呈現(xiàn)了不同的觀點,其中不乏對這一概念的質(zhì)疑。筆者則認為,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并非是對立存在的兩個概念,并且理清二者關系對我國法治建設有著重大意義,因此,本文旨在對學界關于程序正義的質(zhì)疑點談一談淺顯看法,以期在更好地理解程序正義的內(nèi)涵。
二、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關系
學界對程序正義這一概念的質(zhì)疑首先在于未能較好地把握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關系。實體正義的觀念受到大陸法系國家的偏愛,其基本標準是使被侵害的權利得到法定救濟,也就是使司法結果與法律規(guī)定吻合,實體正義更強調(diào)結果的正當合理性與道德性,這一要求直接決定了在法律實踐中對客觀真實的不懈追求。程序工具主義者認為,法律程序的目的是實現(xiàn)實體正義,也就是說程序正義是實現(xiàn)實體正義的手段和工具。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忽視了程序正義的獨立價值,即法律程序在具體運作過程中所要實現(xiàn)的價值目標,包括參與、公平以及保障個人的人格尊嚴等。而程序本位主義者卻認為,程序可以不依賴于實體而獨立存在,實現(xiàn)了程序正義就等于法律目的的實現(xiàn),而無關結果如何。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也不盡合理,盡管程序正義有其獨立的價值,但是它與實體正義并非是相互對立的范疇。首先,二者在實踐中是相互依賴而存在的。盡管實體正義在許多大陸法系國家受到推崇,比如,德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為了調(diào)查事實真相,法院應當依職權將證據(jù)調(diào)查擴大到一切對裁判有意義的事實、證據(jù)”。歐洲司法調(diào)查官埃莫里克斯曾說:“只要真相能夠得到,它是如何獲得的并不重要?!钡窃谝恍╊I域,片面追求結果的實體正義理念可能會造成不公正的結果,因為正義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命題。例如,公民的投票權問題,純粹的民主要求每個公民都有直接參與政治事務的權利,但是在這一看似公平的實體性權利的行使過程中,卻很可能出現(xiàn)“多數(shù)人的暴政”,因此,現(xiàn)代民主的代議制政體產(chǎn)生并發(fā)展起來,而“代議制”就是實現(xiàn)民主權利的程序,盡管選舉結果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見,但是只要符合程序正義,該結果就是社會認可的實體正義的結果。另一方面,程序自身的正義也是通過實體正義進行評價的,即如果程序本身的正當性存在問題,那么這樣的程序則是不好的程序。其次,從追求正義的角度看,二者是一致的。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無論是代表程序正義的法律還是代表實體正義的法律,它們都具有法律的規(guī)范性特征,在實施過程中共同發(fā)揮著作用。
三、程序本身的正義問題
在我國程序正義的觀念一直未能得到重視的情況下,“程序”一詞甚至成為“形式主義”和“低效”的代名詞,然而這并非程序正義的概念與實體正義存在矛盾,而是程序本身出了問題,這也是許多學者對程序正義這一概念的質(zhì)疑,即程序雖然可以成為秩序的正統(tǒng)性資源,但程序的起點或者非程序性基礎的問題——程序本身的正統(tǒng)化問題并沒有解決。對此,筆者認為羅爾斯的正義觀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路徑。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把程序正義分為三種類型,即純粹的程序正義、完善的程序正義和不完善的程序正義,純粹的程序正義是最理想的,即存在一種正確的程序,只要這種程序被人們恰當?shù)刈袷兀浣Y果就會是正義的;完善的程序正義則是指先有一個正確的結果指向或者說是一個標準,并且有一種達到這一結果的程序,由此可知,純粹的程序正義和完善的程序正義具有程序與結果的一致性,而不完善的程序正義僅有正確結果的標準,而沒有實現(xiàn)這一結果的程序。根據(jù)這一邏輯,筆者認為程序的正當性不可能如純粹的正義一般由正確的程序達成正確的結果,但是我們可以遵循純粹的正義的邏輯先設計出正確的程序,而后根據(jù)實際效果對該程序進行修正,從而使得結果趨向正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程序本身的正義是一個相對的、并且不斷修正的標準,事實上,即便是實體正義,我們有時候也很難用絕對的標準進行判斷。當然,盡管程序的正當性不是一個絕對的標準,但是筆者也認同一些學者指出的正當?shù)某绦虮厝徊荒芎鲆暤囊恍┢毡闃藴?,例如程序的?guī)范,即法律對程序的規(guī)定,這是程序正義的顯性標志;另外不能忽視的是社會的評價,如果社會評價并不認同這種程序產(chǎn)生的結果,那么就說明該程序是有缺陷的。但是筆者在此要特別指出的是關于“社會評價”的問題,筆者認為,這里的“社會評價”并不適用于個案,我們可以以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辛普森殺妻案”為例,盡管由此一些質(zhì)疑美國程序正義理念的社會評價,但是事實上從美國司法發(fā)展歷程來看,這僅僅是個案問題,我們不能因為該程序放過了一個可能是罪犯的人,而質(zhì)疑該程序的正當性,因為正是由于該程序的存在,許多無辜的嫌疑人才可以得到公正的判決,這一個案并不影響美國司法程序的正當性。因此,筆者認為,這里的“社會評價”應該是一個廣泛的社會效果。
四、程序的形式性問題
此外,學界對程序正義理念的質(zhì)疑還有,認為程序正義強調(diào)形式性,難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在特殊情況下應當容許主權者作出打破成規(guī)。筆者認為這是對程序正義理念的極大誤解,程序正義既不是形式主義,也需要和形式正義做出區(qū)分。形式正義的核心是平等,而非正義,強調(diào)的是平等的對待平等的主體,或者說是一種平均主義的平等。而正義,即實質(zhì)的正義則不僅僅包含平等的價值,還要包含差異以及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具體分析,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相對的平等。程序正義當然強調(diào)形式,但是二者并不等同。程序通過特定的形式將實質(zhì)的內(nèi)容整合,并遵循一定標準對其進行裁量,因此遵循程序正義的審判一定是形式與實質(zhì)結合的結果。學者季衛(wèi)東這樣解釋:“從理性的角度來觀察法制的運作,可以發(fā)現(xiàn)真正合理的決定既需要尊重原則(體系理性或原則理性),因而必須堅持形式正義,也需要臨機應變、考慮情境條件(實踐理性或機會理性),因而必須容許進行裁量。但后者往往導致對前者的否定,難免存在對抗的緊張。為了在兩者之間緩和緊張、保持適當?shù)钠胶?,需要溝通調(diào)整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程序是基于反思理性而實現(xiàn)矛盾的動態(tài)平衡化的一種中介裝置?!边@里的“動態(tài)平衡”是指實質(zhì)正義需要在制度框架的制約中實現(xiàn),這樣才能保證正義的適當性;同時作為形式的程序也通過裁量更趨向正義。因此,程序并非形式主義,也不是形式正義,而是一個調(diào)整形式和實質(zhì)動態(tài)平衡的機制,也是這樣的意義上,程序的正統(tǒng)化作用也得到了凸顯。
五、結語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筆者認為程序正義的理念對我國法治建設意義重大。首先是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不僅不是對立存在,而且還相互依賴共同發(fā)揮作用,在追求正義的價值上具有一致性,并且可以對實體正義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補充。其次,程序本身并非是一個絕對的、一成不變的形式,而是相對的、可以修正的,因此,我們毋須去追究程序本身的正當性,因為正義本身也是值得討論的話題,這種思辨的論證對于程序如何實現(xiàn)正義沒有實際的意義,所以我們不妨關注程序正義的普遍標準,使之不偏離正義的軌道,在社會評價過程中不斷修正以趨向正義。最后,我們在遵循程序正義的原則時,不能被程序的形式禁錮,以至于陷入形式正義甚至是形式主義的陷阱,事實上,程序正義是調(diào)整形式和實質(zhì)動態(tài)平衡的機制。在社會轉(zhuǎn)型的關鍵時期,用好程序正義的理念,通過程序協(xié)調(diào)不同社會群體和價值觀念的沖突,達到共識,對我國法治建設以及社會改革均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季衛(wèi)東.法律程序的形式性與實質(zhì)性——以對程序理論的批判和批判理論的程序化為線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2]周文華.論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關系[J].唐都學刊,2005(5).
[3][美]E·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4]趙旭東.程序正義概念與標準的再認識[J].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3(6).
[5]孫銳.對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之沖突關系的質(zhì)疑[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