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十年課改是一場深刻的文化變革,它激發(fā)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自覺意識,帶來了課題研究需求的自我覺醒。當教師較少進行課題研究之時,大家關注行動、數(shù)量、級別;當課題似亂花漸欲迷人眼之際,便要關注理念、價值、成效。
一、教師課題研究現(xiàn)狀
1.研究需求強烈,立項成果豐富
以課題研究提升學校教科研品位、解決制約教育教學發(fā)展的瓶頸,科研興校,科研興教,是學校、教師的普遍共識與行動方式。課題研究成果成為評估一個學校、一個地區(qū)教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不少地區(qū)教育主管部門提出了校校有市級及以上立項課題的管理與考核要求。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教科研主管部門的指導幫助,教師廣泛的能動參與,使教師課題立項的數(shù)量與級別不斷提升。教科研成果豐富的學校,甚至有十幾個立項課題同時研究,且層次較高,不僅有市級教科所、教研室課題,也有國家級、省級立項課題、規(guī)劃課題。
2.研究氛圍熱烈,教師參與踴躍
在職稱晉級、骨干教師評審等專業(yè)發(fā)展要求的刺激下,課題研究逐漸得到教師認同,教師研究能力普遍提高。很多學校開展草根研究,教師全員參與,學科全覆蓋。有的學校倡導微型課題研究,教師人人有課題。很多學校的開題、結題活動,程序規(guī)范,氛圍熱烈,科研含量高。開題、結題活動真正變成了研討會、學習會、動員會、反思會、總結會,極大調動了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興趣與熱情,提高了教師參與教科研課題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3.課題管理規(guī)范,研究成為常態(tài)
各級教科研主管部門加大了課題的管理、培訓力度,從課題申報、立項、中期評估、結題鑒定等環(huán)節(jié)加強培訓、管理與考核。明確課題聯(lián)系人、指導老師,嚴格開題要求及論證環(huán)節(jié),規(guī)范中期評審,認真把關結題鑒定。有的地區(qū)通過對本地區(qū)立項課題實行網上管理等手段,要求所有研究資料上傳上網,加大過程性檢查力度,推進課題研究常態(tài)化實施,促進教師常態(tài)化閱讀、常態(tài)化研究、常態(tài)化寫作,使課題研究保持應有的溫度,形成良好的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課題研究成為教師常見的行走方式的同時,科學性、嚴謹性、規(guī)范性等課題研究應有的屬性逐漸虛化、泛化、弱化。
1.功利色彩濃厚,選題簡單浮躁
課題應來源于與教育教學密切相關的、制約教育教學發(fā)展的問題。但很多學校把課題當成擴大影響、謀取成績、裝點門面的形象工程,不少教師把課題研究當作評聘職稱、評優(yōu)評特、成名成家的敲門磚。務虛的多,務實的少,盲目跟風,急功近利。從選題開始,便功利色彩濃厚,不考慮課題是否來源于教育教學實踐,不問選題科學性、適切性、研究價值、可操作性如何。不調查論證,胡亂拼湊即申報立項。如課題“少教多學與高效課堂的研究”,從選題開始便犯了科學錯誤,“少教多學”和“高效課堂”的關系值得研究嗎?再如課題“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研究”,缺少個性,沒有新意,課題大而空,指向不明確,難有成效。有些教師拿出來的課題則冠之國家教育部、教科所課題的子課題,名頭很響,但自己并沒有立項開題、實施研究。評職稱、評骨干時拿人家的立項證書,自然沒有價值。
2.認識一知半解,研究方法缺失
一是課題研究從神秘走向庸俗。有些老師將課題研究等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研究,缺少理論學習與積累,不以理念創(chuàng)新引領行動實踐,搞重復單調的教研活動,上幾節(jié)公開課,寫幾篇教學反思,編一本教學案例,穿新鞋走老路,將課題研究膚淺化;有些老師脫離教學實踐,課題研究和教學實踐兩張皮,課題研究不能和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相結合,導致研究時間不能保證,實施階段難以操作。
二是課題申報時,核心概念理解、界定不到位,導致研究方向不明、實施步驟不清,難以開展;結題時,案例集、反思集等成果很多,但往往與課題沒有多少關聯(lián)度,拿不出理論研究成果,不能佐證申報時的預期目標。
三是學校對教師的課題缺乏整合與統(tǒng)籌規(guī)劃。學校的總課題和教師的課題之間沒有邏輯關聯(lián),課題多而散亂,課題組各自為戰(zhàn),浪費物力、財力、精力。
3.研究過程弱化,結題難有實效
“說起來重要,想起來要或不要,忙起來不要。”這是目前部分課題研究現(xiàn)狀的真實寫照?!伴_題沖動,結題激動,過程不動”的現(xiàn)象確有存在。由于對課題實施過程缺乏有效監(jiān)管與指導,加上繁重的教學任務與工作負擔,致使課題研究過程弱化成為普遍問題。結題時“成果一籮筐,什么都往里面裝”,沒有真正能展示動態(tài)研究過程的實實在在的成果。多數(shù)研究成果停留在應用實踐層面,結題報告不能正面回答預設成果,難有推廣應用價值。課題研究浮于表面,在淺層次、簡單重復的教研活動、反思案例集中徘徊停滯。
三、對策建議
教師開展課題研究要有“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的心境,多一份淡定與從容,少一份功利與鴰躁。
1.目的要明
校園是學術凈土。教師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的學術風氣,追求本真求實的科研文化,弘揚自主研究意識、獨立思維品質。通過課題研究,真正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貪大、不貪多、不出風頭,立足實際,想好一個課題,終身去研究。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孫雙金老師的情智教育等,均是教學一生,研究一生。教師立志高遠,心態(tài)淡然,持之以恒,成果自會水到渠成。
2.選題要真
選題應自下而上,堅決杜絕跟風追潮、拍腦袋立項課題,要注重校本、師本、生本需求。課題選題不是某一個人紙上談兵,要發(fā)動教師群體參與選題論證,讓課題真正來源于客觀需要,從問題中提煉出真課題。選題論證要有具體內容,對“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幾個關鍵問題要回答清楚,使課題從立項階段便科學可行。如《構建尚美課堂的校本實踐研究》課題,結合學校“尚美教育”特色建設,探索實施“以美育德,以美啟智、以美健體”,努力改變美育和德育、智育、體育、智育相割裂的現(xiàn)狀,深入挖掘各學科知識內在的美育元素,發(fā)揮美育促進其他諸育發(fā)展的情感因素,讓學科教學成為文化與意義的獲得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選題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與研究價值。
3.研究要實
學校要強化對教師開題報告的審核與把關,認真組織開題論證活動,強調實施方案的操作性,對子課題的分解、研究步驟的設計都要認真思考可行性,要重視教師課題立項研究的規(guī)范性。立項課題較多的學校要加強課題的統(tǒng)籌規(guī)劃與整合,找出解決影響教學質量提高問題的核心課題作為“龍頭”課題,帶動其他課題開展研究,最大限度地整合人力、物力、財力、精力,讓教師各自的課題研究形成合力,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在細化研究過程的同時,還要強化對教師課題研究成果的應用和推廣,避免課題一旦結題,研究即告停止的現(xiàn)象,讓課題研究與理論學習緊密結合,與教研活動緊密結合,與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
4.管理要嚴
課題要強化過程管理,嚴格按實施方案,定期檢查研究進展情況。學校教科室要充分發(fā)揮自身職能,特別是要通過階段檢查、中期評估,發(fā)揮對教師課題研究調控、指導、促進作用,對確實不能按方案開展研究,經指導后仍不能正常實施的,按規(guī)定報請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后予以取消。
(作者單位:江蘇泰州市姜堰區(qū)溱潼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