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焱
“少教多學”如何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
王彤焱
“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強調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嘗試將教學從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多教”轉換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學”。教師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根據(jù)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思維流程、學習心理,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學習平臺,讓學生主動學習,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使學習成為真實、有效的過程。如此,才真正實現(xiàn)了教師“導”的功效。
學習目標不同于以往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依據(jù)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從課堂教學的目的出發(fā),為教師怎樣教而制定的;學習目標制定的依據(jù),雖說仍然是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但它必須是基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過程,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個體差異等,從而制定合理的學習標準,并給出科學可行的學習途徑。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僅要準確掌握課程標準、教材所規(guī)定的學習內容以及所達到的目標要求,更要充分了解學情,把握學習者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需求等,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去制定、描述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的描述,要將復雜的學習行為分解為從簡單到復雜的幾個部分,它不但要規(guī)定學習活動應達到的最終結果,而且要提出達到這一最終結果的一般學習活動的程序。例如,《林黛玉進賈府》是高中語文課程中的傳統(tǒng)篇目,每次遇到它,老師們都會有很多內容要講。但是,在“少教多學”的教學要求下,該如何設定學習目標呢?
《紅樓夢》雖說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之一,但真正讀過原著的同學并不多,所以我們在教學中給了學生四個課時去學習,具體的學習目標如下:
第一課時——1.閱讀單元學習說明,了解本單元小說閱讀學習的要點;2.閱讀課本中“名著導讀”,并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紅樓夢》;3.通讀課文,掌握文中主要詞語的讀音和含義。
第二課時——1.梳理課文內容,整理出人物言行,點評人物;2.分析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賈母;3.歸納分析人物的角度,方法。
第三課時——1.篩選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分析景物環(huán)境的特征;2.探究環(huán)境描寫在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3.賞析精彩語句。
第四課時——1.了解細節(jié)描寫的特征,學會賞析細節(jié)描寫;2.賞析課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
學生在明確了學習目標之后,很快進入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整個過程學生的精神都處于積極、專注的狀態(tài),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給予進程的調控和方法的指導,并在適當?shù)臅r候進行學習成果展示。這樣一個學習單元下來之后,會發(fā)現(xiàn)用時并不多但收效顯著,最重要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全程積極參與閱讀、探究、研討,遠比單是聽課的收獲大得多。
設計學習活動,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學習活動是學習者身心發(fā)展的源泉,它可以是個體的,也可以是群體協(xié)作的。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xiàn)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guī)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fā)學習者內部的認知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fā)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學習任務的設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1)學習任務要有真實性,要在學習者面前展現(xiàn)真實的問題空間。(2)任務要具有趣味性。(3)任務具有挑戰(zhàn)性。
其實,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設計學習活動。如我們在教授《荊軻刺秦王》時,設計的學習任務是,以小組為單位,把課文改編成話劇,寫出劇本,并進行課本劇表演;而《鴻門宴》一文,學生的活動內容是,補寫項伯離開沛公軍隊駐地之后的那天晚上,沛公軍中為第二天的鴻門之行所進行的準備活動,并設計、寫出行動計劃。這樣的活動任務,立即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他們?yōu)榱烁玫赝瓿扇蝿眨磸烷喿x課文,對課文進行深度的研讀,不僅僅掌握了表面的、顯性的、信息,更深入關注了內在的、隱性的信息,了解了事件發(fā)展的過程、因果,也體驗了事件中人物的性格、品行、做事的方式以及這些因素帶給他們的成與敗的影響,并對學生的做人、處事方式產生了啟迪作用。
當老師的,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當一篇課文需要教給學生的時候,我們閱讀、思考、探究的深入程度,遠遠超過了僅僅滿足于個人學習的程度。因而,在課堂上實施交互教學,賦予他們責任感與使命感,可以充分抓住學生,使他們高度集中精力于學習,對所學內容進行更深入精準的研究探討。
在教學中,傳授給人既有的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葉圣陶先生曾經談到:“教學任何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本褪侵附處熢谥笇W生學習的過程中,要通過一定途徑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使學生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并逐步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
現(xiàn)代文閱讀,是語文學科重要的學習任務。傳統(tǒng)教學中,基本做法不外乎分段分層,歸納段意,總結中心思想,分析寫作及修辭方式等等。學生一篇篇地學了十幾年,卻不明白這樣做的意義,也并沒有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遇到課文之外的其他文章,仍然懵懂無措。究其原因,癥結之一在于我們的文本教學,往往是就課文講課文,而沒有做到以課文為例,教授學生閱讀的方法與技巧。
我們在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中,嘗試引進文章學、寫作學的理論,用以指導學生進行文本分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對于文本中語段的閱讀分析,我們可以先把寫作理論中語段構成的知識教給學生,然后通過舉例分析典型語段,讓學生熟悉、掌握基本閱讀思路與方法,然后運用于文本的學習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往今來,那些流芳百世、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無不以美的內涵和形式激濁揚清、陶冶情操。這是語文課得天獨厚的財富,故而語文教學先天具有傳道的功能。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充分考慮了語文的傳道任務,為學生制定的學習目標分為三個層次:讀清文章、讀懂人物、讀出自己。
例如學習《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文時,引導學生從文章學的角度分析清楚了課文的層次,同學們對課文中所描繪的梁啟超先生的形象以及所表現(xiàn)出的梁先生演講的特點,已經了如指掌了。如果就此結束,已經算是完成了文本學習的任務了,但總覺得分量還不夠,還應該有更深層的東西讓學生去感受。于是,老師適時拋出如下問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
1.課文第5—6段寫梁先生講《箜篌引》的對作者的影響。對《箜篌引》那樣簡單的一首詩,梁先生從中體會到了什么?為什么會講得那樣生動感人,以至于使作者在二十余年之后渡黃河時仍能觸景生情,哀從中來?
2.課文第8段寫梁先生在演講過程中,時而掩面,時而頓足,時而痛哭流涕,時而張口大笑,僅僅是表現(xiàn)其演講的生動投入嗎?梁先生做學術演講何以會如此激動呢?
這些問題一經提出,立即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也有些學生對此本來就有些疑問,只是還沒有來得及提出來,此舉恰好迎合了他們的趣味。
當然,要解決以上問題,單單精研文本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查閱課外資料,了解梁啟超先生的生平及性情,了解梁先生所講到的詩文的出處及背景,關注歷史上著名學者對 《箜篌引》等詩的解讀,等等。經過深入地研究探討,學生終于明白了“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的梁任公先生那發(fā)自內心的、掩蓋不了的拳拳愛國之情,并深深為這種情感所感動。
“少教多學”注重的是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它意味著更少地依賴于死記硬背的學習、反復的考試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方式,更多地關注經驗式的發(fā)展、自主學習、差異化教學和終身技能的培養(yǎng)。因而在教學的實踐中,關鍵是要立足于現(xiàn)實,腳踏實地,走自己的路。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附屬盛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