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英
摘 要: 拓展就是開辟新的領域,發(fā)展新的自我之意,拓展體現了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在語文學科中進行拓展式教學,既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擴大學生的思維領域,又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讀寫創(chuàng)新能力。在課堂上組織辯論,既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又能激活課堂的氣氛,鍛煉學生的口才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實際生活 拓展知識 更換課題
知識經濟時代,語文教育必須面向新世紀,培養(yǎng)符合現代化建設的人才,這就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若能把握好拓展這一環(huán)節(jié),則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是很有針對性和突破性的。所謂拓展,顧名思義,“拓”就是開辟新的領域,“展”就是展開、發(fā)展。拓展就是開闊新的領域,發(fā)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時拓展體現了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在語文學科中進行拓展式教學,既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擴大學生的思維領域,又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讀寫創(chuàng)新能力。具體點說,就是結合教材,讓學生多讀一些與教材有聯(lián)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們既會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豐富、審美意識較強的人,又會作文、作出思想積極新穎、構思富有創(chuàng)意、語言別具個性的文章。
那么如何進行拓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實踐。
一、結合實際生活拓展
在當前《新課程標準》下的新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內容和學生的現實生活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不論是學生生活、家庭生活還是身邊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走出課文,走向社會,關注人類生活、自然和環(huán)境,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思維。
如《我的老師》一課,在學生理解了發(fā)生在“我”和老師之間的七件事后,請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師生關系,談談自身和老師之間的感人事例。這樣就從課文中的師生情走進了感受現實生活中的師生情,從而實現了拓展。
二、通過續(xù)寫課文拓展
續(xù)寫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續(xù)寫,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富于聯(lián)想和想象的空間,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
如《皇帝的新裝》一課,可讓學生續(xù)寫游行大典結束后皇帝追查說真話的人的情景。有的同學這樣寫:舉行完游行大典后,皇帝生氣地回到了宮中,他自己反復想著:難道是我太愚蠢,上當了?又難道是我根本沒有資格當皇帝?不行,這樣不行!他越想越緊張,于是就傳之前第一個被派去看“新裝”的老大臣問話?;实蹎枺骸拔抑芭赡闳タ次业男卵b時,你看見了什么?”老大臣緊張地答道:“呈報陛下,我看見了美麗的花紋和美麗的色彩?!被实凵鷼獾卣f:“說實話!”“呈報陛下,我……我什么都沒有看見”,老大臣慚愧地低下頭?;实勐犅劊蛡骼洗蟪枷氯?,又傳了陪他看過“新裝”的所有人問同樣的話,結果所有人都這樣回答……
通過這樣的拓展訓練,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通過改寫課文拓展
對課文的改寫,筆者認為比續(xù)寫更能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它能夠更加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人物重新安排情節(jié),設計不同的高潮和結局,從而達到拓展的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這一課,就可以設計這樣的改寫:假如菲利普夫婦一家在船上遇見的不是窮困潦倒的于勒,而是一個百萬富翁,一個真正發(fā)了財的叔叔,那結局又該是怎么樣的呢?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這樣的改寫,學生的思維是異?;钴S的,筆下所涌現的就是一個個不同的、令人深思或發(fā)笑的結局。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這篇課文寫的是歐洲當時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樓拜家聚會做客的情形,是法國著名小說家莫泊桑寫的,但沒有寫到莫泊桑本人。因此,教學時可以做這樣的嘗試,讓學生模仿課文從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話刻畫莫泊桑在福樓拜家做客的情形。這樣的改寫雖有一定的難度,但能大大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通過組織辯論拓展
在課堂上組織辯論,既能拓展學生思維,又能激活課堂氣氛,鍛煉學生的口才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如教學《羚羊木雕》一課時,就可針對羚羊木雕既然已經送給了別人,該不該再取回這個問題進行辯論。辯論分甲乙兩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見,乙代表“我”的意見,分別陳述自己的理由。再如《陳太丘與友期》這一課,可以就陳元方的做法是不是太過分這一點辯論。多進行這樣的訓練,對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五、通過更換課題拓展
課文的題目往往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體現,教學時可以考慮利用課文的標題作“文章”,讓學生思考是否可以設計其他標題代替課文的標題?
有位教師在《變色龍》的公開課教學中,提問:“用‘變色龍為題,好在那里?”學生很快答出,教師再問:“如果改用人名來作題目,并且在人名前面加上一個修飾語,那么該定一個什么樣的題目才合適呢?”學生紛紛回答“趨炎附勢的奧楚蔑洛夫”,“見風使舵的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奧楚蔑洛夫”……通過這樣的訓練,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小說主旨的理解,明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結合字詞教學拓展
拓展不僅體現在上面的步驟中,而且在字詞教學中可以運用。傳統(tǒng)教學中字詞教學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詞的音義的基礎上,學生學得枯燥,提不起興趣。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應該改變這種局面,在字詞教學上努力進行嘗試。如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這一課文時,老師先讓學生課前預習生字詞,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義的基礎上,寫一段話,這一段話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詞,到上課時念給同學聽。這樣的字詞教學,屬于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值得我們學習推廣。
總之,拓展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關鍵取決于教師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拓展,只有這樣,拓展法才能應用得靈活自如,教育教學才能更顯有效。
參考文獻:
[1]陳宇,北辰.小議高效課堂教學[J].當代教育科學,2007(Z1).
[2]張志強,張曉麗.淺談語文教學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太原師范??茖W校學報,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