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
古詩是華夏五千年文明淬煉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瑰寶。它以含蓄凝練的語言表達方式、別具一格的藝術表現手法、齊整而富有韻律美的外在表現形式,成了中國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古詩學習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有著極為特殊的重要意義。它既是對民族優(yōu)秀精神文化遺產的繼承與光大,更是一必要的文化藝術滋養(yǎng)和熏陶。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小學語文老師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古詩學習呢?在小學階段,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尚處于起步階段,古詩教學的目標自然不能定位在訓詁文字、詮釋語義、捕捉意象、體味詩詞蘊含的語義學和美學層面。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發(fā)現,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常常落入“揭題——逐字逐詞串講——寫作背景介紹——背誦古詩”這一將教學過程片面簡單化的窠臼。這種定式化的機械處理,不僅破壞了古詩原本的美感,而且肢解了古詩中豐富的意蘊,使得古詩教學味同嚼蠟,絲毫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那么,在小學階段,古詩該如何教呢?古詩教學是否有法可循呢?在此,筆者基于對古詩文體特征的一些認識,就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策略與大家分享和交流。
一、“讀”出一番精彩
《尚書·舜典》有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古詩作為漢語文本中最富音樂美的文體,讀來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在抑揚頓挫之間盡顯音律節(jié)奏的美感。古詩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古詩教學中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務是誦讀。
如何指導學生誦讀呢?具體可以分為三步:
1.讀準字音。在古詩文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不常見的漢字,還有一些讀音在現代已經發(fā)生改變的漢字。在指導學生讀古詩時,首先要掃清讀音上的障礙,其次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將詩文讀通順、讀流利。
2.讀出節(jié)奏。古詩音節(jié)整齊勻稱、合轍押韻,要讀好古詩,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掌握古詩的韻律和節(jié)奏。具體來說,就是朗讀時要注意讀出停頓、讀出輕重、讀出緩急。古詩的節(jié)奏不盡相同,就五言古詩來說,有兩拍的(如“遲日/江山麗”),有三拍的(如“床前/明/月光”);七言古詩的變化更多,有兩拍的(如“三萬里河/東入?!保腥牡模ㄈ纭昂谠?翻墨/未遮山”),有四拍的(如“梅子/金黃/杏子/肥”)。讀好這些節(jié)奏、掌握這些規(guī)則是誦讀古詩詞的必要前提,教師一定要注意平日點滴的滲透,讓學生在反復的訓練中掌握誦讀古詩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當然,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并不只是讀好停頓這么簡單,還包括指導學生讀出詩句中的重音和快慢,讀出與詩歌意境相協(xié)調的語氣語調,等等。
3.讀出韻味。古詩中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多元誦讀是走進作者內心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式。在教讀古詩時,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是“以聲傳情”、“以讀悟情”的最佳途徑。課上,老師是組織學生進行多元誦讀的引領者,充分運用個別讀、小組讀、齊讀、合作讀、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讀等方式,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感覺,讀出不同的層次,真正捕捉到蘊藏在古詩的豐厚意蘊。
二、“想”出一層意境
在理解字詞、疏通詩歌大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對詩歌中描繪的景象展開合理的想象,是古詩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詩歌的語言含蓄精煉、言簡意豐,在閱讀古詩時,必須根據詩歌內容,展開合理想象,即通過想象再現詩歌中的人、物、景,還要把詩人高度概括或跳躍省略了的生活內容、人物形象、自然景觀等加以補充,使詩歌展現的畫面更加充實、完整。
想象的過程實際上是讀者憑借自身經驗,對已有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并構成新的意象的心理過程。教學古詩時,教師要善于抓住詩歌中的關鍵字、詞、句,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以往的生活經驗,再現作品中的景象,從而喚起情感共鳴,進而體會詩歌中所描繪的意境。
比如教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時,詩人以“跳珠”作比,描繪雨中水珠飛濺的情景。我們可以以這樣幾個問題引導學生:⑴珍珠有多大,珍珠的特點是什么?⑵雨點像珍珠說明什么?⑶為什么詩人不寫“白雨珍珠”而要寫“白雨跳珠”,從“跳珠”一詞中,你能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學生通過調用以往的生活經驗,明白“跳珠”一詞不僅寫出了雨點的大和亮,而且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雨點打落時水花飛濺、響聲不斷的情景。
一般而言,許多詩歌都會借助具體的事物,借助生動形象的比喻、夸張和擬人等修辭手法,并運用傳神的動詞、形容詞描繪景象。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以具體的意象為立足點,充分發(fā)揮想象和聯想在古詩詞教學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容易走進詩歌的意境,從而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脈絡。
三、“悟”出一片深情
清代詩人袁枚說:“詩者,人之性情也?!比绻旁娊虒W只是簡單地誦讀、釋意,學生就恐怕很難真正走進文本,更無法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由于古詩詞淺而情深、言近而旨遠,加之寫作年代久遠、時代背景迥異,學生缺乏足夠的閱歷和知識背景,因此要準確把握詩歌中的情感主線,僅僅立足于課文是遠遠不夠的。
每首詩歌都是特定歷史時期、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的產物,詩歌表達的情感和作者的人生經歷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學古詩時,我們除了讓學生“讀詩文”、“明詩意”、“想詩景”之外,還要適當拓展相關背景資料,提供一些有助于學生破解詩歌內在情感密碼的線索,如詩人的生平經歷、歷史背景等,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排疑解惑、感悟詩情。
比如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從題目上看,是一首典型的送別詩,然而,全詩對送別友人之事不著一字,除了六月西湖荷塘美景的描摹之外,更無一絲惜別之情的流露,這就給學生在把握詩歌主旨和情感時增添了一重障礙。因此,懂字面意思之后,老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楊萬里寫作此詩時的歷史背景和政治背景,了解林子方此行的緣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刻體會詩人對友人的那份深厚的友誼。
總之,古詩詞教學應立足文體本身,從古詩獨特的文體特征入手,在“讀”中體味詩韻,在“想”中走入詩景,在“悟”中涵泳詩情,唯其如此,才能讓學生真正觸摸到古詩內在的美與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