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榮金
(大玉口學校,廣東 封開 526546)
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語文教學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切實把握教學原則,緊扣“以生為本”的主線,改變以往教師為主,以教材為中心的課堂模式,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語文課程價值,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課堂基本的教學模式都是簡單回顧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接著開始按照語文教材的內(nèi)容灌輸式的進行教學,整個課堂基本上呈現(xiàn)的都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教師“按圖索驥”,學生“囫圇吞棗”,被動的學習讓學生看不到學習語文的價值和意義。這樣的教學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阻礙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的一些教學思想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但隨之產(chǎn)生的問題是教師對新教學理念的盲目實施,強行的落實讓學生找不到學習的樂趣,課堂效率依舊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師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認真體會新課程要求的內(nèi)涵,貫徹新課程基本理念,以促使每個學生在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整體性的發(fā)展。
新課程明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要挖掘語文教材的價值,語文課程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審美性和人文性兩大方面。語文教師要從審美性和人文性入手,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獲得大幅度提高。
1.借助語文教學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語文是美的承載體,語文教材中包含了語言美、形象美、生命美、自然美、建筑美等等。這些都蘊含在不同的文本當中,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去啟發(fā)、去引導,使學生去感受語文教材中的美,讓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感受美、體驗美,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例如,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時,由于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全文以作者熱愛春、贊美春的感情作為線索,描繪出了一幅花卉爭榮、生機勃勃的春景圖。所以,在授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感受文本中的美,筆者引導學生鑒賞了文本中的一些優(yōu)美句子,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薄靶〔萃低档貜耐晾镢@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薄龑W生鑒賞文本中的優(yōu)美句子,感受文本中的自然美。進而,使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不僅感受文本中的美,而且,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的提高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通過語文教學促使學生懂得人文關(guān)懷,學會感恩
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長的“愛”讓部分學生認為這一切都是“應該”的,家長滿足子女的所有的要求,不論過分不過分都是理所當然的。而且,網(wǎng)絡上也經(jīng)常會報道一些學生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對父母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我們的教育出什么問題了?我們孩子的親情意識和感恩意識哪里去了?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出這樣的人才嗎?不是的,這不是我們教學的目的,不是我們語文課的價值體現(xiàn)。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立足于語文教材,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f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悟親情,學會感恩。在教學中凸顯人文關(guān)懷。
例如,在教學《背影》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文本字里行間中所包含的那份深沉的父子之情,在導入課時,為了讓學生的精力更快的進入到課堂當中,教師首先借助多媒體向?qū)W生播放了《跪羊圖》,一首佛教歌曲,一首教化世人知感恩行孝道的樂曲,曲調(diào)清新,童音澄澈,奠定了本節(jié)課的感情基調(diào)。進而,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到課堂活動當中,而且,在音樂的渲染中學生會更好的體會文本中的那份情感。接著,引導學生去回想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去感受父母的無私與偉大。最終,使學生在掌握本節(jié)課的中心思想的過程中潤物無聲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除上述兩點之外,我們還可以借助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
1.實施先學后教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近年來倡導的,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種模式常用而有效果的是“先學后教”和“創(chuàng)設情境”兩種。所謂“先學后教”模式,即由學生先帶著問題或任務去自主學習,后由教師進行點撥和歸納。這種模式切實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中心,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不僅培養(yǎng)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習慣,而且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切身感受到獲得知識和進步的喜悅。
例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這課時,教師選擇了先學后教模式,先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即認識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惡;了解童話想象和夸張的特點;理解這篇童話的諷喻意義。接著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按照“愛新裝——做新裝——穿新裝——展新裝”主線進行自學,要求學生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歸納反饋。最后,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問題歸納和點撥。教學既圍繞目標和重點,又發(fā)揮了學生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確保了教學質(zhì)量。
2.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
問題是探究的前提,是學生創(chuàng)新的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習慣。例如,在教學《最后一課》時,教師采用的是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法,首先,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①小弗郎士上課途中見到、聽到、想到了什么?文中為什么不直接從上課寫起?②最后一課的情形與平時有什么不同?③是什么讓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呢?……讓學生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解決問題,同時,理解本節(jié)課的中心思想,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教學質(zhì)量,而且,對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的日新月異,單純的依靠教材中的知識是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的。也就是說,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的,應該是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關(guān)系的。因此,教師要注意發(fā)揮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價值,要擴大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意識到語文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例如,我們可以鼓勵學生練習一些開放性試題,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我們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向?qū)W生播放一些有價值的演講,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重拾知識寶庫,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生活、學習態(tài)度??傊?,讓學生在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課堂中健康地成長。
總之,語文課程的價值在于審美性和人文性,語文教師應充分展現(xiàn)語文的價值,切實體會新課程實施的意義,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確立教學主體,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使語文教學成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特別是人文素養(yǎng)獲得提高的主陣地。
參考文獻:
[1]李占國.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研究[J].快樂閱讀,2011(16).
[2]段克麗.新課改背景下如何確定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目標[J].教育科學論壇,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