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宵黎
實踐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積累經驗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就得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等數學學習活動,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加速認知的科學建構。
一、有序實踐,提升思維活力
實踐活動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不是接受,而是探索?;顒又袑W生能將眼、手、口、腦等多重感官充分調動起來,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參與到知識的探究活動之中,真正變成“我要學”。
如,在“7的乘法口訣”教學中設計一組學習實踐活動。首先,指導學生用7根小棒組成一只小帆船,并追問:“你造出一只小帆船需要幾根小棒啊?能用幾個幾來說一說嗎?”其次,讓學生說一說他們想造幾只小帆船,學生會根據自己的思考,說出造2只、3只等;再次,引導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小帆船如數做出來,讓學生自主思考,小組合作分析“每多做一只小帆船,就會多用了幾根小棒?就是又增加了幾個幾?”最后,指導學生回顧操作過程,思考這樣造小帆船中所包含的數學現象,思考操作中使用小棒的規(guī)律。學生在反思中就會逐漸明晰:1只小帆船1個7,就是7;2只小帆船2個7,是14……每增加一只小帆船就是增加1個7,這樣7的口訣就在活動中逐漸明晰起來。
用直觀的形象、具體的操作來削減數學知識抽象性對學習的干擾,從而使7的口訣學習充滿樂趣。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造學生操作、觀察與思考的機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興趣盎然的情形下實踐著、思考著,體味學習成功的那份快樂。
二、有效操作,促進主動探索
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意識,促進學生主動探索,是數學教育賦予教師的新使命。為此,教師就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有效的實踐情境,引領他們進行有效的擺一擺、畫一畫、量一量、議一議等數學學習活動,并促使學生在操作的引領下對學習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活動,實現知識的理性提升。
如,在“5以內的分與合”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拿出2個小正方體,想想如何分成左右兩堆,并把分的過程完整地表達出來:2可以分成1和1,1和1合起來是2;其次,設問:“給小朋友們4個小正方體,你又會想到什么呢?動手試一試?!睂W生會根據2的分合經驗,較好地進行操作,也會有條理地說出分與合的關系。這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你能把自己的操作有序地擺好嗎?能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說一說嗎?”學生在小組合作和共同交流中,形成三種方法:(1,3)、(2,2)、(3,1)或(3,1)、(2,2)、(1,3)。最后,讓學生自主探究4和5的分與合。
學生的探究操作和教師的精準引領,不僅讓活動更加富有智慧,也使學生在活動中領悟了學習方法。有效的實踐操作,使學生自始至終都在學習的感悟中,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長此以往的指引和訓練,就一定能使學生掌握獲得智慧的金鑰匙。
三、細致操作,有助思維發(fā)展
數學是指尖上的數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引領學生精細實踐、科學操作,更要縝密反思。因此,要時刻指導學生去觀察、分析、比較和討論,更要引領他們參與學習的爭辯,在活動中使思路更清晰,思維更活躍,從而建構科學的認知,形成扎實的記憶。
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中,首先,布置一道思考題:“請你們用學具籃中的材料做一個長方體,你會用到哪些材料?把它們找出來,并想一想怎么做成一個長方體?”其次,安排學生自主拼長方體,并討論:“剛才選擇的材料都用在什么地方了?”學生會根據長方體的框架圖,很直觀地說出:“用了12根小棒,都在邊上,還有8個接頭?!边@時教師的追問就必須更具有指導性,更能啟迪學生再度思考:“12根小棒一樣長嗎?有什么講究嗎?”學生結合實物討論,很快就得出:“我們小組的12根小棒,分成了3組,每組的4根都一樣長。”“我們小組12根小棒分成了2組,一組有8根,它們一樣長,其余4根一樣長?!薄拔野l(fā)現我們兩個小組做的長方體不太一樣?!钡鹊?。最后,追問:“請用彩紙片把這個長方體的表面蒙起來,在蒙的過程中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呢?”學生的操作不是單純的做,更不是玩,而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教師就得有序地引領學生實踐,科學地指引學生思考,并及時地、全面地捕捉到活動中所呈現出的各種信息,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富理性,更加順暢。
結合教學內容,科學地指導學生利用實踐操作來獲得最直接的感知,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使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更加濃郁。教學中教師如能放低姿態(tài),為學生營造一個平等和自由的實踐、探討、思辨的學習氛圍,就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中獲得幸福的體驗??傊跀祵W教學中要引領學生進行有益的實踐、有益的嘗試,使他們逐漸學會用數學的思維觀察、分析、操作,讓 “學數學真正演變?yōu)橐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探索過程”。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