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膀胱癌是泌尿系統(tǒng)常見腫瘤,尿液脫落細胞的FISH檢查在膀胱癌診斷及復發(fā)檢測的應用是目前研究的熱點,本文就FISH技術在膀胱癌診斷及術后復發(fā)檢測中的應用進行綜述。
關鍵詞:FISH檢查;膀胱癌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我國大約90%的膀胱癌為移行細胞癌。膀胱癌術后復發(fā)率較高,術后需長期隨訪。其診斷和術后隨訪方式一直是臨床上研究的重要課題。目前我國主要以膀胱鏡檢查輔以尿脫落細胞檢查作為膀胱癌診斷及復發(fā)監(jiān)測的主要手段[1]。膀胱鏡檢查作為侵入性檢查,會給患者帶來痛苦,不易被接受,且對低惡性的膀胱癌患敏感度不高。尿脫落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敏感度低,易受到血尿、尿路感染及膀胱灌注化療等情況影響。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已經批準了部分尿液膀胱腫瘤標志物(如尿核基質蛋白和膀胱腫瘤抗原等)用于膀胱癌的診斷,但也存在特異性低和高昂的檢查費用等問題[2]。尋找一種非侵入性的、特異性級敏感度高的新的膀胱癌診斷及復發(fā)監(jiān)測方法成為了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隨著近年來腫瘤基因學的研究,熒光雜交技術(FISH)已廣泛用于腫瘤的病因研究、治療及診斷等多個方面,在膀胱癌領域也有極佳的表現。目前尿脫落細胞的FISH檢查已用于膀胱癌的診斷。本文就尿脫落細胞的FISH檢查在膀胱癌診斷及復發(fā)監(jiān)測中的應用進行綜述。
1 熒光雜交技術((FISH)簡介[3]
FISH是一門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原有放射性原位雜交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非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與傳統(tǒng)的放射性標記原位雜交相比具有安全、快速、靈敏度高、檢測信號強、雜交特異性高、能同時顯示多種顏色等優(yōu)點。
染色體的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最早是隨著繪制高分辨人類基因組圖譜需求而出現的,此后廣泛應用于基因領域的基礎研究。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FISH這項原本用于基礎研究領域的技術已經被迅速推廣應用于臨床。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多種腫瘤的診斷、治療等。例如HER2基因擴增的雙色FISH評估技術能夠預期乳腺癌的預后并指導靶向治療。
2 膀胱癌的染色體畸變研究現況
腫瘤的染色體畸變是腫瘤病因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早期采用傳統(tǒng)顯帶技術進行研究。FISH技術的出現則彌補了傳統(tǒng)顯帶技術僅能用于分析中期分裂相的缺點,其在檢測腫瘤染色體畸變或確定畸變染色體斷裂點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國外的研究人員通過對膀胱癌腫瘤組織的FISH分析,發(fā)現膀胱癌在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容易發(fā)生非隨機的染色體改變,包括染色體結構的畸變及染色體數目的異常,并提出,染色體畸變可能是膀胱癌發(fā)生發(fā)展的原因,對膀胱癌細胞中的染色體異常進行檢測,可以為膀胱癌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有價值的依據。
國外的許多學者通過FISH技術檢測膀胱癌組織中的染色體畸變進行了研究:Kruger及Gallucci等學者通過對膀胱癌患者的石蠟組織切片的FISH研究發(fā)現,在膀胱癌組織中,第3、7、17號染色體存在較高的多倍體發(fā)生率,且其中的部分染色體畸變形式與膀胱癌的分級及分期相關[4]。目前已知的p16抑癌基因定位于9p21,與細胞周期的調控有關。有國外的文獻報道在膀胱癌中9p21的畸變率為高達83%。這些都證實了染色體的畸變參與了膀胱癌的發(fā)生及發(fā)展的過程。
國內的學者針對國內患者膀胱癌組織的FISH分析提示中國人群與歐美人群膀胱癌的基因行為有一定的差異,但第3、7、9、17號染色體仍然參與了膀胱癌的發(fā)生及發(fā)展。馬紅爽等對國內不同分期的膀胱癌患者的尿液腫瘤脫落細胞進行FISH檢測發(fā)現,中國人群的膀胱癌尿脫落細胞中存在較高的3、7、9p21及17染色體變異率,且部分染色體畸變形式與膀胱癌的分級有明顯關系[5]。趙友光等學者的研究也證實了在國內的膀胱癌患者中,9、17號染色體上的部分基因片段參與了膀胱癌的發(fā)生[6]。充分證實了對第3、7、9p21及17染色體畸變的研究可以為膀胱癌的診斷及治療提供一定的線索。
但目前除了第9p21染色體畸變主要表現為p16抑癌基因的改變,已證明其與細胞周期的調控有關,第3、7、17號染色體的畸變參與膀胱癌發(fā)生及發(fā)展的具體作用仍不明確,這也是未來膀胱癌的基因研究的一個方向。
3 尿脫落細胞的FISH檢測在膀胱癌診斷及復發(fā)監(jiān)測中的應用
早在2000年,Halling[7]等就已綜合了以往的研究結果,研發(fā)了檢測針對第3、7、9p21、17染色體畸變的UroVysionFIS試劑盒,在美國已用于膀胱癌的診斷。國內北京金菩嘉公司也生產了針對上述標記位點的膀胱癌檢測試劑盒。國內部分醫(yī)院已將尿細胞FISH檢測作為膀胱癌診斷的參考指標,針對該試劑盒的臨床價值,眾多的國內外的學者進行了研究。
3.1尿脫落細胞的FISH檢測與膀胱癌的診斷 膀胱癌的診斷包括定性及分級兩個方面,其決定了膀胱癌患者的治療方式。FISH在兩方面均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目前臨床上膀胱癌的定性的金標準為膀胱鏡下組織活檢術,但對于難以獲得標本的患者及肉眼不能識別的原位癌需輔以尿脫落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
麥海星等[8]用FISH技術分析110例血尿患者尿脫落細胞染色體異常情況,與病理學檢查結果比較,FISH檢測的特異性為100%,敏感性為87%。其他學者的研究表明,尿脫落細胞的FISH檢測對膀胱癌診斷的敏感度為80%~85%,高于尿脫落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的32.5%,特異性為96.67%~100%,與尿脫落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相當[9]。充分證明了尿脫落細胞的FISH檢查具有敏感性高、特異性強的優(yōu)點,可將其作為膀胱癌的初篩指標。同時這是一項非侵入性的檢查,無創(chuàng),易被患者接受,可將其列入體檢的常規(guī)檢查來提高早期膀胱癌的檢出率。
肌層侵潤性膀胱癌和非肌層侵潤性膀胱癌之間的治療、隨訪方案及預后方面差異極大,如何在膀胱癌患者手術前進行一個初步的區(qū)分在臨床上有重要的意義。而膀胱鏡下組織活檢常常因為取的標本量過少而導致分級難度增加。研究發(fā)現,在肌層侵潤性膀胱癌和非肌層侵潤性膀胱癌之間的染色體畸變存在差別。PetrovSV[10]等對50例膀胱癌患者的尿脫落細胞進行FISH研究發(fā)現,腫瘤組織染色體畸變的平均信號數與腫瘤的分級顯著增加,國內的學者研究也提示第3、7、17號染色體的畸變在不同分級的膀胱癌中的差異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11]。這些研究說明了尿脫落細胞FISH檢測在膀胱癌早期分級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將來可能作為膀胱癌術前初步分級的標準之一。
3.2尿脫落細胞的FISH檢測與膀胱癌的復發(fā)監(jiān)測 早期發(fā)現的非肌層侵潤性膀胱癌,往往進行經尿道腫瘤電切術或膀胱部分切除術治療,術后需進行膀胱灌注化療及高頻率的膀胱鏡檢查。頻繁的膀胱鏡檢查會給患者帶來困擾,而膀胱灌注化療會影響尿細胞學檢查及尿液腫瘤標志物的準確度。
李連印等[12]對58例膀胱癌患者進行研究提示尿脫落細胞的FISH檢測和尿脫落細胞學檢查對診斷膀胱癌復發(fā)特異性均為100%。尿脫落細胞的FISH檢測的敏感性(62.1%)明顯高于尿脫落細胞學檢測敏感性(31.0%)。且尿脫落細胞的FISH檢測在低級別(G1/G2)的膀胱癌患者術后復發(fā)監(jiān)測中的敏感性較高。
另外的學者對術后第一次膀胱鏡檢查陰性而尿脫落細胞的FISH檢測陽性的膀胱癌術后患者隨訪一定時間后,有57.1%~65%的患者最后出現腫瘤復發(fā)[13]。而KimPH等的回顧性研究也提示,尿脫落細胞的FISH檢測陽性可以單獨作為一個提示膀胱癌進展及復發(fā)等高危因素[14]。這些研究充分證明了尿脫落細胞的FISH檢測在膀胱癌術后隨訪中的重要價值。
4 問題與展望
尿脫落細胞的FISH檢測在膀胱癌的診斷及復發(fā)監(jiān)測中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及特異性,并對膀胱癌的術前分級有較高的臨床價值。然而,FISH檢測對實驗室的硬件和軟件要求較高,需要受過專業(yè)培訓的技術人員進行操作以及有經驗的診斷醫(yī)師判定結果。更重要的是,尿脫落細胞的FISH檢測目前尚缺乏國內統(tǒng)一的陽性判定的標準。隨著以腫瘤患者遺傳學結構和所患疾病分子水平的異常進行分子靶向診斷及治療的發(fā)展,我們期待有更多的研究數據完善當前的診斷標準,以便尿脫落細胞的FISH檢測作為新的膀胱癌診斷及復發(fā)監(jiān)測方法為膀胱癌患者帶來福音。
參考文獻:
[1]那彥群,葉章群,孫光,等.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M].201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17-48.
[2]楊青,李俊.膀胱癌尿脫落細胞學檢查與尿液腫瘤標志物的研究進展[J].安徽醫(yī)學,2012,16(4):528-529.
[3]余尚揚.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的研究進展和應用[J].中古現代藥物應用,2013,5(14).:129-131.
[4]GallueeiM,GuadagniF,MarzanoR,et a1.Status of the p53, p16, RB1, and HER-2 genes and chromosomes 3, 7, 9, and 17 in advanced bladder cancer: correlation with adjacent mucosa and pathological parameters [J].ClinPathol,2005,58(4):367-371.
[5]馬紅爽,姚程,馬克威,等.FISH技術檢測染色體p16位點異常與膀胱癌發(fā)生發(fā)展的關系 [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9):2731-33.
[6]趙友光,李瑩,楊勁,等.膀胱癌及其正常組織染色體缺失研究及其臨床意義 [J].重慶醫(yī)學,2011,40(9):853-55.
[7]Sokolova IA, Halling KC, Jenkins RB, et al.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target, multi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urothelial carcinoma in urine.[J]. J Mol Diagn,2000,2(3):11.
[8]麥海星,陳立軍,曲楠,趙立,等.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在膀胱癌早期診斷中的作用 [J] .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2,37(6):589-91.
[9]葉慶,王志華,楊軍,等.尿脫落細胞熒光原位雜交檢測對尿路上皮癌的診斷價值 及漏診原因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1,27(8):863-868.
[10]Petrov SV , Malkhasyan KA, Ulyanin MY,et al.The value of the preoperative FISH test in unscreened bladder cancer patients with TUR[J].Pathol Oncol Res,2012,18(4):1059-1066.
[11]馬春雷,戴聰,張建永,等.膀胱癌熒光原位雜交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腫瘤臨床,2009,36(23):1329-32.
[12]李連印,姜君儀,劉俊江,等.UroVysion熒光原位雜交監(jiān)測膀胱癌復發(fā)的研究[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1(5):516-19.
[13]覃智標,蒙清貴,畢革文,等.熒光原位雜交技術預測膀胱癌復發(fā)的臨床研究[J].廣西醫(yī)學,2013,35(5):562-563.
[14]Kim PH, Sukhu R, Cordon BH,et al.Reflex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ssay for suspicious urinary cytology in bladder cancer patients with negative surveillance cystoscopy[J].BJU Int,2013,15:12516.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