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目的在于比較維生素D、腦鈉肽(BNP)、高敏C-反應(yīng)蛋白(hsCRP)預(yù)測可疑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女性全因和心臟病死亡率的差異。方法 982例患者納入研究。其中,40%為女性(65.9±12.6)歲。分別檢測維生素D、BNP和hsC-反應(yīng)蛋白水平,隨訪時間5年,對死亡率進行分析。結(jié)果 173例死亡,78例為女性。心因性死亡92例(女性37例)。在婦女,維生素D對于總死亡相對的單變量危險比(HR):四分位值(Q)Q2對Q1、Q3對Q1、Q4對Q1,分別為0.55(95%CI 0.33~0.93)、0.29(95%CI 0.15~0.55)和0.13(95%CI 0.06~0.32)。而BNP和hsCRP在心臟死亡和總死亡預(yù)測方面無性別差異。結(jié)論 維生素D可獨立預(yù)測可疑ACS死亡風(fēng)險。
關(guān)鍵詞:維生素D;腦鈉肽 C-反應(yīng)蛋白;死亡率
心血管疾?。–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影響兩性健康的重要原因[1]。臨床研究中通常未能常女性患者進行特別性觀察。女性CVD患者可能以不癥狀出現(xiàn),其延誤診療并不少見。一些研究表明,維生素D缺乏可能與CVD和死亡率以及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有關(guān)。一項2年的隨訪研究提示,胸痛患者的25-羥化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較低[2],這是一項意外的發(fā)現(xiàn),其臨床意義值得研究。維生素D可能是繼傳統(tǒng)的生物學(xué)標志物如肌鈣蛋白、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高敏C-反應(yīng)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P,hsCRP)之后臨床實用的CVD預(yù)測指標。肌鈣蛋白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心肌損傷的敏感生物學(xué)標志物。BNP釋放入循環(huán)主要是針對心室擴張和壓力負荷[3],是左心室功能障礙和心力衰竭(HF)及ACS預(yù)測的重要生物學(xué)標志物[4]。C-反應(yīng)蛋白是一種急性相反應(yīng)蛋白,亦是系統(tǒng)炎癥反應(yīng)的標志,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破裂,等。HsCRP 分析顯示其具有預(yù)測CVD和ACS的價值。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評價維生素D預(yù)測因胸痛可疑為ACS患者預(yù)測僵固性死亡率和心因性死亡率的性別差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設(shè)計評價25(OH)D、BNP、hsCRP在982例因胸痛住院并可疑為ACS的患者,時間為2006年1月~2010年12月。主要結(jié)局為5年全因性死亡率和心因性死亡率和SCD。患者分為兩亞組,即男性和女性。主要排除標準:年齡<18歲,不同意或不能提供信息。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集靜脈血,基礎(chǔ)實驗室檢測數(shù)據(jù)包括:25(OH)D2、25(OH)D3、TnT,hsCRP 血糖、血脂、BNP,估計腎小球濾過率(eGFR)。TnT 采用ELISA 方法,應(yīng)用高親合性心臟特異性TnT同型抗體檢測。最低檢測值為0.01ng/mL。本研究采用的切點值為0.05ng/mL。
BNP和hsCRP采用高敏感分析方法,嚴格按照書操作。25(OH)D分析采用液相色譜法。
1.3統(tǒng)計學(xué)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1.5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如頻率采用基因直接計數(shù)法計算,比較采用四格表χ2檢驗,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區(qū)間(CI)表示相對風(fēng)險度。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各組間數(shù)據(jù)的比較依據(jù)資料的性質(zhì),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
2結(jié)果
研究共納入 982例,其中男性588例,女性394例;住院時388例(39.6%)最高TnT值超過0.01ng/mL 的患者中,男性258例(43.9%),女性130例(33.1%)。全組平均年齡為(62.2±13.4)歲。女性亞組平均年齡為(65.9±12.7)歲,男性亞組平均年齡為(59.7±13.3)歲。全組患者的25(OH)D的中位值為 50.7(第25和第75百分位值為:38.3~62.4。以下同此),女性與男性存在性別差異(P<0.01),分別為44.2(34.0~57.5)nM和54.3(43.0~64.4)nM。BNP中位濃度值女性為81.0(36.7~199.9) pg/mL,男性為74.8 (35.1~168.4)pg/mL;hsCRP 的中位值女性為 3.5(1.6~8.3)mg/L,男性為3.0(1.3~8.8)mg/L。5年隨訪共有173例患者死亡(17.6%),其中女性78例,男性95例。92例確定為心因性死亡率(9.4%,女性37例,男性55例)。
2.1女性亞組 單變量分析顯示, 將其他三個四分位值與最低四分位值進行比較,與25 (OH)D 相關(guān)的全因死亡率、 心臟死亡和 SCD 的 HR 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全因死亡HR Q2對Q1、Q3對Q1、Q4對Q1,分別為0.55(95% CI,0.33~0.93,P<0.05)、0.29(95%CI,0.15~0.55,P<0.01)、0.13(95% CI,0.06~0.32,P<0.01)。BNP的最高四分位值(Q4)和最低國分位值(Q1)比較,全因死亡HR、心因死亡HR、SCD HR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采用相似方法比較 hsCRP 四分位值,全因死亡HR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因此提示其不能作為預(yù)測心因死亡的生物學(xué)指標。
多變量分析顯示,25(OH)D相關(guān)全因死亡和心臟死亡的HR,Q4與Q1比較為0.16(95% CI,0.06~0.42,P<0.01)及0.08(95%CI,0.01~0.59,P<0.05),25(OH)D 對于SCD未顯示具有預(yù)測作用。至于BNP,全因性死亡率HR,Q4與Q1相比為4.58(95%CI,1.56~13.45,P<0.01), 而 hsCRP則不能提供任何預(yù)測信息。
Kaplan-Meier 生存圖顯示女性 25(OH)D 四分位值全因性死亡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時序檢驗χ2=36.217,P<0.01)。與25(OH)D,BNP和 hsCRP四分位值相關(guān)的 全因性死亡率受試者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s,ROCs)顯示,25(OH)D、BNP和 hsCRP的ROC下面積分別為 0.291(P<0.01)、 0.773(P<0.01)和 0.630(P=0.01)。
2.2男性亞組 單變量分析顯示,男性患者與女性相似,多變量分析顯示25(OH)D 狀態(tài)未能提供任何預(yù)測信息。而BNP對心因性死亡和SCD的HR,Q4與Q1相比分別為4.22(95%CI,1.42~12.58,P<0.05)和4.55(95%CI,1.01~20.44,P<0.05);hsCRP對全因性死亡率的HR,Q 4與Q1相比為2.10(95% CI,1.12~3.94,P<0.05)。
Kaplan-Meier曲線圖顯示,與25(OH)D、BNP、hsCRP相關(guān)全因性死亡率的ROC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405(P<0.01)、0.650(P<0.01)、0.638(P<0.01)。
3討論
本研究對25(OH)D、BNP、hsCRP對胸痛和可疑ACS患者5年隨訪的預(yù)測價值進行評價,結(jié)果顯示,25(OH)D與女性死亡風(fēng)險獨立相關(guān),而在男性則相關(guān)性很低。BNP 和 hsCRP 屬于一般危險標志,兩性間差異較微。一項相同患者樣本的2年生存分析發(fā)現(xiàn),25(OH)D缺乏及BNP和hsCRP水平升高與生存降低有關(guān),無論是全因性或是心因性死亡率均是如此,即使是糾正混雜因素如心血管危險因素、藥物、年齡、性別、BMI等。本研究中女性患者占40%左右。女性患者年齡較男性大,而且其25(OH)D水平低于男性。最低四分位值的25(OH)D男性患者中高血壓較女性多。高BNP男性患者具有更多的心血管危險因素。25(OH)D 是女性患者全因性和心因性死亡的獨立預(yù)測因素。BNP與女性患者全因性死亡率有關(guān),男性在則與猝死和心因性死亡有關(guān)。25(OH)D和 BNP 的預(yù)后性效能的性別差異在 hsCRP 并非如此,后者可作為男性患者全因性死亡率的獨立預(yù)測因素。女性患者單因素分析顯示,25(OH)D 隨著其四分位值上升其預(yù)后效能逐步增加,自第三至第四個四分位值時總死亡率增加1.5倍。這一關(guān)系在男性則否,男性患者每1級四分位值的差異相似。多變量分析顯示,男性患者與25(OH)D相關(guān)的混雜因素較多,因此25(OH)D作為獨立預(yù)測因素的實用價值有限。
總之,維生素D可作為女性胸痛和可疑ACS患者的獨立預(yù)測因素,包括全因性和心因性死亡率的預(yù)測,而男性則否。與男性相比,本研究中女性患者較低的維生素D水平可能反映較大的健康缺陷,正常人群中則無性別方面的差異。
參考文獻:
[1]Brindle P, Beswick A, Fahey T, et al. Accuracy and impact of risk assessment i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J].Heart,2006,92(12): 1752-1759.
[2]吉薇,蔣雄京.維生素D與心血管疾病研究進展[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2,10(4):13-17.
[3]谷偉軍,潘長玉.維生素D與心血管疾病關(guān)系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2,11(11):869-873.
[4]Aarabi M, Jackson PR. Predicting coronary risk in UK South Asians: an adjustment method for Framingham-based tools[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05,12(1):46-51.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