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益氣健脾中藥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氣虛型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氣虛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各40例。對照組患者單純采用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益氣健脾中藥聯(lián)合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對比。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呼吸困難程度、運動耐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無明顯差異,治療后均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且觀察組患者的運動耐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強于對照組,其呼吸困難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數(shù)據結果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5.0%,對照組為65.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益氣健脾中藥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氣虛型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能大大提高患者的肺功能、運動耐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并降低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值得在臨床應用上推廣。
關鍵詞:益氣健脾;安慰劑;慢性阻塞性肺疾??;肺脾氣虛;臨床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氣虛是一種臨床上的常見病癥,該病患者往往表現(xiàn)出呼吸困難、運動耐力和生活能力降低,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則會進一步引發(fā)呼吸功能衰竭,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因為呼吸困難而導致死亡[1]。據有關臨床統(tǒng)計資料表明,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導致的死亡率約占了所有疾病致死的20%以上。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發(fā)展提高,各種治療藥物也不斷增多,尤其是中西醫(yī)結合的發(fā)展,中西藥聯(lián)合的方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氣虛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了進一步分析益氣健脾中藥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氣虛型患者的臨床效果,本文選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氣虛型患者進行分組試驗,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氣虛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會制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和分級標準[2]。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中有23例為男性,17例為女性,年齡38歲~74歲,平均年齡(55.56±5.11)歲;對照組中有24例為男性,16例為女性,年齡40歲~75歲,平均年齡(52.78±5.09)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各項基本資料基本相同,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純采用西藥治療,藥物為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葛蘭素史克公司,60吸/盒),用藥方式為吸入,吸入劑量為500ug/次,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益氣健脾中藥(江蘇江陰制藥有限公司,9.5g/袋)聯(lián)合治療,劑量為9.5g/次,用藥方式為沖服,2次/d。
兩組患者僅應用上述方法進行治療,均不使用其他治療方法或藥物,治療期間,若有急性發(fā)作或并發(fā)其他疾病,暫停應用益氣健脾顆粒,順延治療時間。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月。
1.3效果判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呼吸困難程度、運動耐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分析對比,其中呼吸困難測定則主要通過呼吸困難量表,運動耐力參照ATS指南測定患者6min步行的距離[3]。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兩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進行評分,對患者的咯痰、咳嗽、喘息癥狀進行評價,評分越高則癥狀越嚴重。喘息:正常計0分;偶有喘息發(fā)作,喘息程度輕微,不影響活動及睡眠,計2分;癥狀在輕度與重度之間,計4分;持續(xù)性喘息,癥狀明顯,無法平臥,嚴重影響活動及睡眠,計6分??人裕赫S?分;偶有就咳嗽,不影響活動及睡眠,計2分;癥狀在輕度與重度之間,計4分;晝夜頻繁或陣發(fā)性咳嗽,嚴重影響活動及睡眠,計6分??┨担赫S?分;晝夜咯痰量在10~50ml之間,計2分;晝夜咯痰量在51~100ml之間,計4分;晝夜咯痰量超過100ml,計6分。
采用癥候療效指數(shù)評價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癥候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后積分差/治療前積分×100%。治愈:用藥后,臨床癥狀完全或基本消失,癥候療效指數(shù)≥95%;好轉:用藥后,臨床癥狀有顯著改善,癥候療效指數(shù)在70%~95%之間;進步:用藥后,臨床癥狀有改善,癥候療效指數(shù)在30%~70%之間;無效:用藥后,臨床癥狀無改善,證后療效指數(shù)低于30%??傆行?治愈+好轉+進步。
1.4數(shù)據處理 將本次統(tǒng)計調查的實驗數(shù)據均錄入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數(shù)據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以百分率(%)表示,數(shù)據比較采用χ2檢驗,在P<0.05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具體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呼吸困難程度、生活活動能力、運動耐力評分比較,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生活活動能力及運動耐力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提高,P<0.05;對照組治療后的呼吸困難程度評分較治療前有所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呼吸困難程度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運動耐力及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見表2。由表2可知,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5.0%,對照組為65.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組肺部疾病,其臨床特征主要為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病情呈進行性發(fā)展。本病的受累器官主要為肺部,同時也可引起肺外器官損害,本病具有極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且預后效果差。發(fā)病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活能力會逐漸下降,采用中醫(yī)藥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及理論意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氣虛型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一種常見類型,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4,5]的統(tǒng)計和推測表明,到2030年的時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氣虛型將邁進全球致死病因中的第三位,僅次于腦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臟病。從中醫(yī)角度上講[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氣虛型的根源是由于長期的喘咳導致肺氣不足,從而對脾造成影響,導致脾失健運,并累及到肺部,最終導致肺脾氣虛,患者就會表現(xiàn)出氣短喘息、腹脹便溏、少氣懶言、食少納呆、肢體倦怠等癥狀。因此對患者的治療主要從調補肺氣入手,而益氣健脾法的治療原理則是通過補益脾氣最終達到調補肺氣的目的,按照中醫(yī)的說法就是\"培土生金\"。
益氣健脾顆粒為中藥制成,包含了黨參、白術、鎖陽、桃仁等藥物成分,其中炒黨參具有良好的甘平益氣、健補肺脾的療效,而炒白術能夠幫助患者健脾燥濕,山藥是臨床上常用的甘平溫補藥物,將這些藥物聯(lián)用能有效的發(fā)揮益氣健脾理氣的效果,從而促進患者的癥狀改善[7,8]。
本文通過分組對照的形式,對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氣虛型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呼吸困難程度、運動耐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無明顯差異,治療后均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且觀察組患者的運動耐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強于對照組,其呼吸困難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5.0%,對照組為65.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此表明,益氣健脾中藥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氣虛型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能大大提高患者的肺功能、運動耐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并降低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值得在臨床應用上推廣。
參考文獻:
[1]楊珺超,王真,樓雅芳,等.益氣健脾顆粒劑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肺脾氣虛型60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雜志,2013,22:1933-1936.
[2]姚金芳.安肺益腎方治療COPD穩(wěn)定期的臨床療效觀察及其對生存質量影響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
[3]黃文通.喘可治注射液輔助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臨床療效觀察[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
[4]林水玉.六君子湯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肺脾氣虛型患者的臨床研究[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3.
[5]木合塔爾·阿尤甫.平喘敷貼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穩(wěn)定期肺脾氣虛證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
[6]趙甫成.益氣健脾補腎活血方對COPD穩(wěn)定期患者FEV1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7(13):101-102.
[7]李竹英,田春燕,劉文波,等.益氣健脾化痰方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學報,2013,41(6):119-120.
[8]馬建嶺,席寧,史利卿,等.以中醫(yī)痰飲病機理論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氣道黏液高分泌機制及治療方法[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中醫(yī)臨床版),2012,19(3):37-39.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