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非小細胞肺癌各種CT征象中預判其惡性與否的危險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經病理確診的非小細胞肺癌60例,將年齡、性別、病灶部位、病理類型、病灶最大徑、分葉征、毛刺征、空洞、空泡、鈣化、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肺不張、胸腔積液、液化壞死、轉移、平掃、增強、CT差值共19個觀察指標為自變量,肺癌的病理分級設為二元應變量,先進行單因素分析,然后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病灶最大徑、分葉征、血管集束征、液化壞死有顯著性差異(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血管集束征、液化壞死,病灶最大徑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認為年齡、分葉征、血管集束征、液化壞死及病灶最大徑與肺癌的惡性程度有關,其中血管集束征、液化壞死及病灶最大徑是惡性肺癌的危險預后因素,這在臨床診斷肺癌和判斷預后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非小細胞肺癌;惡性與否;CT征象;Logistic回歸分析;計算機體層攝影
日常工作中,影像科醫(yī)師對非小細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診斷是局限在肺癌形態(tài)學方面的初步認識,僅僅評價肺癌病灶的大小、密度、邊緣情況及鄰近血管、胸膜的關系等情況。而病灶惡性程度則由病理結果來證實,然而肺癌影像學表現是由病灶的生物學行為決定的,一般認為良性病灶的體積小,邊緣光滑等,惡性病灶的體積大,邊緣毛刺、深分葉、胸腔積液、有轉移等。如今,隨著高檔次螺旋CT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對肺組織結構細節(jié)的顯示接近大體解剖[1],可發(fā)現2 mm大小的病灶,能敏感顯示結節(jié)、病灶內鈣化、脂肪及液化壞死等,使得肺癌的各種CT征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各種CT征象中大致地預判出肺癌的惡性與否是一項探索性工作,本文旨在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對NSCLC的各種CT征象與病灶惡性與否做相關性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經過病理免疫組化證實肺癌并進行病理分級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齡(59±15)歲,平均60歲,鱗癌23例,腺癌34例,腺鱗癌2例,大細胞癌1例,其中高分化癌4例,高-中分化癌7例,中分化癌8例,中-低分化10例,低分化31例。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痰中帶血、聲嘶、胸痛、胸悶不適等等。
1.2方法 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LightSpeed64排VCT行層厚為5 mm軸位掃描及1.25 mm螺旋容積掃描。掃描參數:探測器配置64×1.25,射線束寬度20.00 mm,電壓120 KV,電流135 mAs,掃描視野以肺部為主,其它部位是否掃描以臨床實際需要確定,螺矩1.375∶1,重建間隔1.25 mm;所有病例均做增強掃描,用非離子對比劑碘海醇100 mL,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速率3.5~4 mL/s。所有圖像均傳輸到PACS系統(tǒng)工作站。
1.3圖像分析 各由1名經驗豐富的主治醫(yī)師和副主任醫(yī)師對圖像進行多平面重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后處理分析。分析指標包括:年齡、性別、病灶部位、病理類型、原發(fā)灶大小、分葉征、毛刺征、空洞、空泡、鈣化、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肺不張、胸腔積液、液化壞死和轉移,還有平掃和增強的CT值及其差值。其中轉移的CT征象包括:①單發(fā)(多發(fā))肺內或者胸膜瘤灶結節(jié)。②單根(多根)肋骨或者椎體、附件骨質破壞。③胸壁軟組織侵犯。④隆突下或者肺門區(qū)域淋巴結廣泛融合性轉移[2]。⑤腦、肝、腎上腺等器官單發(fā)(多發(fā))轉移癌灶。平掃和增強CT測量值標準均來自癌灶的實體中心層面并且測量部位、面積相近。
1.4方法 結合臨床治療中,高分化、高-中分化及中分化肺癌相對于低分化、中-低分化及未分化肺癌治療起來比較容易好轉、不易復發(fā)以及患者5年生存率較高,以及本研究的需要將高分化、高-中分化及中分化癌列為良性,共19例,將低分化、中-低分化及未分化列為惡性,共41例。采取良性(賦值=0)、惡性(賦值=1)為二分因變量(Y),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為自變量,其中,計數資料包括:性別X1(男=1,女=0)、病變部位X2(右肺=0,左肺=1)、病理類型X3(鱗癌=0,腺癌=1,鱗腺癌=2,大細胞癌=3)、CT征象分葉征X4、毛刺征X5、空洞X6、空泡X7、鈣化X8、血管集束征X9、胸膜凹陷征X10、肺不張X11、胸腔積液X12、液化壞死X13和轉移X14(無=0,有=1),計量資料包括:年齡X15(歲)、平掃X16和增強峰值X17、CT差值X18(HU)及癌灶最大直徑X19(cm),統(tǒng)計數據由SPSS19.0軟件包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方差的Levene檢驗和均值的T檢驗,然后把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進行多因素的二元Logisi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計數資料的單因數分析結果,見表1。
2.2計量資料的單因數分析,見表2。
2.3多因數的二元Logisitic回歸分析 由表1和表2,將篩選出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年齡、分葉征、血管集束征、液化壞死及病灶最大徑與癌灶的惡性與否進行二元Logisitic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其中常量、血管集束征、液化壞死、病灶最大徑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列入Logisitic回歸方程模型為:
Ln■=-9.198+0.79X■+1.79X■+2.83X■
3討論
本組病例,患良、惡性肺癌的年齡均值的比較和患良、惡性肺癌與有、無分葉征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兩者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中,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文獻報道一致,提示年齡的高低和有無分葉征尚不是惡性肺癌的危險預后因素。
本組病例,有血管集束征象41例,占68.3%(41/60),為本組研究出現的征象中次多的(分葉征44例),有血管集束征象如此多的原因,可能與本組研究的病例癌灶比較大有關。本研究發(fā)現,有、無血管集束征與肺癌的惡性與否有顯著差異性(P<0.05),通過Logisitic回歸分析,提示有血管集束征的肺癌與無血管集束征的肺癌相比,是惡性者,前者是后者的16倍多(P<0.05),故認為有無血管集束征是肺癌惡性與否的重要征象,這在臨床工作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應該引起肺癌專家的高度重視。血管集束征的病理基礎是肺癌瘤組織內部纖維組織增生或瘢痕形成,腫瘤邊緣區(qū)比中心區(qū)癌細胞增殖活性較高 [3],逐漸向周圍的肺間質、肺血管、支氣管鞘或小葉間隔浸潤生長,最終使這些組織結構向瘤體牽扯移位、集攏,CT表現包括:肺內血管自病灶內穿過,或者肺血管受病灶牽拉向病灶移位,或者肺內血管在病灶邊緣截斷。有文獻報道,血管集束征的出現及其程度,間接預示肺癌的惡性程度和預后[4],這都是由于肺癌本身具有多基因、多因子的復雜調控結果。目前大量的研究證明,惡性肺癌與基因VEGF-C 及CD147 的表達有關。基因VEGF-C又稱為促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發(fā)生肺癌時能被病灶大量的釋放 [5],這種基因介質促使惡性腫瘤生成許多新生血管,但都是不成熟的腫瘤血管,其血管內皮細胞結構性差,細胞間裂隙增寬,血管壁通透性增強,癌細胞或者其代謝產物隨血液滲透擴散到鄰近的肺血管、支氣管鞘或小葉間隔組織,使這些組織向瘤體移位、集攏,構成了血管集束征;其次,由于不成熟的血管內阻力較大,其它腫瘤供血血管代償性增粗,表現為病灶靠近肺門一側的血管不規(guī)則扭曲、增粗,或者由于不成熟血管形成動靜脈交通,引起回流靜脈受阻,表現為病灶遠離肺門一側的血管呈蚓狀、網狀改變,這些改變構成了血管集束征;基因CD147又稱作細胞外基質金屬蛋白酶誘導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 是一種廣泛表達于人體多種組織的跨膜糖蛋白,它參與復雜的調節(jié)過程,在發(fā)生惡性肺癌時,CD147通過誘導基質金屬蛋白酶的分泌,促進腫瘤細胞對細胞外基質及基底膜的降解,導致肺癌的侵襲和轉移[6],開始時侵襲肺間質形成毛刺征,最后侵犯并牽扯到周圍肺血管、支氣管鞘或小葉間隔,因此病灶往往有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共同存在。在分析CT圖片時可以看到,有血管集束征的肺癌患者術后、放療或者化療后肺部的改變復雜很多:一般有玩固性胸腔積液;復查時有對側肺的結節(jié)轉移灶以及椎體附件的骨轉移等,臨床上呈現惡液質,導致5年生存率極低??梢?,發(fā)生惡性肺癌,在上述的分子生物學作用下,出現各種各樣的CT影像學表現中,血管集束征有一定的特異性,一般認為良性病變的血管集束征檢出率低,肺癌則相對較高,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在本組病例中,發(fā)生良、惡性肺癌與有、無液化壞死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4<0.05),并且有液化壞死的肺癌與無液化壞死的肺癌相比,提示是惡性的,前者是后者的6倍(P<0.05),故認為液化壞死是肺癌惡性與否的重要征象之一。隨著病灶的增大,腫瘤生長速度快,引起腫瘤內部供血系統(tǒng)不足,或者腫瘤中央不成熟血管受到壓迫破壞,肺癌內部就容易發(fā)生液化壞死,若壞死物由支氣管排出則形成液化空洞,若壞死物不能排出則形成軟化壞死,表現為平掃時病灶內部不規(guī)則片狀低密度影,增強后低密度區(qū)無強化,可見CT增強檢查對觀察液化壞死的改變很敏感,在臨床應用中是很重要的。本組病例,既是惡性肺癌又同時有血管集束征、液化壞死的病例共23例,見圖1~3。
圖1A 圖1B
注:圖1男,61歲,右上肺低分化腺癌。A圖示病灶大小約為5.7 cm×3.0 cm×4.0 cm, MPR后處理多方位細膩地顯示癌灶周圍的血管向癌灶移位、集攏,構成血管集束征(白箭頭示),中間部分血管從病灶內部通過。B圖示CT增強橫斷面病灶內部液化壞死區(qū)無強化。
圖2A 圖2B
注:圖2男,61歲,右下肺低分化鱗癌。A圖肺窗示病灶大小約5 cm×6 cm×7 cm,深分葉,周圍血管向病灶移位,集攏(黑箭頭示)。B圖CT增強縱隔窗示,病灶內部有液化壞死,并見2個小空洞。
圖3A 圖3B
注:圖3 女 70歲,右下肺低分化鱗癌。A圖示病灶大小約為4.3 cm×3.5 cm×4.0 cm,MPR后處理示癌灶周圍扭曲、變形的血管集束征(白箭頭示)。B圖示增強后癌腫周邊明顯強化,內部低密度壞死區(qū)無強化(白箭頭示)。
本組病例,CT檢查發(fā)現的肺癌中均存在各種TNM分期,而TNM分期均由病灶的大小、有無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決定[7],這雖然和關玉寶等[8]研究的病例分期不同,但是本組研究發(fā)生良、惡性病灶的最大徑均值的比較以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表明肺癌惡性與否與病灶的大小有關,與關玉寶等[8]對161例Ⅰ期NSCLC在CT顯示的腫瘤最大徑按照2、3、5 cm進行分層生存分析的結果一樣??梢婋S著病灶增大,侵襲能力就越強,惡性程度就越高,各區(qū)域淋巴結越容易發(fā)生轉移。有研究證明,瘤體直徑≥3 cm的肺癌,其血清CEA濃度、Ki-67抗原、P53表達強度均較瘤體直徑<3 cm者高[9],這與其分化程度低、惡性程度高及癌細胞增殖能力強密切相關,所以病灶最大徑也是肺癌惡性病變的危險預后因素,因此影像科醫(yī)師觀察病灶時認真測量病灶的大小,對臨床參考有很大的幫助。
在上述回歸方程模型中的常量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且是負值,認為在沒有任何自變量(X),即病灶不存在液化壞死、血管集束征以及病灶最大徑很小的情況下,提示肺癌惡性的可能性很小,大多傾向于良性。
綜合上述分析,認為血管集束征、液化壞死和病灶大小有助于對惡性肺癌的預判,這為臨床診治肺癌和判斷預后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盧光明.臨床CT鑒別診斷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329-330.
[2]韋文樺,何啟輝,陳 乾,等.64層螺旋CT對肺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06:914-916.
[3]周潔,譚理連,陳淮,等.周圍型肺癌CT表現、病理與Ki-67、p53相關性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02:185-190.
[4]韓玉成,程紹玲,初建國,等.周圍型肺癌的支氣管血管集束征--CT病理表現及其形成機制[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1,02:93-97.
[5]郭華,岳松偉,高劍波,等.周圍型肺癌螺旋CT征象與VEGF表達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8,09:1427-1430.
[6]孫鵬,笪冀平. 肺癌侵襲、轉移相關基因MMP-2、CD147、TIMP-2的表達與CT征象相關性[J].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2009,03:189-191.
[7]Saeed Mirsadraee,Dilip Oswal,Yalda Alizadeh,et al.The 7th lung cancer TNM classification and staging system: Review of the changes and implications [J].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04:128-134.
[8]關玉寶,楊海虹,鄧懷福,等.Ⅰ期非小細胞肺癌CT形態(tài)學征象和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 臨床放射學雜志,2012,12:1730-1735.
[9]譚理連,周 潔,李志銘,等.周圍型肺癌病理、CT表現與血清腫瘤標志物CEA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1,07:464-467.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