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胸部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的CT表現(xiàn)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顧性分析16例經(jīng)病理證實胸部孤立性纖維性腫瘤影像資料,并與病理形態(tài)進行對照研究。所有病例均行CT平掃及增強掃描。結果 在16例病例中,14例病灶表現(xiàn)為實性病灶,邊界光滑;2例呈囊實性改變,且呈分葉狀。增強掃描病灶實性部分輕度強化,延遲掃描實性部分進一步呈\"地圖樣\"強化。良性SFT病理表現(xiàn)為梭形細胞與膠原纖維以不同比例分布,分別構成細胞疏松區(qū)與細胞密集區(qū);惡性SFT則表現(xiàn)為細胞異型性明顯,病理核分裂像增多。免疫組化結果顯示,Vimentin及CD34陽性。結論 胸部孤立性纖維性腫瘤具有較為特異的影像表現(xiàn),形態(tài)學的檢查有助于此病的診斷及定性。
關鍵詞:孤立性纖維性腫瘤;X線計算機體層攝影術;病理;免疫組織化學
1931,Klemperer和Rabin首次報道了孤立性纖維性腫瘤(SFT solitary fibrous tumour),報道指出SFT是一種源于CD34陽性的樹突狀間葉細胞腫瘤[1]。本研究對16例經(jīng)病理證實的孤立性纖維性腫瘤通過影像及病理學表現(xiàn)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提高對本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患者年齡23~78歲,平均年齡53歲,其中女性6例,男性10例。體檢發(fā)現(xiàn)病灶者3例;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者5例;胸痛者4例;咳嗽、咳痰者4例。
1.2方法 CT掃描采用GE-Sytec2000i、Siemens雙源CT儀,層厚、層距5mm?;颊呔谛衅綊叩耐瑫r行增強掃描,通過前臂靜脈注射以3.5ml/s流率的對比劑碘海醇(300mgI/ml)75~100ml。采用10%福爾馬林固定手術標本,分別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及分析及HE。免疫組織化學指標包括:Vimentin、CD34。
2 結果
2.1影像表現(xiàn) 16例胸部患者中,10例位于胸膜,其余4例分別為肺內(nèi)1例,縱膈3例。位于胸膜病灶邊界清晰,呈軟組織腫塊,內(nèi)可見小斑片狀狀低密度區(qū);2例為分葉狀囊實性腫塊。增強掃描實性部分呈絮狀地圖樣強化,8例延遲掃描病灶呈漸進性強化;9例病灶與相鄰胸膜寬基底相貼并呈鑄型鑲嵌于肋膈角內(nèi)。
2.2手術所見及病理學結果 14例腫瘤大體標本呈灰白色或灰紅色,質地堅韌,其中10例可見完整包膜結構。切面可見粘液樣灶。鏡下觀:腫瘤細胞外形呈梭形或卵圓形,胞質較少,核呈卵圓形,未見明確異型性。細胞生長方式多樣,束狀、層狀雜亂無章,密集處呈車輻狀、人字形、編織狀,膠原纖維夾雜于細胞間,無病理性核分裂象,可見玻璃樣變的膠原纖維形成粗大的疤痕樣組織。
2例診斷為惡性SFT,呈囊實性表現(xiàn)。鏡下表現(xiàn)主要為細胞密度增高;細胞的異型性和多形性明顯;病理核分裂象(>6/10HP)較多。免疫組化結果Vimentin及CD34均為陽性。
2.3典型病例圖例分析 見圖1、圖2。
圖1 左側胸膜SFT
腫瘤邊界清晰,平掃密度較均勻(A),增強掃描病灶地圖樣中度強化(B);延遲掃描病灶進一步強化(C);重建像見腫瘤嵌于左側肋膈角(D)。
圖2左側胸膜惡性SFT
腫瘤邊界較清晰,平掃病灶呈囊實性外觀,其內(nèi)可見大片狀囊變壞死區(qū)(A);增強掃描,病灶實性部分明顯強化,并可見條狀強化血管影,囊變區(qū)未見強化,左側胸膜腔少量積液(B)。腫瘤細胞呈長梭形,排列緊密,局部可見疏松水腫區(qū),可見較多明顯壞死灶,之間可見血管分隔,細胞異型性明顯,核大深染,可見病理性和分裂象(C);免疫組化CD34+(D)。
3 討論
3.1組織起源及病理 有研究表明SFT是一種來源于胸膜間皮細胞的腫瘤[1],但近年來根據(jù)其分化來源,一致認為SFT是一種來源于CD34陽性的樹突狀間葉細胞[2]。該腫瘤好發(fā)于胸膜,且在甲狀腺、食管、眼眶、喉部、咽旁間隙等多個部位也有報道[2,3]。SFT一般具有完整的包膜,切面呈灰紅或灰白色,質地較硬。鏡下形態(tài)可表現(xiàn)為:①腫瘤細胞大小一致,胞質含量少,核染色質呈均勻分布,細胞排列無一定模式;②腫瘤細胞與嗜酸性膠原呈混雜排列;③腫瘤細胞呈束狀或散亂排列,分別形成細胞疏松區(qū)及細胞密集區(qū)。細胞密集區(qū)膠原較少,呈小簇狀或網(wǎng)狀穿插于細胞間。細胞疏松區(qū)膠原纖維束粗大如\"繩結狀\",伴有玻璃樣變,其間散在有梭形腫瘤細胞,這一形態(tài)構成SFT相對特征性的無定性結構;④腫瘤中血管較豐富,并可形成典型的\"血管外皮瘤樣\"區(qū)[3]。
SFT免疫組織化學特點表現(xiàn)為CD34陽性,對本病的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但CD34 陽性在其他疾病中也有體現(xiàn)。因此,本病除依靠免疫組織化學進行確診外,須同時對光鏡下多樣化的組織學形態(tài)進行分析。惡性SFT可見大量的細胞質呈浸潤性生長方式,中等或較明顯的細胞異型性改變以及有絲分裂活性增加,可見較多病理核分裂像。
3.2臨床表現(xiàn) 孤立性纖維性腫瘤常發(fā)生于20~70歲的成年人,平均年齡50歲,無明顯性別差異,本組平病例患者年齡分布與文獻報道較一致。由于SFT呈局部緩慢性生長,一般無臨床癥狀,較多為影像學檢查時偶然發(fā)現(xiàn);隨著腫瘤的增大會出現(xiàn)相應部位的壓迫為主的癥狀[4,5],如胸悶、氣短、呼吸困難以及胸痛等。文獻報道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低血糖、杵狀指(趾)及骨關節(jié)病,本組病例未出現(xiàn)該癥狀,其原因可能與腫瘤體積較大有關[6]。目前,SFT治療仍以手術治療為首選治療方案,有文獻報道約10%~23%的胸膜腔內(nèi)和近10%胸腔外SFT具惡性生物學行為,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局部復發(fā)或者雙肺、肝臟以及骨等遠處轉移[5-6]。故首次手術時應徹底切除,并且需定期隨訪,本組病例術后3年隨訪尚未見明確遠處轉移征象。
3.3 CT表現(xiàn) 良性SFT一般表現(xiàn)為邊緣清楚的孤立性腫塊,無分葉或淺分葉外觀,腫瘤實性部分密度一般較均勻,呈軟組織密度,其內(nèi)部常可見斑片狀低密度囊變壞死區(qū)。本組14例良性SFT病例基本符合上述表現(xiàn)。惡性SFT常表現(xiàn)為囊實性腫塊,一般呈分葉狀,本組兩例惡性SFT均具有該征象。腫瘤實性部分呈等密度,壞死、囊變部分呈低密度。此外,惡性SFT均可見較多胸水征象,其原因可能為腫瘤刺激胸膜所致。良性SFT多具有明顯的包膜,文獻報道包膜出現(xiàn)率約50%[7-8]。本組病例中大體標本有10例可見明顯的包膜,稍高于文獻報道。腫瘤緩慢生長過程中對周圍組織的壓迫可能與SFT包膜形成密切相關。發(fā)生于胸膜腔的良性SFT由于其生長過程緩慢,常表現(xiàn)為斜圓錐體狀鑄型鑲嵌于肋膈角,該征象對于提示病變的組織來源具有一定價值[8],本組胸部病例有10例SFT具有此表現(xiàn)。SFT平掃一般呈均勻軟組織密度,部分腫瘤巨大時,其內(nèi)可見由于粘液樣變性導致的出血、囊變及壞死區(qū)。鈣化灶少見,本組病例均未見明確鈣化灶。本組病例動態(tài)增強掃描第1期有9例輕度強化,余7例中度強化。延遲掃描病灶實質部分進一步強化,強化方式表現(xiàn)為\"地圖樣\"不均勻強化。此種強化方式可能與腫瘤內(nèi)部不均勻壞死、囊變有關[9]。
3.4診斷與鑒別診斷 胸膜SFT主要與胸膜間皮瘤相鑒別,后者幾乎均表現(xiàn)為多發(fā)胸膜結節(jié)或彌漫性胸膜增厚改變,偶見單發(fā)病變,并且惡性胸膜間皮瘤病程較短,癥狀較重,常合并大量胸膜腔積液等一系列臨床改變。
綜上所述,影像學表現(xiàn)為單發(fā)病灶、具有假包膜、邊界清晰的軟組織腫塊,增強掃描呈\"地圖樣\"明顯強化,延遲掃描漸進性強化時,良性SFT可能性較大。而惡性孤立性性纖維性腫瘤CT表現(xiàn)多樣,確診仍需影像結合病理學及改變。
參考文獻:
[1]Gengler C,Guillou L.Solitary fibrous tumour and haemangiopericytoma:evolution of a concept[J].Histopathology,2006,48(1):63-74.
[2]高杰,鐘梅,于國,等.孤立性纖維性腫瘤35例臨床病理研究[J].診斷病例學雜志,2008,15(1):4-7.
[3]王慧萍,張微,嚴麗萍,等.孤立性纖維性腫瘤[J].中華病理學雜志, 2002, 31(2):153-154.
[4]肖文波,王照明,葉彤.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的影像學及病理學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2,21(12),947-950.
[5]Chan JK. Solitary Fibrous Tumor everywhere,and a Diagnosis in Vogue[J].Histopathology , 1997,31(6) :568.
[6]張煒,陸潔莉,王衛(wèi)慶,等.胸膜孤立性纖維瘤引起的低血糖一例[J].上海醫(yī)學,2002,26(2),161-162.
[7]張旻,周誠,楊正漢,等.胸部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的CT表現(xiàn)[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8, 27(3):394 -397.
[8]陸明,郭德玉,王健.胸膜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的CT表現(xiàn)[J].放射學實踐, 2007,22(7),705-707.
[9]毛志群,肖香佐,王敏君,等.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的影像表現(xiàn)及病例分析[J].江西醫(yī)學院學報,2007,47(6):63-65.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