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臨床的應用效果與護理措施。方法 選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取的658例兒科靜脈輸液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29例,觀察組患者采用靜脈留置針技術(shù)進行輸液,對照組患者采用一次性鋼針靜脈輸液方法。觀察兩組患者的靜脈穿刺成功率和治療效果。結(jié)果 觀察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為97.57%,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治愈率為86.0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治愈率(74.77%),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7.57%,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另外,觀察組患兒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論 將靜脈留置針技術(shù)應用到兒科臨床中,能有效減輕兒童身體疼痛,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治療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guān)鍵詞:靜脈留置針;兒科臨床;護理方法
隨著醫(yī)學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靜脈留置針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兒科臨床治療當中,它既能有效保護患兒的血管,又能減少反復穿刺帶來的疼痛和感染,大大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和效率[1],已經(jīng)得到許多家長的認可。為進一步研究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臨床的應用及護理方法,本文選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58例兒科靜脈輸液患者進行分析研究,具體結(jié)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取的658例兒科靜脈輸液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29例,觀察組患者采用靜脈留置針技術(shù)進行輸液,男186例,女143例,年齡在1個月~5歲,住院原因:喘息性肺炎78例,輕癥肺炎100例,急性腹瀉45例,感染性腹瀉59例,化膿性腦膜炎47例;對照組患者采用一次性鋼針靜脈輸液,男180例,女149例,年齡在2個月~5.2歲,住院原因:喘息性肺炎81例,輕癥肺炎103例,急性腹瀉44例,感染性腹瀉60例,化膿性腦膜炎4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癥等方面均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按照普通靜脈注射方法進行注射,觀察組患者采用靜脈留置針技術(shù)進行輸液。具體方法如下。
1.2.1穿刺 首先選擇血流量豐富、有彈性且相對較粗直的血管,對于小兒患者來說,通常選額頭正中靜脈、耳后靜脈等,對較大的患兒可以選擇手背、足背靜脈等。然后進行消毒,從包中取出留置針,旋緊肝素帽,然后用拇指及食指握住軟管座和鰭狀針座,取下針尖保護套。保持鰭狀針座與靜脈成15°~30°角,刺入,當回血流至軟管,將軟管自然送入靜脈內(nèi)同時抽出針芯,連接肝素帽固定套筒針,連接輸液器,然后進行輸液速度調(diào)節(jié)[2]。
1.2.2固定 在穿刺成功后,皮膚表面無異常時,將3M無菌透明敷貼粘在留置針上,進行固定,并標注時間日期。當患兒好動或年齡較小時,可用夾板固定。
1.2.3封管 采用正壓封管,選用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4~5ml,在輸液完成后推送生理鹽水,同時進行拔針。
1.2.4留置時間 留置針的留置時間控制在3~5d,最長不要超過1w[3]。留置針在患兒體內(nèi)時,要隨時進行檢查,觀察留置針的固定是否牢固,如有松動要進行固定,但也要防止固定過緊,對兒童的舒適度造成影響。同時,為避免兒童抓撓針頭處,可以進行相應的紗布保護、網(wǎng)兜保護等。還要保持穿刺部分的清潔、干燥,定時進行皮膚消毒,預防感染。當穿刺部位出現(xiàn)紅腫、滲血時要觀察是否發(fā)生靜脈炎,同時更換注射部位[4]。
1.3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的靜脈穿刺一次性成功率;②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分為:治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各項指標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明顯消失,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無效(臨床癥狀未發(fā)生改變或加重)。治療總有效率=(治愈患者+有效患者)/治療總?cè)藬?shù);③兩組患兒住院時間對比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x±s)表示,P<0.05說明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兩組患者的靜脈穿刺一次性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成功率為97.57%明顯高于對照組成功率,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愈283例(86.02%),對照組治愈246例(74.77%),兩組對比結(jié)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7.57%,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2.3兩組患兒住院時間對比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平均(8.3±2.3)d出院,對照組患兒平均(13.5±6.3)d出院,觀察組患兒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概率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3 討論
3.1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臨床的應用 靜脈注射是兒科臨床常用的治療用藥途徑,更是搶救重危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5]。傳統(tǒng)的輸液方法,每天要重復進行穿刺,不但增加了患兒的痛苦,還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采用靜脈留置針對患兒進行治療有以下優(yōu)點。
3.1.1由于采用留置針,只需要在一定時間內(nèi)對患兒進行一次性的靜脈穿刺,延長了每次穿刺的間隔,減少了患兒的痛苦。而且,減少靜脈血管的穿刺還能有效保護患者的血管,防止靜脈炎等炎癥的發(fā)生。
3.1.2減少護理工作量 在冬春季病情高發(fā)期,小兒輸液患者較多,很多科室都較為繁忙,采用靜脈留置針減少了反復穿刺的次數(shù)和時間,能有效減少患兒的等待時間,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3.1.3靜脈留置針在血液的溫度、濕度下有著良好的韌性,其能與穿刺點的血管壁緊密銜接,從而防止穿刺點感染的發(fā)生,且能保證一定的流率[6]。
3.1.4患兒如果在留置針使用過程中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減少搶救之間,使患者獲得更加迅速、方便的藥劑補給,從而保證治療效果。
3.2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臨床的護理注意事項
3.2.1 進行護理過程中要防止藥物對患兒的血管造成刺激,引發(fā)靜脈炎[7]。因此,留置針的留置時間控制在7d內(nèi)。并且要定時對敷貼進行更換、消毒,防止發(fā)生感染。
3.2.2在進行穿刺前要做好與患者家屬溝通工作,讓家長配合護理工作,使家長充分了解靜脈留置針對患兒的好處,從而達到更好的護理效果。并且,要對患兒家屬進行必要的護理知識講解,告知患兒在有體內(nèi)含有留置針時的注意事項,防止感染。
3.3護理體會 使用靜脈留置針對小兒進行輸液安全、迅速、易操作,能夠有效減輕患兒的痛苦,保障輸液質(zhì)量,同時,在急診搶救過程中能有效節(jié)省時間。但操作中也會出現(xiàn)失敗,本研究中觀察組中也出現(xiàn)了8例穿刺失敗,占2.43%,雖然發(fā)生概率很小,但是仍需要相關(guān)護理人員注意。造成失敗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②護士的輸液水平不高,穿刺未見回血或穿透血管,導致穿刺失??;②穿刺血管較細或較扁,不利于穿刺;③進針部位過于向上,導致針頭不能進入血管或穿破血管,影響穿刺成功;④留置針使用方法錯誤,導致不能進行正常穿刺。穿刺失敗不僅會對患兒造成痛苦,同時也會使家長對護士失去信心,影響醫(yī)院的形象,因此,護理人員應該認識到,要提高自身的輸液水平,保證穿刺一次性成功,同時在進行穿刺過程中要選擇較粗直、充盈的血管進行穿刺,減少患兒的痛苦。
本研究中,觀察組成功率為97.57%,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達97.57%,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且觀察組患兒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也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靜脈留置針的穿刺成功率較高,能夠有效提升治療效果,且具有一定安全性,值得臨床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付愛珍.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臨床中的應用及護理分析[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3,11(1):539-540.
[2]梁雁玲,賴苑蔓,蕭麗珍.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1):64-65.
[3]張文娟,張榮書.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臨床應用進展[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9,25(25)7:1052-1053.
[4]吳曉蔚,趙紅梅,隋麗光.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輸液中的應用及護理體會[J].航空航天醫(yī)藥,2010,21(12):2316-2317.
[5]林芳,吳超華,趙霞玲,等.腋靜脈留置針在新生兒輸液中的應用及護理[J].臨床護理雜志,2011,10(2):76-77.
[6]覃雪梅.靜脈留置針在臨床兒科輸液中的應用及護理[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1,5(5):1826.
[7]朱雙琴.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臨床應用及護理體會[J].中外婦兒健康,2011,11(8):424-425.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