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多數(shù)化療藥物是通過靜脈給藥,輸注過程中藥液外滲是臨床常見的不良事件[1],化療藥物如蓋諾 、去甲長春堿 、阿霉素類等,因其對局部皮膚 、血管有強烈的刺激性,若不慎注入皮下,可致局部皮膚紅腫、疼痛、硬結、甚至潰瘍,經(jīng)久不愈,導致肢體功能喪失[2]。這些都給病患造成軀體和精神上的痛苦,也給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自2010年11月~2013年10月,采用50%冰片紅花醇溶液局部涂搽的方法,對12例化療滲漏所致的局部皮膚損傷進行治療,與以往的常規(guī)方法比較,發(fā)現(xiàn)此溶液可減輕患者的局部疼痛,防止損傷的進一步惡化,能有效縮短損傷部位的愈合時間,現(xiàn)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我科患者25例,均為乳腺癌術后使用上述化療藥物的女性患者,由于護士或患者對穿刺針護理不當,造成化療藥液滲漏至皮下(多為手背),出現(xiàn)局部紅腫、燒灼樣疼痛。其中采用常規(guī)方法處理的有13例,為對照組;用50%冰片紅花醇溶液處理的有12例,為實驗組。兩組患者的年齡、一般健康情況(除本病以外的其它疾?。?、所用藥物及劑量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藥液制作 將冰片50 g,藏紅花2 g,加入75%的酒精100 mL中,充分搖勻,使冰片溶化,溶液變?yōu)榧t色,浸泡3~7 d,即成50%的冰片紅花醇溶液。
1.3方法 兩組患者一旦發(fā)現(xiàn)滲漏立即拔針,然后用2%的利多卡因2 mL、地塞米松5 mg加入0.9%的生理鹽水10 mL中,以穿刺部位為中心作環(huán)形封閉。按上述方法處理后,對照組患者用50%的硫酸鎂溶液作局部濕敷(用100 mL冷蒸餾水+50 mg硫酸鎂即成50%的硫酸鎂溶液);實驗組患者采用50%的冰片紅花醇溶液作局部涂搽。
1.4注意事項 冰片紅花醇溶液無毒,患者可隨時涂搽,不受時間限制。但本溶液只能用于皮膚無破損的患者。
2結果
2.1兩種方法在化療滲漏性皮膚損傷早期的療效比較 實驗組患者用50%冰片紅花醇溶液涂搽約2~5 min后,主觀感覺局部涼爽、疼痛減輕的有12例,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用50%硫酸鎂冷濕敷后感覺疼痛減輕的有10例,有效率為77%。用藥當天,實驗組有7例紅腫消退;對照組有2例紅腫消退,見表1。
2.2兩種方法在防止局部潰瘍形成中的療效比較 按照上述實驗方法,繼續(xù)用藥1 w后,發(fā)現(xiàn)在1 w內(nèi),對照組有7例皮膚干燥,局部紅腫癥狀消失,皮膚趨于好轉;4例皮膚仍出現(xiàn)燒傷樣水泡,局部水腫;2例皮膚破潰,形成潰瘍。實驗組有9例局部紅腫消退,皮膚干燥,趨于好轉;3例出現(xiàn)局部水腫,燒傷樣水泡;無潰瘍形成的例數(shù),見表2。
3討論
化療藥液滲漏所致的局部皮膚損傷,一直是臨床化療用藥中關注的問題,由于腫瘤患者治療時間長,長期靜脈輸液治療,導致血管不同程度的受損,給穿刺帶來一定的困難。又如蓋諾、去甲長春堿等藥物對血管的刺激性較大,其本身就會引起局部血管pH值改變導致血管內(nèi)膜及局部皮膚組織的炎性反應,所以,化療藥物所致的局部皮膚損傷有時是難以避免的。
本溶液中的冰片味辛苦、微涼,外用時皮膚易吸收,具有散氣、散瘀、散火、止痛和散結腫的功效;而藏紅花則有活血化瘀,促進損傷組織迅速修復的作 用[3];75%的酒精則起到消毒的作用,防止局部細菌感染。且本溶液配制簡單、方便[、經(jīng)濟,患者可隨時反復使用,無任何副作用,在防止病灶的進一步擴散中有治療意義。由于樣本量較小,應用過程中的確切療效有待進一步證實。
參考文獻:
[1]楊青.化療藥物滲漏性損傷護理的新進展[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0,26(6):1070-1071.
[2]李春紅,傅美英.化療藥物滲漏原因及其預防[J].山東醫(yī)藥,2006:01.
[3] Semenza GL, Wand GL. A nuclear factor induced by hypoxia via de novo protein synthesis binds to the human erythropoietin gene enhancer at a site required for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J]. Mol Cell Biol,1992,12(12):5477-54.
[4]丁可.金黃散加冰片治療化療藥物靜脈滲漏33例體會[J].腫瘤研究與臨床,2003,03.
[5] 王俊英,韓傳平,蔣玉玲,等.MEBO治療化療藥物滲漏致皮膚損害及靜脈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燒傷創(chuàng)瘍雜志,2000,(04).
[6] Cockman ME, Masson N, Mole PR, et al.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a binding and ubiquitylation by the von Hippel-Lindau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J]. J Biol Chem,2000,275(33):25733-41.
[7]曹峰.腫瘤臨床護理質量安全控制規(guī)范與現(xiàn)代護理技術標準工作手冊[M].北京:衛(wèi)生科技出版社,2007,3.
[8]楊翠芹,黃敏清,李良芳,等.長春瑞濱外漏組織損傷后局部封閉的實驗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5,(02).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