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鳳
摘 要: 隨著中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生教育問題?!拔锢怼笔且婚T能夠不斷激發(fā)學生大腦思維的學科,引起了社會、學校、家長們的極大重視。但是,由于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往往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厭學心理,某些教師在不斷尋找新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tǒng)授式,讓學生在學習高中物理的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學習興趣,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索能力。本文就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作了探討。
關鍵詞: 高中物理教學 有效性 教學方式
由于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當前的物質(zhì)生活,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這主要體現(xiàn)在對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各學校都根據(jù)自身的不足,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改革過程中,學校將重點放在了對學生的教育教學中,為老師樹立正確的教學標桿,讓老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逐漸向現(xiàn)代化教學方式靠攏,讓學生接受新穎的上課方式,接受“新課改”的教學方案,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端正學習態(tài)度。下面我就如何改變傳統(tǒng)的高中物理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做闡述。
一、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所以常常使課堂氣氛沉悶。對于物理這門學科來說,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由于物理教師往往習慣于“灌輸式”教學,因此讓學生感覺學習物理是非??菰?、乏味的,從而喪失學習物理的興趣,導致學生整體的物理成績偏低。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讓學生重歸課堂,高中物理老師可以采用“新課改”教學方案,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課堂上找到自身的價值。例如,在教學有關“摩擦力”的知識時,老師可以簡單地將有關摩擦力的重點知識講給學生聽,注意由淺入深地教學,把握整體教學。當老師發(fā)現(xiàn)學生將簡單的知識差不多掌握了之后,再出幾道難度相當?shù)念}目,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放一個物體A,A上再放一個質(zhì)量為m的物體B。(A與B之間有摩擦因素)如施加一力F在A上。當A與B一起做勻速運動時。A與B間是否存在摩擦?怎么產(chǎn)生的?方向如何?例如:在水平地面上放一物體C,再把物體B放在物體C上,把物體A放在物體B上,物體A受到水平向右5N的拉力,物體C受到水平向左5N的拉力,結(jié)果3個物體都保持了靜止,那么請問:AB之間的摩擦力、BC之間的摩擦力、C和地面之間的摩擦力分別是多少呢?老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最后每個小組總結(jié)出一份滿意的答案之后,讓各組代表上臺闡述思路,之后讓其他小組對其進行評價和補充。最后老師再進行完整的講解,對ABC三個物體進行整體分析,C和地面之間的摩擦力為0,再隔離A進行受力分析,就會得出AB之間的摩擦力為5N,最后隔離C進行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BC之間的摩擦力也是5N。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不斷地陷入思考中,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自身的物理知識。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
“高考”往往牽動著許多人的心,其中也包括授課老師。“物理”作為一門高考科目,備受老師重視,所以許多高中物理老師都希望用最少的時間讓學生接觸最多的題型。在日常教學中,有些物理老師就擅自把一些實驗課改成了理論課,因為習慣于從傳統(tǒng)的視角考慮問題,一來怕學生在實驗課上浪費時間,二是因為高考筆試,希望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做高考題型。其實,這樣的教育教學方式存在極大的缺陷,只讓學生單純地做題,有些過于抽象的題目,學生沒有親手做實驗就無法真正地理解該題目,不利于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所以,高中物理老師要采用“實踐與理論相結(jié)合”的教育模式,例如,在教學有關“摩擦力”的知識時,老師要提前到實驗室將有關的器材準備好,如彈簧秤、繩子、干燥的毛巾等,再讓學生自帶平時用的文具盒。在讓學生做實驗之前,老師一定要為學生做一次實驗,給學生以正確的指導,做實驗時,首先將繩子的一端固定在彈簧秤的掛鉤上,另一端固定在學生自帶的文具盒上,之后在光滑的桌面上,輕輕地拉動桌子上的文具盒,找到剛好能使文具盒動起來的力,并及時記錄下彈簧秤上的讀數(shù),重復至少3次。然后將干燥的毛巾鋪平在桌子上,將文具盒放在其上,再輕輕地拉動文具盒找到剛好能使文具盒動起來的力,做好記錄,重復做至少3次,比較兩次實驗的不同,并做出感想。學生根據(jù)這樣的上課方式會不自覺地讓自己主動地陷入探索中,經(jīng)過不斷重復試驗聯(lián)系會更熟悉這個知識點。當然,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老師要經(jīng)常走動,不停地在各個小組中幫助學生改正試驗錯誤和傾聽學生的實驗感想,由此總結(jié)出學生一節(jié)課的學習成果。最后將一些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整體講給學生聽,這樣的授課方式效果更佳,因為學生親手做過,感觸很深,容易與老師達成共識,便于討論。
當然,除了以上兩種教學方式之外,還有很多符合“新課改”教育教學方案的授課方式,實踐證明,通過這樣現(xiàn)代化的授課方式,會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范蔚,葉波.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效教學”研究述評[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2]許崇文.“有效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科學,2009(06).
[3]王鑒,申群英.近十年來我國“有效教學”問題研究評析[J].教育科學研究,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