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醫(yī)院(西安710068) 高 艷 羅曉紅 方海博 曹曉東
快速型心律失常經常發(fā)作突然,可迅速引起血流動力學的變化,長期持續(xù)發(fā)作可引起心律失常型心肌病,最終導致心力衰竭而死亡,嚴重危害著患者的生命安全[1]。當快速型心律失常發(fā)作時醫(yī)務人員首先要做的就是終止發(fā)作。食道調搏終止快速型心律失常有副作用輕,禁忌證少,療效可靠的特點,近年來備受關注[2],現報道如下。
1 研究對象 2009年3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經食道調搏誘發(fā)室上性心動過速及自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100例,男70例(70%),女30例(30%),年齡40.8±20.6歲;心電圖顯示為心房撲動患者60例,男37例(62%),女23例(38%),年齡42.5±16.1歲;寬QRS波心動過速經食管電生理最終確診為室性心動過速者40例,男19例(47%),女21例(53%),年齡38.2±15.7歲。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P>0.05)。
2 方 法 將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心房撲動患者,室性心動過速患者分組,采用蘇州DF-5A型心臟電生理刺激儀,備好搶救藥品及器材,分別用超速抑制起搏法,猝發(fā)脈沖法,程控期前法對心動過速進行終止,觀察療效,進行評價(所有未轉復病例進一步通過藥物轉復或電轉復等方式進行終止)。
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00例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三種起搏方式均可安全有效終止心動過速,三種方式療效無明顯差異;60例心房撲動患者,超速抑制法,猝發(fā)脈沖法,程控期前法,分別終止5例,17例,1例,猝發(fā)脈沖法療效較佳,超速抑制法療效差,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40例寬QRS波心動過速經食道調搏最終確診為室性心動過速者,超速抑制法,猝發(fā)脈沖法,程控期前法分別終止10例,0例,5例,以超速抑制法療效最佳,猝發(fā)脈沖法無效,P<0.05差異性顯著,見附表。
附表 食道調搏終止各型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療效
食道調搏也稱食管法心臟電生理檢查,利用心臟與食管的解剖關系,將食道電極安置于心房后部的食管內,通過發(fā)出調整或程序刺激來描記心電活動。根據多種參數來診斷或治療某些心臟病。是一項無創(chuàng)性心臟電生理的診斷和治療技術,臨床應用廣泛[3]。可用以測定心臟竇房結及竇房傳導功能,房室傳導功能;明確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機理及診斷等,以指導進一步治療。此項檢查除了有診斷作用之外,還可用于終止快速型心律失常。終止心律失常的方式主要有:①超速起搏法:即采用超出患者心率30~50次/min的快速S1S1刺激連續(xù)起搏心房2~10s甚至15~30s。②猝發(fā)脈沖法:即用5~10個頻率為200~300次/min的S1S1刺激起搏心臟,終止心律失常。③程控期前刺激法:即在受檢者自身心律或基礎起搏心律基礎上,程控加入一個或多個早搏脈沖(即S2,S3…)來終止心律失常的方法。三種方式均可用于終止快速性心律失常,但不同起搏方式分別對終止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及室性心動過速的療效仍無定論。
本實驗100例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三種方式均可有效終止,與室上性心動過速的發(fā)生必須具備折返三要素,形成折返環(huán)路有關。因三種方式均可打斷折返環(huán),從而終止心動過速。未能終止的個別病例可能與導管放置位置及刺激電壓大小有關。目前認為心房撲動系心房內環(huán)形折返機制所致,此外自律性增高局灶性異位起搏點所致也可能是因素之一。猝發(fā)脈沖法,超速抑制法均可抑制心房肌自發(fā)激動,少數心房撲動經食管調搏后可直接恢復竇性心律,部分先轉為心房顫動,但心室率減慢,臨床癥狀可以改善。且這類心房顫動絕大多數為暫時性,一般可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后自行恢復為竇性心律。對室性心動過速,應首選藥物和電復律治療,因藥物治療無效又不宜或不能行電復律時可使用經食管調搏法治療。本實驗病例均為寬QRS波心動過速,體表心電圖無法鑒別,利用食道電極進行診斷,最終確診為室性心動過速,并嘗試通過食道調搏進行終止。超速抑制法和程控期前法或可阻斷部分大折返環(huán)型室性心動過速,猝發(fā)脈沖法則對終止室性心動過速無效。
本實驗為臨床應用食道調搏終止各型快速性心律失常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但由于樣本量所限,仍需更多的臨床病例支持,仍有大量工作有待完成。
[1] 丁元芳,叢培鑫.食管心房調搏檢查對窄波群心動過速的診斷意義[J].心電學雜志,2003,22,(3):136-137.
[2] 張桂霞,張艷銘.經食道調搏診療陣發(fā)性室上速26例臨床分析[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04,13,157-158.
[3] 李忠杰,屈百鳴.實用食管法心臟電生理學[M].杭州: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