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險峰
摘 要 本文對導致負遷移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各種因素進行歸類分析,從認知方式、審美習慣、語言表達習慣、語言文化素養(yǎng)等四個方面詳細探討了解決負遷移現(xiàn)象的策略,并輔以充分的例證進行詳細說明,提出應對這一現(xiàn)象的關鍵在于譯者必須達到文化信息傳真的目的。
關鍵詞 英譯漢 文化負遷移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
Culture Negative Transfe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Strategy
HAO Xianfe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various factors have led to negative migration phenomenon were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from four aspects of cognitive style, aesthetic habits, language habits, language, literacy and other details discussed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negative migration phenomenon, supplemented by adequate illustration is described in detail, propose that the key to deal with this phenomenon is that translator must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by fax.
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e negative transfer; strategy
翻譯不僅只是對語言符號系統(tǒng)進行轉(zhuǎn)換的過程,更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受到人的認知方式、審美習慣、語言表達習慣、語言文化素養(yǎng)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經(jīng)常會導致文化“遷移”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斑w移”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源于學習者的母語知識與第二語言之間既存在近似性,又存在差異。當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因受到母語的影響而借用母語的某些形式,剛好這種借用符合第二語言的習慣,結(jié)果是正確的,就形成正遷移;而當學習者借用的母語形式不符合第二語言的習慣時,就造成負遷移。在翻譯練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針對引起負遷移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各種因素進行歸類分析,并找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有助于提高翻譯水平。
1 由認知方式不同造成的負遷移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理解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wěn)定的風格。在不同的語言文化中,加工組織文學信息的方式不同,會導致很多負遷移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例如中英文在修飾語排列方式上有很大不同。英語中,如果一個名詞有多個修飾語,詞組修飾語或句子修飾語通常放在名詞之后,其余修飾語按照“限定詞(冠詞/代詞/數(shù)詞)→性質(zhì)→大小/形狀/新舊/年齡/顏色→名詞性定語(包括動名詞)→名詞。如果有多個性質(zhì)形容詞,它們之間沒有什么嚴格的秩序問題,但習慣上長的或音節(jié)多的形容詞,一般排在后面。如下句:
At the door to the restaurant, a stunning porcelain -faced woman in traditional costume asked me to remove my shoes.
詞組修飾語in traditional costume位于名詞woman之后,woman之前有兩個性質(zhì)性形容詞stunning和porcelain-faced,長詞排在短詞之后。把這句話譯成中文,如果詞組中的修飾語仍按原文的順序排列,就會讓人感覺別扭,請看如下譯文:
在通往餐廳的門口有一位婦女,樣貌精致,膚色瓷白,身著和服、十分迷人,她叫我脫下鞋子。
究其原因,中文修飾語與英文修飾語的排列習慣和方式是不一致的,大體上遵循由遠及近,由粗到細,由外到內(nèi),由表及里的原則。因此根據(jù)漢語語言文化的認知習慣,可將該句改譯如下:
在通往餐廳的門口,一位身著和服,漂亮迷人,膚色白皙的女士請我脫下鞋子。
2 由審美習慣不同造成的負遷移
英語閱讀過程中讀者通過反復預知、選擇及核實信息,由單一的認知逐漸進人了深層的審美。在審美過程中,當讀者識記某一事物,通過聯(lián)想能夠把它與某些有關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使整個閱讀活動產(chǎn)生有機的聯(lián)系。但不同民族的藝術審美和聯(lián)想方式是具有差異性的,因此也就出現(xiàn)由于審美習慣不同而造成的負遷移現(xiàn)象。如下例:
How wild his white hair looked—as if it had been electrified.
如果單從英語語言的審美習慣進行翻譯,可按原文譯為:
他滿頭白發(fā),十分凌亂——簡直像通了電一樣。
但是,在漢語審美習慣里“頭發(fā)凌亂”和“像通了電一樣”兩者之間沒有什么關聯(lián)??吹健邦^發(fā)凌亂”,我們通常會聯(lián)想到“像雜草一樣”或“像雞窩一樣”,而不會想到“像通了電一樣”。因此要想辦法解決這種不同審美觀導致的負遷移,就需要考慮一下漢語當中 “像通了電一樣”這樣的表達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我們會想到“頭發(fā)像觸了電一樣支楞起來”,這樣譯文就可改為:
他那滿頭白發(fā)凌亂不堪——像觸過電一樣胡亂支楞著。
英語和漢語對“笑”的聯(lián)想也是不同的,請看如下例句:
The obese body shook in an appreciative chuckle.
他欣賞似的暗笑一聲,渾身的肥肉都在跟著顫抖。
這里chuckle的中文釋義本來為“輕聲地笑,暗笑”,如果按照原意進行翻譯的話,中文讀者就會覺得很奇怪:這么輕地笑也能達到“渾身的肥肉都在跟著抖動”的地步?那我們按照中文的審美方式來推測,能笑到這個程度通常應該是:本想大笑,卻由于某種原因不得不壓抑住,再加上身材肥胖,才會引起這么大的動靜。因此,不如改用中文習慣用來表示“壓抑地笑”的詞,即“吃吃地笑”。
他欣然地吃吃一笑,渾身的肥肉也跟著抖動。
歐·亨利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中有一段關于麥琪照鏡子的描述,也很能夠體現(xiàn)這種審美觀的不同:
A very thin and very agile person may, by observing his reflection in a rapid sequence of longitudinal strips, obtain a fairly accurate conception of his looks. Della, being slender, had mastered the art.
“by observing his reflection in a rapid sequence of longitudinal strips”是本段翻譯的難點,如果按原文對應譯,會使讀者無法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一個非常瘦小靈活的人,通過觀察自己一連串的快速縱條影象,可能對自己的容貌有一個大致精確的概念。德拉身材苗條,已精通了這種技藝。
從中文角度看,憑著“一連串的快速縱條影象”就能夠看出出一個人的容貌,這簡直是匪夷所思。中文讀者無論如何是無法想像的。這里要想讓人聯(lián)想出當時的場景,首先要指出德拉看的是“鏡子”里的反射影像;其次點明德拉之所以這樣去判斷自己的容貌,是因為鏡子不是平整光滑的,而是“有很多縱向裂紋”;另外還應指出帶有縱向裂紋的鏡子反映出的影像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或“影影綽綽的”,這樣才會有下文的“精確地判斷”這個“技巧”。改譯如下:
只有非常瘦小靈活的人,才可能從縱紋密布的鏡子里影影綽綽的影像,精確地判斷出自己的模樣。而身材苗條的德拉,已經(jīng)掌握了這個技巧。
因此,英譯漢時要充分考慮兩種語言審美角度的不同,使譯語能夠引發(fā)或達到適合該種審美習慣的聯(lián)想,從而恰當解決或避免了負遷移的問題。
3 語言文化素養(yǎng)在解決負遷移現(xiàn)象起重要作用
文化與語言相輔相成。它是語言形式所負荷的內(nèi)容,又是語言形式特色的產(chǎn)生根源。文化作為語言中一個活躍的因素,傳遞著豐富的信息,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文化精神的積淀。譯者在利用自己的知識進行語言重新建構(gòu)的同時,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的能力,找到能調(diào)動和激發(fā)產(chǎn)生與原作相同或相似聯(lián)想的語言手段。尤金,奈達說:“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是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保芜_,2001)。優(yōu)秀的譯者除了要忠實闡明源語言所包含的信息內(nèi)容,還要使譯文符合本民族的文化模式。舉例如下:
Every man past forty has seen with his own eyes how some families rise and others go down. Social democracy is maintained in the West or in China, not by any constitution but as someone has pointed out, by our prodigal sons. Of these prodigal sons, there are plenty in China who through their prodigality make the rise of a permanent rich class impossible, standing thus, as it were as the bulwark of democracy.
句中prodigal sons一詞的翻譯至關重要,該詞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全文的表達效果。請看如下兩個譯文:
譯文一:年過四十的人都親歷了各家族的興衰起落。正像某學者指出的那樣,社會民主主義無論是在西方國家還是在中國,都不是靠法律而是靠我們民族中的紈绔子弟來維系的。中國有很多這樣的紈绔子弟,他們的敗家行徑,使其家族的長久顯赫成為了不可能,也基于此,一直以來,此類浪子無意中成了民主主義的屏障。
譯文二:凡四十歲以上的人都親眼見過一些家族興衰的例子。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社會民主的維系不是靠法律,而是像有人所說,靠我們的敗家子。這些敗家子中國就有很多,他們的敗家行徑使任何富有的階層都不可能永久存在,因此他們可以說是民主的保證。
譯文一中將prodigal sons譯為“紈绔子弟”,譯文二則譯為“敗家子”。比較這兩個詞,無疑“敗家子”更貼切,更能讓讀者體會到句中的諷刺含義和怒其不爭的語氣。因為前文提到了“家族的興衰”,“敗家子”在漢語語言文化中是將家族敗壞到無可救藥的人,在家族衰亡中起決定性作用;而“紈绔子弟”雖然愛揮霍享受,但不一定使會家族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有時在翻譯時,譯者需要有超出原句的思維空間,能夠聯(lián)想到與句子信息相關的其它語言文化信息。如下例:
Years may w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這句話如果按照原文逐字對應譯,就會顯得很生硬:歲月或許會使皮膚褶皺,而失去了熱情,靈魂也會隨之衰老。
但如果譯者多些聯(lián)想,如想到中文有諺語“歲月催人老”,“人老心不老”等,那這個句子就可以更生動地譯為:
歲月或許會使人變老,而失去熱情卻會使心變老。
綜上所述,在英漢翻譯過程中,解決文化負遷移現(xiàn)象的關鍵在于譯者必須達到文化信息傳真的目的,這并不是說要字字對應或句句對應,而是要深刻體會原語作者的文化體驗與感受,充分考慮作者和譯者在語言文化、認知、審美及表達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利用自己的翻譯知識及處理能力,盡量避免信息傳播的失真。
本論文由中國傳媒大學基礎學科培育項目(CUC12C06) 資助
參考文獻
[1] Nida,Eugene A.語言與文化:翻譯中的語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 Newmark,Peter.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