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梅
內容摘要:語感是語言文字刺激作用人的視聽感官而產生的心理反映,即通過語言的表層意義迅速而準確的捕捉到的深層意義。語感的強弱直接體現學生閱讀文章和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種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長期訓練,反復實踐的結果。
關鍵詞:朗讀 想象 寫作
眾所周知,語感的培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語感呢?
一、朗讀積淀語感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基本訓練方式。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掌握文章的語氣、節(jié)奏、句式、格調,揣摩作者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課文內容立體化,形象化,進而對文章的內容產生真切墩銳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從而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語言的感受能力,培養(yǎng)語感。如《金色的魚鉤》中,老班長看到三個小戰(zhàn)士不喝魚湯時,說:“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們就走不出這草地。同志們,為了革命,你們必須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是著急地發(fā)問,第二句是愛憐地說理,第三句是果斷地命令,第四句是嚴厲地暗示。在朗讀中,結合上下文,了解當時說話的語境,強調抑揚的語調,變化的速度,語音的輕重。在學生的反復誦讀中,體會到句子的深刻含義,老班長關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就浸入學生的心田了。
二、語境體會語感
從語言文字的意蘊中培養(yǎng)學生整體的語感。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達的意蘊,而不是條分縷析作具體的理解和切分?!犊蓯鄣牟萏痢分杏羞@樣一句話:“這么大的這么美的草塘,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走了進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樣,浪花翠綠翠綠的,綠得發(fā)光,綠得鮮亮,歡笑這,翻滾著,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一個“歡笑著”,便使這一景物帶上了人的生命的特征。這時,引導學生想象,草塘怎樣歡笑?歡笑的場面怎樣?這樣學生會在腦海中創(chuàng)造一個活動的,一眼望不到邊的綠的世界,他們會從內心發(fā)出贊嘆:“草塘真美呀!”從中得到美的享受。語感的培養(yǎng)還可以依據語言文字,讓學生入境動情,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進行直覺的情緒體驗,借助語言來感受形象,領悟其中的含義。
三、想象激發(fā)語感
葉老曾說:“必須驅譴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闭Z感同想象是緊密聯(lián)系的,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啟發(fā)學生想象,必然會在學生的心中產生“內心視像”。它能使課文內容像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一一閃過,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中春花一段時,我啟發(fā)學生想象,調動他們靈敏的感受力,使學生不僅感受到春天萬物復蘇,百花齊放,熱熱鬧鬧的意境,同時也會聯(lián)想到春天是一個給你向上力量的季節(jié),感受春天的蓬勃和活力。因而,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馳聘想象,領悟意境,感受文學語言的特點。
四、寫作訓練語感
在培養(yǎng)語感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文中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的品味與琢磨上,還應該以讀促寫,同時不斷地寫作也能轉化語感。訓練學生寫作能力,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要以文本和其他名著為范例,培養(yǎng)語感。如《小石潭記》,從因聲見潭,到潭中魚樂,潭上溪曲,最后寫到心境,由近及遠,情景交融,不斷變換觀察點;在觀察基礎上,把握對象的主要特征,把對象比較細膩地描繪出來,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其次,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寫作方式培養(yǎng)語感,如抄寫、仿寫、改寫、語句的積累、日記等形式,都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手段。抄寫篇章能使學生積累知識和寫作素材,增強鑒別能力;仿寫能提高寫作技巧和語言的應用能力;改寫能鍛煉想象思維,拓展思路;日記能在寫作積累中形成主觀的語感意識。
總之,語感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體驗。教師要引導學生馳聘想象,可以盡快地進入作品,領悟意境,進一步感受文學語言的特點。
(作者單位:河北省深州市前么頭鎮(zhèn)第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