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
品牌闡釋 清華附小“1+X課程”育人體系
學生是完整的人,教育作用于人的發(fā)展必須是整體的、綜合的、立體的。清華附小以“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為辦學使命,把育人目標具體化為“健康、陽光、樂學”。在探索實現(xiàn)育人目標途徑的過程中,清華附小以“課程”作為核心載體,打破原有分科課程間的壁壘,通過多樣化、全方位、立體化的課程整合,結構化、彈性化的管理整合,構建適合學生發(fā)展的“1+X課程”,并據(jù)此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調(diào)整學校管理結構及人事制度,進而形成了以“1+X課程”為核心的育人體系。今天,“1+X課程”促使清華附小形成“課程導向”辦學特色,成為首都教育的品牌。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坐落于清華大學西南角,始建于1915年,馮友蘭、朱自清、葉企孫等著名教授都曾先后擔任過附小的校董或校長。因循著前輩大師們的屐痕,每一個清華附小人都將“選擇了清華,就選擇了一生的責任”當作自己教育人生的信條,在這所“小學?!崩?,追求著“大氣象”。
辦學使命和育人目標
基礎教育的意義不在成就,而在奠基。清華附小應當為學生奠定怎樣的生命成長的基礎?
辦學使命與育人目標的確立,應當在學校既有辦學基礎上結合時代要求科學設定。我們主要以下面兩點為依據(jù):一是基于我校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我校的學生群體主要是清華教工子女,絕大多數(shù)家長不僅有著較高的學歷,而且有留學的背景,其子女的學習起點高,但同時家長來自五湖四海,教育的觀念存在較大差異,學生自身也具有多元性;二是基于清華大學的文化背景,因庚子賠款而建成的清華大學,時刻銘記中華民族曾經(jīng)的屈辱歷史?!白詮姴幌?、厚德載物”的清華校訓,正是清華人肩負民族復興使命的誓言。因此,“聰慧”“高尚”成為學生成長夢想中的關鍵詞。
經(jīng)過家長、教師、學生和專家的論證,清華附小從整體著眼,樹立整體育人觀念,確立了“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辦學使命,并把“健康、陽光、樂學”作為育人目標?!奥敾邸迸c“高尚”是“完整的生命體”的終極追求?!敖】怠㈥柟?、樂學”是整合、濃縮了國家的育人要求和清華附小學生的價值追求而提出的育人目標。這樣的育人目標明確、實在,體現(xiàn)了清華附小對培養(yǎng)身心健康、品德高尚、聰穎智慧的“完整的人”的本真追求。
“1+X課程”體系
目標決定方向。辦學使命和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學校整體辦學的各個方面加以支撐,而在其中應當找到一條核心途徑,據(jù)此撬動學校工作。我們將“課程”定為這牽一發(fā)動全身的“牛鼻子”。
課程是學校最重要的產(chǎn)品。一所學校擁有怎樣的課程,往往決定著這所學校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怎樣的可能性?;谵k學使命和育人目標,學校的課程設置要符合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需要,注重學生多方面素養(yǎng)的立體式發(fā)展,而這必須依賴于適合學生整體、多元發(fā)展的課程體系。
我校的課程改革大膽突破傳統(tǒng)課程模式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時間和教學空間上的限制,基于課程標準,超越教材,打破學科界限,杜絕學科本位,著眼綜合素質,整合課程內(nèi)容,優(yōu)化課程資源,彈性安排課時,拓展活動空間,構建了“1+X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整體目標具體描述為“十個一”:一流好品格,一身好體魄,一生好習慣,一個好興趣,一種好思維;一手好漢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項好才藝,一門好外語……其中,前“五個一”是基礎目標,后“五個一”是特色目標,省略號表示鼓勵師生創(chuàng)生獨有目標。所有目標通過“1+X課程”落實。
為實現(xiàn)課程目標,學校精簡、整合國家課程,創(chuàng)生適合的校本課程,逐步形成一套基于國家課程且高于國家標準的、符合清華附小學生發(fā)展需要的、科學的“1+X課程”體系。“1”指優(yōu)化整合后的國家基礎性課程,“X”指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的特色化課程,兩者相輔相成,融合共生,動態(tài)平衡,共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不再是原有的分科課程,而是對國家基礎性課程的整合與優(yōu)化,避免重復,打通關節(jié),整體聯(lián)動,合力育人,活化效益?!?”是“X”的基礎,“X”是“1”的補充、延伸、拓展?!癤”包括學校個性課程和學生個性課程兩個層次。學校個性課程為學生提供體現(xiàn)學校育人特色的必修系列課程;學生個性課程為每一位學生提供眾多適合自己的多元化選修課程,包括特需課程,鼓勵學生自創(chuàng)課程。這一課程體系旨在幫助兒童更好地建立書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世界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在與世界的開放聯(lián)系中不斷拓展思路,開闊視野,創(chuàng)生意義,從而更加有效地面對現(xiàn)實問題,成就高素質的現(xiàn)代小公民。目前,已形成“健康體育、書香閱讀、創(chuàng)新實踐”三大特色。
以校園環(huán)境服務課程
以“1+X課程”作為學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學校的校園環(huán)境建設必須與之相適應,滿足師生教與學的需要,形成與顯性課程相對應的隱性課程資源系統(tǒng)。
走進今天的清華附小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與學?!?+X課程”三大特色“健康體育、書香閱讀、創(chuàng)新實踐”相對應,學校里健身場地和器材多、書和人文景觀多、動植物多。在這所人均占地面積超過國家規(guī)定5倍的校園里,大到綜合體育館、足球場、籃球場、輪滑場,小到網(wǎng)球場、排球場、棒球場、板球場一應俱全,教室外的攀巖墻、攀爬網(wǎng)、拳擊沙袋讓學生隨時可練。學校里數(shù)十萬冊藏書沒有塵封于圖書館,而是根據(jù)學生與教師的需要分布在教室、走廊、辦公室的角角落落。20座兼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雕塑散布在校園內(nèi),并與周邊環(huán)境一道形成校園內(nèi)12大景觀,成為學生另一處可以閱讀的“無字之書”。校園里擁有種植園、氣象站、魚池,以及180多種植被,并引來夜鷺、刺猬、松鼠等各種野生動物。有了這樣的環(huán)境,學生的上課地點就不再被禁錮在教室,而擁有了校內(nèi)外的廣闊天地。如果說上述景觀是學校的有意為之,那么與之對應的,還有大量可以供學生進行自我展示的平臺,如科學教室外的“發(fā)明墻”,走廊里的廊柱成為學生靜態(tài)的“水木秀場”,用以展示學生的書法、美術、攝影、剪紙等各種作品。
校園文化的本質是人文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在這樣的校園環(huán)境中,學生在時時體會學習的收獲與成長的樂趣的同時,還耳濡目染地體會到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美、什么是對于多元文化的認同。
以管理整合保障課程
傳統(tǒng)的學校管理采用半徑化的管理方式,以校長為圓心畫圓,形成精細的管理部門,德育處、大隊部、教務處、教科室、總務處、人事處、校辦……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職責,并據(jù)此繼續(xù)畫圓,形成不斷下移的管理半徑。同時這種各司其職、各為其政的管理方式容易造成事出多“門”,教師、學生“分家”,所有部門的要求最終都要落到教師身上,教師頭上婆婆多、身上任務多,學校領導則“奔波”于部門交叉領域、邊界領域進行協(xié)調(diào)。
以“課程”為核心的學校管理,必須以師生為導向,簡化程序,快速服務學校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形成各個部門、各個年級、各個學科共同指向學校課程研究的合力。我們的做法是,首先將以前的半徑管理進化為矩陣結構管理,將原有的六個年級整合為低、中、高三個階段,并以學段為單位進行捆綁式管理。各年段自主安排作息時間、課時、人員、教學內(nèi)容、教學組織形式,形成獨立小整體。原有的體育、美術、音樂、英語等教研組以學科為單位,封閉辦公的形式被打破,同一年段所有任課教師坐在一起辦公,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間、不同學科的教師之間有更多相互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將原有的眾多職能部門整合為“教育教學研究中心、‘1+X課程研究中心、服務研究中心”,綜合處理學校教育教學、科研、后勤等工作。
矩陣結構的管理模式形成之后,為了進一步減少管理層級,整合管理資源,學校將“學段”與“中心”進一步整合,由中心負責人兼任段長,“段長”如小校長,既直接與校長對接、貫徹學校辦學理念,同時全權負責所轄段的教育教學及科研質量,形成扁平式管理結構。
在扁平式矩陣結構的管理模式之下,學校進行了“雙聘制”的人事制度改革。首先,由學校和教師根據(jù)實際工作的情況,確定“段長”暨中心負責人;段長聘任年段班主任、副班主任及學科教師。學段制下的雙聘制,使得學校由因人設崗,變成了因需設崗,更加靈活高效,加大了各中心、各學段的工作自主性,使其提高了工作的積極性,也調(diào)動了教師工作的熱情與主動性。
今天,清華附小以“1+X課程”為核心,構建起科學、完整的育人體系,并建立了朝陽分校、昌平分校、石景山協(xié)作學校,為北京教育新地圖譜寫新的篇章。2014年9月,“1+X課程”的研究成果之一“小學語文主題教學的實踐研究”,獲得建國以來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附小的優(yōu)質資源已輻射到全國各地。
編輯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