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倫
摘 要: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漫長的歷史,在如此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留存著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能使我們更好的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本文筆者僅從我們高中生的角度探討我國現(xiàn)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xiàn)狀,并就如何進一步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保護;普查力度;立法;改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類型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和非物質兩大類。物質類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等可移動文物和歷史文化名城、名街區(qū)、名村鎮(zhèn)等。非物質類包括口頭傳統(tǒng)、民俗活動和禮儀節(jié)慶、傳統(tǒng)手工藝等以及與此相關的文化空間。
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眾所周知,我們中華民族擁有上下5000年燦爛的文明史,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又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地域遼闊,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呈現(xiàn)出資源豐富和種類繁多的特點。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得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87 萬項,進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的非遺項目有7 萬之多。如此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真是令人為之驚嘆。
但是在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高速發(fā)展的時期,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必然要受到一定的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在現(xiàn)代社會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是值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思考的問題。
三、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xiàn)狀
(一)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力度欠缺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得知我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這導致了普查力度的欠缺和對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不清,其申報工作自然也會滯后。在這里,有一些廣為人知的文化資產并沒有申報成功,例如陜北的安塞腰鼓、傣族的潑水節(jié)、青海同仁的熱貢藝術等,這些仍然被拒絕在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門之外,令人扼腕嘆息。
(二)保護意識落后,資金技術匱乏
當前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并未納入正式的軌道,因此對其的調查和保護利用工作就會很滯后,觀念的滯后是會帶來許多嚴重后果的,會導致一些本該被及時保護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而逐漸敗落直至消失,這將是我們民族的巨大精神損失。
一是對傳統(tǒng)文化或民間文化在主流文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但是很遺憾目前對這方面存在認識不清的狀況;二是將文化遺產“文物化”,文物是對整個文化遺產的保護,大部分都是一些實實在在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這樣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便不能得到足夠的重視;三是有一種觀點一直在流行,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定是要消失的,因此要任其自生自滅。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法律保護依據
當前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法方面是很不完善的,能作為參考的只有文物保護法,而文物保護法之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因此其保護范圍只局限于有形文化遺產,而對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卻卻反相關的科學界定和保護措施。
四、現(xiàn)階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首先要注意對其“原汁原味”的保護,這也是最真實歷史的呈現(xiàn),若是對其加以改造,那么真正的文化也就失傳了。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客觀真實,力求留住民族的“記憶”。
(一)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相信我國仍然存在著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待挖掘和保護。因此各地都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范圍、加大普查的力度,重點掌握其種類、數(shù)量、分布狀況、生存環(huán)境、保護現(xiàn)狀等情況,要將普查到的情況及時向社會公布。
(二)搶救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機制,尤其是對一些瀕臨消失的,難以進行推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抓緊時間對其進行保護,也將其置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中珍藏。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要銳意改革,大力提升民眾的文化素質
有這樣一種觀點,無論哪一種民間藝術的凋亡,首先都是市場的凋亡;無論哪一種文化的萎縮,首先都面臨著文化消費人群的萎縮。由此可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源遠流長,但是在當今這個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受到了現(xiàn)代文明的極大沖擊,其面臨著市場狹小甚至沒有市場的尷尬,如果這方面的市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久發(fā)展便會受到極大的阻礙。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物質遺產的生存和發(fā)展環(huán)境是不容樂觀的,其要想長存于世間,必須要培養(yǎng)出自己的市場,吸引一定的消費群體。因此,在商品經濟的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突破固步自封的老路,認清現(xiàn)實,銳意改革,要向市場主動出擊,在提高民眾文化素質的同時占領一定的文化市場份額。
(四)加強立法工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法律體系之中
由上文分析可知,我國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是很不健全的,《文物保護法》中并沒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出規(guī)定。相反國外在這方面的立法卻要領先于我國,日本在1950年就頒布了《文化財產保護法》,韓國在1960年就將“無形文化”納入法律的保護范疇,美國也在1976年制定了《美國民俗保護法案》,這些國家都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走在了我國前面,確實有許多可供借鑒的地方。
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的立法意見是在2005年3月頒布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這同時也是我國提出的最早的具有指導性的立法意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法工作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并且復雜的過程,這是需要我們更加深入研究的問題,早日出臺專門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
五、結語
綜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然而當前的保護現(xiàn)狀是不容樂觀的,作為新時代的高中生,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不是單靠政府就可以完成的,也需要我們民眾增強保護的意識,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并且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提供消費市場,這樣才能有效對其進行保護,將我們民族的“記憶”留住。
參考文獻:
[1]陳華文.關于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的思考[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2]趙海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活態(tài)保護淺談[J].湘潮(下半月). 2011(05)
[3]李慧蓮.淺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xiàn)狀與對策[J].經濟師,2011.7
[4]謝巖福.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