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文
摘 要: 本文結合輸出假設中說寫目的語是檢測最好方式的理念,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為依托,將課程設計與輸出假設相結合,將提高學生英語輸出能力與人文關懷相結合,關注學生的需求和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英語表達意愿,以期更好地促進學生全方位地發(fā)展。
關鍵詞: 輸出假設 課程設計 教學案例
一、輸出假設的基本思想
Swain根據(jù)多年沉浸式教學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可理解輸出假設,并明確闡明了二語學習者的語言輸出有助于促進他們流利和準確地使用語言,該假設一提出就引起了各國學者的關注。Swain(1985)認為輸出假設對語言習得有四大功能,即:(1)注意功能(noticing/triggering function);(2)檢測假設功能(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3)元語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4)增強流利性(fluency function)(李濤,2013)。Swain(1993)認為外語學習過程就是不斷對目的語做出各種假設的過程,而說、寫目的語是檢測假設的最好方式,同時根據(jù)交談對象的反饋,學習者會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李萍,2006)。Swain和Lapkin(1995)根據(jù)大量的實驗結果,建立了語言輸出和二語學習模式,對于今后進一步開展二語習得的實踐性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二、學生需求分析
Swain輸出假設的提出,迎合了英語教育三方面的需求,即社會需求、學科需求及學生需求,學生需求體現(xiàn)在其學業(yè)需求和心理需求兩方面。大學階段的學習已屬成人學習,目的性更加鮮明,有問題驅動和目標驅動等,中高級學習者需要有“饑餓感”、“新鮮感”、“挑戰(zhàn)感”;新入校的大學生要求大學英語教學要與高中銜接,同時要有所不同,要體現(xiàn)和迎合當代大學生愿意表達、渴望表達但無處表達的現(xiàn)狀;從未來就業(yè)需要的角度出發(fā),大學生急需培養(yǎng)產出能力,提高就業(yè)和職場競爭力,中高級學習者需要用產出促輸入,需要邊用邊學,從而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設計及案例
本文選取《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4》(第二版)Unit 5 Section B Roommates Conflict為例,在課時安排為1學時(90分鐘)的時間內進行教學設計。文章關于美國大學生寢室生活中室友之間的矛盾沖突及美國大學的嘗試解決辦法,內容貼近授課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與美國大學生相似的經歷和感受,能夠產生很好的共情作用,能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促進討論等課堂活動的開展和教學效果的強化。同時使學生意識到人際交往中良好關系建立的重要性,如在大學中如何與室友交流,嘗試溝通的技巧,以及學習在面對沖突的時候,如何更好地找出解決辦法,從而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更好地體現(xiàn)大學教育中的人文關懷。教學活動設計詳見下表:
參考文獻:
[1]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In Gass S,Madden C(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rowley,M:Newbury House,1985.
[2]Swain,M,&S.Lapkin.Problems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5.
[3]李萍.語言輸出假設研究二十年:回顧與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07).
[4]李濤.語言輸出假設理論研究綜述[J].外國語文,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