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
[摘 要]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注重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整合,強調課文教學應該體現(xiàn)發(fā)展性與藝術性的合諧統(tǒng)一。課堂“留白”不僅在教學中有獨特的藝術功效,同時也是符合新課標提倡下的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需求的。它能引領學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領略文境,在吸收與運用之間搭起了一座智慧的階梯,在理解與體驗之間建立起了一座心靈的橋梁。
[關鍵詞] 留白 藝術 形式 張力
著名特級教師洪宗禮先生曾說過:“教師應當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里,運用自己的教學藝術,去發(fā)展學生無限的思考力,把學生引進積極的思考王國”。《新課標》也指出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課程體驗、追求生命共同成長的過程。
然而,從以往的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總是一味的強調教案的周全和按既定目標實施過程的完美,課堂教學不斷追求大容量、快節(jié)奏、高密度。其實這恰恰是一種不周全和不完美。這種做法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化的思維和合理的審美趨向,不利于學生在反復涵詠之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針對目前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筆者認為:張力課堂,呼喚藝術留白。
一、“留白”的藝術特點
“留白”原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作(構圖)方法和理念,它的意思是計白當黑,可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zhèn)涞乃囆g效果,能夠創(chuàng)造出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
正所謂“虛實相生”。書畫中有“疏處可當走馬,密處自不透風”之說;在音樂中也有休止符延音伸意之技法;文學作品中更有故意留白之構造。正是這些巧妙安排的空白托出實處的美倫美奐,更給欣賞者空靈松動的藝術享受。作為大藝術門類的教學藝術同樣也需要留白這種獨特的藝術處理手段,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二、課堂“留白”的多種藝術形式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注重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整合,體現(xiàn)發(fā)展性與藝術性的合諧統(tǒng)一。課堂留白能引領學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領略文境,在吸收與運用之間搭起了一座智慧的階梯,在理解與體驗之間建立起了一座心靈的橋梁。
1.導入處留白——拋磚引玉
在導入新課后,恰當?shù)剡\用“留白”,既能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認真讀書,勤于思考的學習品質。這正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所期達到的功效。
例如:《柳樹醒了》是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的題目散發(fā)著詩意,這是一首詩,又似一篇引人入勝的童話。剛出示課題時,也許很多學生對于柳樹“醒”了很難理解,柳樹怎么會醒呢?一般在我們學生的思維中只有動物會醒,人會醒,植物是不會醒的。這時,教者就讓學生靜靜地欣賞一段有關春天的錄像:柳樹發(fā)芽了,小草綠了,小花都漸漸地綻放了,小鳥唧唧喳喳地叫了……在感受春天的氣息中,讓學生自己體會柳樹“醒”了,大自然的變化。其實,這段錄像的觀看,就是“留白”藝術的運用,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課文內(nèi)容的欲望,為整堂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2.過渡間留白——激趣探究
前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過:“有經(jīng)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痹谡n堂上,教學內(nèi)容轉換時,把某些知識有意識地留下不講,給學生暫時性的知識“空白”,這會使學生迫不及待地到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去發(fā)現(xiàn)。
例如:我們四年級組翁老師在執(zhí)教《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一課時,就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先揭題導入,奠定基調,接著馬上話題一轉,出示課文后面內(nèi)容的句子:“葉欣的病情牽動了所有人的心?!?“花圈如海,淚水如雨?!被〞r間讓學生自讀自悟,在學生已經(jīng)基本讀懂的情況下,啟發(fā)學生質疑問難,此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葉欣到底得了什么病?”“她只是一名普通的護士長,她的病情為什么會牽動所有人的心?”……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各個興致勃勃,打算從文章里一探究竟。
3.質疑點留白——擦亮火花
孔子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質疑后的留白既是對問題的回顧歸納,又是連接學生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與最近發(fā)展區(qū)之間空白地帶的橋梁,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我們組劉老師執(zhí)教的《艾滋病小斗士》一課中就有幾處精妙質疑后的留白。在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第四小節(jié)后,劉教師就及時啟發(fā)學生質疑:當養(yǎng)母帶著恩科西到一家小學報名時,遭到了全校大多數(shù)老師、學生和家長的反對。如果你就是這所學校的老師,如果你是在這所小學讀書的學生,又或者你就是一名學生的家長,在恩科西來這里報到讀書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略停片刻之后。學生暢所欲言,紛紛站在不同角度進行評價。這里的留白既給學生留下了思維的時間,又給探究留下了無限的空間。它如同心湖上激蕩起的漣漪,又如同珠落玉盤綿延的余響,給人余音裊裊,余意無窮的想象。
4.朗讀中留白——且品且思
《語文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的自我朗讀體驗,倡導“四步讀書法”,即要求讀準、讀暢、讀情、讀境。要想如此步步深入地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淺入深地把握課文,就必須留給學生一片朗讀的空間,實現(xiàn)學生自我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讀出來的聲音才不會空洞無物,矯揉造作。
例如:我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時,就十分重視指導學生通過朗讀入情入境。特別是剛剛接觸到洪教頭時,文中有一句對他外貌的描寫:“只見來人挺著胸脯,歪戴著頭巾。”短短幾個字卻寫出了洪教頭傲慢無禮,目中無人的樣子。那如何讓學生也感悟到這點呢?首先,我讓學生自己讀讀,品品這個人物。接著,抓住關鍵詞讀活人物,為此,我故意在朗讀上留下幾處空白,讓學生補讀,“只見來人( ),( )頭巾”,“只見來人( )著胸脯,( )戴著頭巾,” “啊呀!好一個( )的洪教頭!”讓學生通過朗讀一步一步抓住并凸顯關鍵詞語,這個氣勢囂張、傲慢無禮的洪教頭一下子就躍然紙上。然后,我采取師生、生生比讀的方式,看誰讀得好,看誰讀得像,誰能讀出這位教頭的自以為是,目中無人。最后全班一起加入自己的情感,把這位洪教頭讀活。像這樣,在教學朗讀的過程中,做到有意識地停頓,層層遞進,在感受文本美的體驗中,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國度自由馳騁。
5.標點處留白——化靜為動
《諾貝爾》一文的第八自然段,“近了!近了!火星已經(jīng)接近炸藥了!”人們慌忙趕來,齊聲驚呼:“諾貝爾完了!諾貝爾完了!”這一節(jié)文字中,運用了許多的感嘆號,這里的每處感嘆號都值得學生去探究,從而更好地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文字粘連配合,成為文章不可缺少的細胞。標點的多樣性、豐富性為文章增添了許多內(nèi)涵,而省略號的使用往往會使人產(chǎn)生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的感覺。
6.評價中留白——尊重差異
評價對于學生而言尤其重要。課堂上,教師通常采用的都是即時性評價,即對于學生的成績、所作所為給予及時的評價。但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說,針對個別學生也要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在語文課堂上針對某些基礎較差學生不理想的回答時,我們就說:“某某同學已經(jīng)能夠答到一點了,真了不起了,還有同學要補充嗎?”或者說:“某某同學已經(jīng)說出他的想法了,其他同學你們的想法呢,可不可以也向他一樣說出來呢?”在學生回答的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參與評價,而是給學生留充分的時間進行考慮。通過不斷的補充和討論,答錯的學生不僅學到了正確的答案,還很有效地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學生此時在得到教師外在肯定的同時,也學會了內(nèi)在的自我的肯定,培養(yǎng)了自信心。
7.結尾處留白——余音繞梁
結尾是一堂課的終曲,教師也可以在課尾設置留白。課已結束,而學生的思維活動卻在持續(xù),一曲彈罷,繞梁三日不絕,這是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
一篇課文上完后,有時還要把課堂上的“留白”延伸到課后。如《林沖棒打洪教頭》這篇課文學完后可留白:課外閱讀《水滸傳》,看看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漢的形象。學完《諾貝爾》可讓學生給諾貝爾寫100字左右的人物小傳,或寫一篇讀后感。學完《少年王冕》可以讓學生為《少年王冕》配上幾幅連環(huán)畫。
除上述外,還有在思維上留白,在插圖中留白,在板書中留白等,“留白”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樣?!傲舭住睆娬{的正是學生的自由發(fā)展,體現(xiàn)的正是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學生在教師精心留下的“空白”中會充分認識“自我”的價值,將自己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無疑,教學中的留白將極大激發(fā)和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并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具張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