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斌
摘 要:英語是初中生必學的課程之一,然而,由于深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大部分英語課堂依然采用“注入式”“填鴨式”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因此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英語課堂效率異常低下。如今,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之風在我國的盛行,這種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xiàn)代教育教學的發(fā)展,教師必須尋求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來進行英語教學,使之順應新課改的發(fā)展要求。因此,如何改革英語教學模式,尋求新的教學方法和途徑就成為目前廣大英語教師努力探索和想要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英語;教學改革;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評價
本人從事初中英語教學多年,對新課改理念下的初中英語教學改革多多少少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將我的一些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以供廣大英語教學同仁參考和借鑒。
一、改革教育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傳統(tǒng)初中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師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總是強行向學生進行英語概念和重點句型、語法等知識的灌輸,學生總是機械、被動地接受,整個課堂呈現(xiàn)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學局面非常不和諧,學生不僅學不到實質性的英語知識,長時間下去,甚至會對英語學習產生厭煩和抵抗心理。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習是學生的個人主觀行為,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應當占據(jù)絕對主體地位,教師不能過多干預學生的學習活動,更不能直接剝奪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而是應該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適當?shù)闹笇Ш蛶椭?。”因此,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首先對傳統(tǒng)、守舊的教育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學生是英語知識的接受者,是教學對象,我們所設計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他們來進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學生滿腔熱情地投入到英語知識的學習活動中。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Unit 2 Keeping Healthy這一單元時,我并沒有直接給學生講解本單元的重點語法、詞匯和句型等,而是讓班里學生輪流用英文講述自己日常的飲食習慣,并說明是不是健康的飲食習慣,以及如何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日常飲食習慣。因為這個話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貼近,學生有談論和討論的興趣,
而且,通過討論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英語實踐能力。最重要的是,我們做到了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同時為本節(jié)課接下來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又如,在學習Entertainment and Ftiendship這一單元時,我不會直接向學生拋出生詞“Entertainment”,而是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Could you tell me what you usually do in your spare time?”“What kind of books would you like to read?”“How many TV programs do you know?”等等,然后讓學生進行回答,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我會適時、合理地引出生詞“Entertainment”,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亦是如此,在與學生互動、交流中進行新課的學習,而不是一味地傳授,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自然會比傳統(tǒng)教學法好得多。
二、改革教育教學手段,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傳統(tǒng)的初中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師在講解英語知識時,主要依靠板書和口授方式進行教學,然而,僅僅憑借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的教學方式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的,它會限制教學的信息量,而且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調動,英語教學效果自然也會不盡如人意。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大力推進現(xiàn)代化技術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促進現(xiàn)代化技術與英語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變革,并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改革教育教學手段,根據(jù)具體教學內容適當引入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即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具有圖文并茂、聲形具備、動靜結合等特點,它可以將枯燥乏味、抽象死板的英語內容以生動活潑、形象具體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生動、感染力強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有利于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譬如,在學習九年級下冊Unit 5 Knowing about china這一單元時,因為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中國地理和歷史方面的話題展開,于是,我就借助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觀看了有關中國地理和歷史文化的大量圖片和錄像資料,并配以簡單的英文解說,如中國名勝古跡長城、五岳、故宮等,中國古代和近代的著名人物孔子、孫中山、鄭和等,中國古代文化象棋、建筑、茶文化等。這樣,通過對一張張圖片和影音資料的欣賞,既開闊了學生眼界,豐富了學生的背景知識,又在很大程度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意識,有利于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又如,在學習The 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這一單元時,我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觀看了有關世界各地美食節(jié)活動的視頻資料以及外國一些經(jīng)典食物的圖文介紹,這樣,學生就用一種直觀形象、圖文并茂的方式了解了世界各國美食節(jié)的相關知識,擴大了學生的詞匯量,學生在視覺感官的刺激下,也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中,有利于實現(xiàn)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三、改革教學評價方式,建立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注重評價的發(fā)展性原則
俗話說:“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眰鹘y(tǒng)初中英語教學由于深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學評價比較單一,它過于夸大了甄別和選拔功能,因此形成了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分數(shù)而學的教學局面。難道英語學科只要學生掌握大量英語詞匯、句型和語法知識就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嗎?這明顯違背了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
而且,《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應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并逐漸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就要求我們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改革傳統(tǒng)教學評價方式,爭取建立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不可再把學生的學習成績當作評定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而應當把學生在各個時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表現(xiàn)列入考查范圍,如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課堂表現(xiàn)情況、課后復習情況等等,并注重評價的發(fā)展性原則,即實施激勵性教學評價。比如,我們可以在學生回答完一個問題之后說:“Well done! I quite agree with you.”在學生朗讀完一篇課文之后,說:“Your pronunciation is wonderful.”在學生進行對話和表演時,說:“Good performance. Im proud of you!”……或者直接豎起大拇指、投以贊許的微笑、拍拍學生肩膀等,這些都能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激勵和贊賞,這樣,學生會在正確認識自我能力的基礎上,煥發(fā)出更大的學習熱情,進而逐漸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獲得成就感。
綜上所述,新課改下的初中英語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希望廣大英語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發(fā)展出更多可以促進初中英語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從而使我們原本枯燥乏味、壓抑沉悶的英語課堂變得妙趣橫生、精彩四溢。
參考文獻:
[1]劉云之.淺談初中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J].科技信息,2008(09).
[2]汪見金.科學施教,精彩課堂:淺析初中英語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13(04).
[3]李香.開放性思維的初中英語教學改革模式探討[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