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湘蘭
摘 要: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語言博大精深,妙趣橫生。深入研讀,總有許多文章令人捧腹大笑。其中不乏有: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借古喻今,令人回味中又忍俊不禁的故事;又有讓人為之愕然、為之驚嘆,竟然有只能看,不能讀的趣味橫溢的同一聲韻母的文章;更有令人覺得搞怪的怪味對聯(lián);還有簡筆寫意,不露斧鑿之痕,從“微言”見“大義”,簡單而有味的白描典范之作。中華文化,需要我們?nèi)鞒?,?zé)無旁貸。
關(guān)鍵詞:文言文;趣味;品讀
文言文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星星,也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作為一名中學(xué)語文教師,經(jīng)常會聽學(xué)生問學(xué)文言文有什么用?學(xué)生對文言文的學(xué)習(xí)老鼠拉龜,無從下手,苦尋不得法,因而對文言文有種望而生畏之感。其實,細(xì)心品讀,用心感悟,文言文還是趣味無窮的。這關(guān)鍵是如何把文中之“趣”深層次挖掘,讓人在笑意中去感悟文章的真諦。
一、趣在寓意
老舍對蒲松齡文章有過這樣的贊譽(yù):“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闭f的就是蒲松齡的代表作《聊齋志異》,這是一本極具寓言化的志怪小說,文章在嬉笑怒罵中順手拈來,人、神、鬼、狐俱可為主角,故事中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主題多是懲惡揚(yáng)善,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七年級課文《狼》這篇文言文,就出自《聊齋志異》中《狼三則》的第二則。寫一個屠戶歸途遇狼,起初畏懼退讓,后來奮起搏斗,終于擊斃兩狼的故事,情節(jié)緊張曲折,波瀾層疊,引人入勝。一個屠戶夜歸遇狼,勢孤力單,自然恐懼萬分,唯有向狼示弱,望以骨頭止狼,但貪婪的狼又豈肯止步?活脫脫地把狼的貪婪、兇狠和狡詐的本性表露無遺,但狼無論多么狡詐最終的結(jié)局不禁令人啞然失笑,“禽獸的變詐手段幾何哉?止增笑耳!”文章戛然而止,令人品嘗其辛辣之味時又有點忍俊不禁。
文章并不單是寫狼,其寓意是指生活中像狼一樣的惡人或惡勢力,這些惡人惡勢力也曾霸道,他們抓住了人性的一些弱點,肆意踐踏善良,為禍人間。
二、趣在讀音
中國現(xiàn)代語言和現(xiàn)代音樂學(xué)先驅(qū)趙元任告訴女兒,自己研究語言學(xué)是為了“好玩兒”——“好玩者,不是功利主義,不是沽名釣譽(yù),更不是嘩眾取寵,不是一本萬利?!边@大概是他個性和志趣的寫照吧!以下就是趙元任為了“好玩”而作的《季姬擊雞記》一文: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饑嘰,季姬及箕稷濟(jì)雞。雞既濟(jì),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其意思是:季姬感到寂寞,羅集了一些雞來養(yǎng),是那種出自荊棘叢中的野雞。野雞餓了叫嘰嘰,季姬就拿竹箕中的小米喂它們。雞吃飽了,跳到季姬的書箱上,季姬怕臟,忙叱趕雞,雞嚇急了,就接著跳到幾桌上,季姬更著急了,就借竹箕為趕雞的工具,投擊野雞,竹箕的投速很快,卻打中了幾桌上的陶伎俑,那陶伎俑掉到地下,竟粉碎了。季姬睜眼一瞧,雞躲在幾桌下亂叫,季姬一怒之下,脫下木屐鞋來打雞,把雞打死了。想著養(yǎng)雞的經(jīng)過,季姬激動起來,就寫了這篇《季姬擊雞記》。
全文共76字(連標(biāo)題81字),每字的普通話發(fā)音都是ji。這篇短文如果說看,大家基本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讀給別人聽,別人是無論如何也聽不懂的!因為文章只用一個聲母和韻母,用不同語調(diào)來敘述一件事,由此看來,我國的文言文真?zhèn)ゴ蠖缕妫【谷挥兄荒芸?,不能讀的文章。除了中國的文言文,恐怕是再無其他語言能做到了。如此趣摯、好玩,簡直趣味橫生,不得不讓人拍案叫絕。
三、趣在對偶
唐代杜甫詩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边@正驗了香港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有唐伯虎和師爺之間的“對對子”,師爺被氣到倒地噴血的一幕。戲中語言雖然有點粗俗,但不得不令人捧腹大笑,這就是我國的古代文學(xué)中對偶修辭的魅力。對偶是我國古代文學(xué)常用的一種修辭,它用字?jǐn)?shù)相等、結(jié)構(gòu)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dá)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言簡意賅,意義深遠(yuǎn)。如下面一聯(lián):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
丫頭啃鴨頭,鴨頭咸,丫頭嫌。
這一對聯(lián),取其諧音:“童子”和“桐子”,“落”與“樂”;“丫頭”和“鴨頭”,“咸”與“嫌”。相對成聯(lián),言簡意賅,把“童子打下桐子的歡樂,及丫頭嫌棄鴨頭太咸”的情形刻畫得惟妙惟肖,稱得上是“絕對”,細(xì)細(xì)品味,當(dāng)中的幽默會令你會心一笑,意猶未盡。
對偶句的作用能夠高度概括所要表達(dá)的內(nèi)容,使之凝練集中。還能夠增強(qiáng)節(jié)奏感,使語言整齊、語句勻稱,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和背誦。文言文中的有趣的對偶也隨處可見。
如,《岳陽樓記》一文,寫到的洞庭湖水動若脫兔,靜若處子。有洶涌澎湃的沖動,也有心平氣和的安寧。如其中有一聯(lián)“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借“金”喻“月光”;借“璧”喻水中的“月影”,用簡短的八個字構(gòu)成一組對偶句,描繪了月下洞庭湖水寧靜之態(tài)。水面泛著金光,水中月影相隨,水與月就這樣靜靜地相依相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情此景,妙不可言。
四、趣在簡練
我國古代許多不朽的作品歷來以簡約精練著稱。除了文言本身就包含著簡練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單音節(jié)詞占優(yōu)勢,雙音節(jié)詞和多音節(jié)詞比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語、賓語、謂語、介詞的情況很常見;還有就是使用白描的手法,以簡潔的筆觸,勾勒出大千世界。魯迅先生曾說:“白描卻沒有秘訣。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反一調(diào):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辈簧俚拿易⒅亓苏Z言的錘煉,講求“微言大義”,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簡練的風(fēng)格。
如,八年級語文課本《湖心亭看雪》一文,第二段重點寫湖中雪景?!按笱┤铡笔沟谩昂腥?、鳥聲俱絕?!闭窃谶@樣的天氣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足以顯現(xiàn)作者不畏嚴(yán)寒的雅興和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正是這種“雅興”和“氣質(zhì)”,才使作者筆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動、形象?!办F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唯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第一句從總體形象入手,疊用三個“與”字,寫霧寫云寫山寫水一氣呵成,毫無重復(fù)之感。“上下一白”中的這個“一”字寫出了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第二句變換視角,化為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舟中人兩三?!钡取_@是朦朧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對量詞的提煉可謂精妙絕倫,“痕”“點”“芥”“?!币粋€小似一個,不僅表現(xiàn)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進(jìn),展現(xiàn)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內(nèi)涵豐富,不露斧鑿之痕,是文筆簡練的典范。
綜合來說,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對話,敘事、寫景、抒情融于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洋溢著濃郁的詩意,趣味十足,而全文僅一百多字,筆墨精練含蓄令人驚嘆!掩卷遐思,怎么一個“妙”字了得!
參考文獻(xiàn):
趙元任.語言學(xué)論文集.商務(wù)印書館,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