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璇
摘 要: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語文教學水平以及學生語言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因此,對于高中文言教學方法的研究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自“少教多學”理念出現以來,被廣泛地應用到了語文教學中,也給文言文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少教多學;高一學生;文言文教學
“少教多學”模式由來已久,其核心理念就在于通過教師有針對性的發(fā)展性的教學,來實現學生獨立、深入、積極地學習,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過程,最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它的存在和發(fā)展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限制,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是一種更為開放、更具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理念。特別是針對我們所教的高中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我們的教學應該從他們的角度出發(fā),采用引導式的教學方式。另外,高中階段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是單一的“長篇大論”“你教我聽”模式,不考慮學生的理解吸收能力,不進行適當的引導,很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因此,在文言教學中引入“少教多學”模式是很必要的。筆者根據自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多年的教學經驗,具體談一談這種“少教多學”模式在高一文言文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一、對于文言文教學,前期引導十分重要,適當的引導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這是他們自主學習的前提和動力
所謂“少教”,并不是我們理解上的少教學,或者不進行教學,完全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而是引導式的教學,通過有針對性的引導,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文言文教學更是如此。如果不提前進行引導,學生不知道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以及學習背景,很難真正熱愛這門學科,更別說獨立進行學習了。因此,適當的背景,興趣引導很重要。所處的背景環(huán)境是什么,簡單的文字間又蘊含了多么豐富、強大的情感,這些前期內容如果做得到位,就會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他們愿意去了解,才會自己自愿主動地進行學習,從而達到“多學”的目的。實際教學經驗也證明,經過前期正確引導后,很多學生都會主動查字典,結合注釋努力去弄懂文章大義,這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是其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過程。
二、要更好地在文言文教學中應用“少教多學”模式,就要合理地安排教學時間和教學重點,有計劃地進行教學
合理地安排教學時間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學。曾經的文言文教學,教師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老師在上邊講,學生就在下邊記,大量的時間都用在了“講課”上,學生自主思考和消化的時間很少,那些“消化不良”的學生就會被落下。我們實施的“少教多學”模式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實際角度出發(fā),有計劃地去安排課程。如,提前安排課下預習,課堂上講解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學生提問時間安排,學生自主發(fā)言時間安排等等。尤其是對于學生的提問,應該不厭其煩,耐心講解,從中發(fā)現學生學習文言文普遍存在的問題,集中進行講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多學”的目的。
三、在文言文教學中應用“少教多學”模式,最重要的是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一般來說,由于文言文的學習難度比較大,因此,對文言文的教學主要還是采用老師講解的方法,這也是我們日常教學中最常見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要實現“少教多學”,還可以采用一些其他方法,如,競賽的方法,在班級里組織文言知識競賽,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通過比賽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針對很多學生文言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興趣低等問題,還可以通過背誦的方式來解決。背誦,是增強基礎知識,提升文學情感的重要方法。例如,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中的很多故事學生已是耳熟能詳,如“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在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的吸引下,背誦起來就相對容易得多。由于高一學生本身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多學生在最初學習的時候只能感受其表面所傳達的內容,對其更深刻的內涵缺乏理解。而在背誦的過程中,對于其中的每句話、每個字都有了更深的認識。不僅積累了文言知識,還有助于寫作素材的積累,可謂是一舉兩得。除此以外,還可以通過布置一些課外閱讀的作業(yè)來增強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熱愛。
“少教多學”模式是現代教育很推崇的一種教學理念,越來越多的老師也把這種教學模式融入課堂之中。就高中的文言文教學來說,“少教多學”理念的運用是一種教學模式的轉變,更多地關注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發(fā)展,這是一種令人欣喜和欣慰的變化。但由于文言文教學有其較為獨特的方面,對于高中學生,特別是高一的學生來說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很多教師還保持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講解,從而忽略了學生的吸收能力。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其必然的原因,這也說明我們在文言文教學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提升。如何能真正實現高中教學“少教多學”模式的運用,到底哪種方式才能真正適合文言文教學,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吳慧.少教多學.模式在中學古詩文教學過程中的效用分析[J].成功:教育,2012(09).
[2]沈玉順.走向優(yōu)質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2-01.
[3]上官子木.教育的國際視野[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09-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