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勝
摘 要:興趣在心理學中是指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表現(xiàn)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tài)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yīng)。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新西蘭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女士在《友善用腦加速學習新方法》一書中寫到:“多感官教學法”就是調(diào)動學生的聽覺(A)、視覺(V)、動感知覺(K),讓學生積極主動、輕松快樂地學習,也就是激發(fā)、刺激學生所有的感官,建立對課堂活動的深刻記憶。調(diào)動越多的感官,就可以利用越多的通路,建立起更多的神經(jīng)連接,意味著更多的記憶被輕松存儲下來。作文教學也可采用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關(guān)鍵詞:興趣激發(fā);有效策略;多感官調(diào)動
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相比閱讀文本的多樣化、豐富性、趣味性,寫作教學似乎一直不受學生待見,學生一聽要寫作文,很少不緊皺眉頭、搜腸刮肚的。對語文教師而言,也是一種困擾。
課間,在平時一切可能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我奇怪地發(fā)現(xiàn)學生讀起漫畫來笑容滿面,讀起時興的文章(如郭敬明的《最小說》)來津津有味,說起感興趣的事物眉飛色舞、形象生動。與寫作時的愁眉苦臉、搜腸刮肚比起來,真是有天壤之別。由此,我想學生之所以喜歡這些,是他們的興趣使然,正如學生怕寫作文一樣??鬃右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某些事物沒有興趣,把唾沫說干也是枉然,有了興趣,不讓做也做得興致盎然。所以對學生寫作興趣的激發(fā)是改變目前作文教學一潭死水局面的最切實可行的方法。
興趣在心理學中是指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表現(xiàn)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tài)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yīng)。
興趣以需要為基礎(chǔ)。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質(zhì)需要,興趣基于精神需要。人們?nèi)魧δ臣挛锘蚰稠椈顒痈械叫枰?,他就會熱心于接觸、觀察這件事物,積極從事這項活動,并注意探索其奧秘。興趣又與認識和情感相聯(lián)系。若對某件事物或某項活動沒有認識,也就不會對它有情感,因而不會對它有興趣。反之,認識越深刻,情感越熾烈,興趣就會越濃厚。興趣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興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產(chǎn)生愉快的心理狀態(tài)。
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里只是想就寫作教學中調(diào)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從而達到激發(fā)興趣的方法,做些初步的探討。平時的作文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是單維度、單向度的,只是老師布置要求,學生按要求寫,缺乏互動、缺乏交流,而多方調(diào)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則可以從不同角度加深學生的理解水平、表達美感和思想深度,也就把學生寫作過程變成一種深刻的情感體驗。
學生學習的歷程是由具體到抽象,透過感官人類接受的信息是具體事物,學生對具體事物的反應(yīng)是直接的。多感官學習,一方面可以延長學生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強感覺的敏銳度,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fā)揮,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平時的寫作教學實踐中,我結(jié)合語文課堂比較好開展的一些感官調(diào)動,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一些初步嘗試:
一、描摹絢爛的色彩
色首先是指視覺所見之顏色,寬泛地講也可以是畫面。色之寫真形象地說就是打翻一罐顏料,捕捉顏色的萬種風情、色彩的跳躍與蛻變、剪貼流動的光影顏色、讓你好看的人事櫥窗、色調(diào)標示出的移位感官、顏色擴散出的意義色彩的滲透與版圖。在課堂上利用形象的畫面,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jīng),引起學生的視覺感受,觸動其相關(guān)聯(lián)想、記憶。
在八年級說明文寫作教學中,我事先布置學生尋找家鄉(xiāng)小橋的圖片、照片,在課堂上先展示圖片資料,讓學生邊欣賞邊說說照片中家鄉(xiāng)小橋的故事。看的人有了具體的形象認識,講的人也有家鄉(xiāng)的自豪感。隨后再從所學的《橋之美》一課說說說明文初次寫作的要點,學生這時聽得認真,記得仔細,因為他們有向同學們介紹美好家鄉(xiāng)的愿望。雖然圖片、照片是那么簡單,但卻很好地解決了學生怕寫說明文,總覺得無話可說的畏難心理。事實上在習作中,很多同學都深情寫到:“生活在城市鋼筋混凝土的世界里,讓人憋悶。有時不禁想起鄉(xiāng)下,想起夕陽余暉映照的小橋,溫馨而美好……”“家鄉(xiāng)的小橋躺在潺潺的小溪之上,秀美端莊。石砌的橋墩、斑駁的路面、來往忙碌的村民,無不讓人感到親切?!逼揭椎恼f明文倒有了散文樣優(yōu)美的語言。
在平時的寫作積累中,也可以試著通過搜集經(jīng)典語句,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和寫作的興趣。如“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中的黃與綠的搭配,“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中的青荷與紅蓮的映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中的紅楓與紅花的對比。無一不是絕美的畫面,無一不表現(xiàn)了詩人有色的真情,也無一不是學生學習的榜樣。
二、描繪聲音的舞蹈
聲音是自然的語言、生活的表象,風雨、蟲鳴、鼎沸的人聲是聽覺的舞蹈,生命的音樂。豐富的聲音無一不代表了人物豐富的感情,如同“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可感到作者對春將逝去的惋惜,如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凄婉、悲涼,如同“嘈嘈切切錯雜談,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空靈、剔透。所有的音樂都能夠通過改變身體/大腦的物理和化學狀態(tài)調(diào)節(jié)情緒。這些改變將影響電—化學信息在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中的傳送方式,通過聽覺的刺激引起興趣、增強效果。
在平時的寫作積累中,我一貫要求學生寫觀察筆記,想以此使學生關(guān)注生活。但經(jīng)??吹降氖菍W生言之無物,無病呻吟的文字,缺乏靈敏的感受能力。為改變這一現(xiàn)象,我采用錄音的方式,將生活中自然的聲音、市井中人的聲音錄下,在課堂上放給學生聽,并要求其猜猜聽到的是什么?學生聚精會神地聽,七嘴八舌地猜,一下子興趣就調(diào)動起來了。說起聽到的鳥兒的鳴叫、潺潺的流水聲、喧鬧的叫賣,自然與生活的無限生命就在課堂上生動起來。然后布置小作業(yè),讓學生聆聽生活中的聲音,有可能錄下來。隨后在第二天的評講中,很多學生展示了自己的收獲,我們聽到了蛐蛐的叫聲、樹枝在風吹拂下的沙沙聲、湖水拍岸聲、甚至是花舒展枝葉的聲音……學生無不倍感激動,在聲音的世界里,他們感受到了從前被忽視的生命。在隨后的觀察記錄里,就是那充滿情感的文題都讓人欣喜:《蛐蛐的家庭會議》《小巷里的叫賣》《聽花開的聲音》……
是聲音在耳邊的舞蹈激活了學生一顆敏感的心,在兩點一線的生活中,學會感受身邊的美好,去記錄、展現(xiàn)生命的美好。
三、放飛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人的第六感,普通心理學中的解釋:想象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選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想象與思維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都屬于高級的認知過程,它們都產(chǎn)生于問題的情境,由個體的需要所推動,并能預(yù)見未來。也就是人們將過去經(jīng)驗中已形成的一些暫時聯(lián)系進行新的結(jié)合。它是人類特有的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想象在學生寫作興趣的激發(fā)過程中,可以是靜態(tài)的畫面、動態(tài)的影像、舒緩的音樂,通過多感官的刺激,引導學生進入想象的虛幻世界,在這無限的世界中自由翱翔。
在冥想寫作的嘗試中,我先出示一張圖片:一棵折斷的小樹。學生看后,關(guān)閉投影,請學生想象剛才看到的是怎樣一棵樹,用描寫性的語言描繪出小樹折斷的樣子,彎曲的樹枝、零落的樹葉……然后再次出示圖片看誰說得最精彩、最生動。并向?qū)W生提出問題:這棵小樹怎么了,為何折斷?展開想象。學生經(jīng)過議論,有的說是風刮斷的,有的說是砍斷的,有的說是汽車撞斷的……不一而足。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鼓勵學生將剛才的猜想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一番熱烈的討論過后,學生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場自然的風雨、一個環(huán)保的問題、一起交通事故中的社會人情……隨后在舒緩的音樂聲中,投影顯示出相關(guān)影像,深藍的大海、湛藍的天空、人潮中一張焦急的面孔……要求學生任選一個完成一篇想象作文,自由寫作,沒有任何限制。學生無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事實也證明,這充分調(diào)動寫作熱情的文章,是充滿靈性,充滿豐富想象力的。
美麗的大自然是充滿蓬勃的生命力的,春花、夏雨、秋月、冬雪,四季的更替、輪回,感應(yīng)著人類的心靈;豐富多彩的人間是美好的,街道上忙忙碌碌的行人,小巷里空曠的市聲,夜晚華燈初上的霓虹,溫暖著人類的情感。在感官的世界里,老師引導著學生去感受、體驗、發(fā)現(xiàn)世界的美好、殘缺、歡喜、悲哀,指引他們在生活中呼吸、思考,我想總有那么一天他們會愛上寫作,愛上可以表達的文字。若能如此,雖是此項小小的嘗試有諸多不足,也是欣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