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光
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教學中重視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認知實際。從學生身邊的生活瑣事尋找教學的切入點和聯(lián)系點,用生活中現(xiàn)有的素材去深化對教材知識點的認識,以求得理論與實際的最佳結(jié)合。下面,筆者以江蘇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級(下冊)第17課《法律保護公民隱私》一課的教學為例,談幾點體會。
一、充分利用學生資源
葉瀾教授講:每個學生以完整的生命個體存在于課堂生活中,他們不僅是教學的對象、學習的主體,而且是教育的資源,是課堂生活的共同創(chuàng)造者。在本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詢問學生是否愿意公開QQ密碼,一女生竟然舉手表示愿意公開,她說平時不怎么用QQ,所以密碼公開也無妨。筆者沒有慌張,也沒有回避,而是對她說等會討論這個問題。其后,在教學“隱私被侵的危害”時,筆者提問:“QQ平時不怎么用,密碼就能公開嗎?”學生們熱烈討論,最終達成共識,認為即使平時不怎么用QQ,密碼也不能公開,因為這樣做會泄露好友的相關(guān)信息。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對學生自身資源的開發(fā),使學生的參與過程和生活體驗成為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自身資源最能體現(xiàn)生活化教學的要求。本課從學生平時普遍喜歡使用的QQ號生活素材入手,感知生活現(xiàn)象,呈現(xiàn)生活問題,誘導期待心理,又很自然地切入教學主題及重點,指向明確,材料新穎,簡潔明快,言簡意賅,極易操作。
二、精心選擇生活素材
生活有多寬廣,思品課就有多寬廣。作為思品教師,應該將生活世界帶進課堂。但如果不加選擇,素材過多過雜,也會使學生眼花繚亂,疲于應付,從而使教學失去重心,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選擇生活素材應該在緊扣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堅持“三宜三貼近”原則,“三宜”即宜少不宜多,宜深不宜淺,宜近不宜遠,“三貼近”即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學生。備課時,筆者曾設想選用幾個視頻資源:常州警方破獲QQ被盜大案,18歲少女被指偷竊遭“人肉搜索”不堪自殺;北京破獲侵犯隱私系列案;美斯諾登“棱鏡事件”等等。后來考慮到第一個素材更符合“三宜三貼近”原則,因此對其他素材只能忍痛割愛。事實證明,這樣做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不可忽視“雙基”教學
生活化教學要求從生活現(xiàn)象入手,生活主題本位取代學科知識本位,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我們也不能錯誤地認為重視“雙基”教學就是在搞應試教育。我國的基礎教育注重“雙基”,有著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根據(jù),知識是能力結(jié)構(gòu)的基本構(gòu)成要素之一,思想覺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同樣也離不開知識的支撐。在本課教學中,筆者每講一重點,均及時概括其知識要點,要求學生做好筆記,最后課堂小結(jié)時出示本節(jié)課的知識結(jié)構(gòu)圖。課后交流時,聽課教師均對本節(jié)課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本課教學思想清晰,“雙基”教學扎實。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發(fā)展?!胺彩怯猩畹牡胤骄陀锌鞓泛蛯毑??!蓖ㄟ^執(zhí)教《法律保護公民隱私》這堂課,筆者切身體會到,思品課堂只有從學生成長的需要出發(fā),回歸生活、感知生活、體驗生活、服務生活,才能真正發(fā)揮其教育實效,才能煥發(fā)出生命活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潞城中學)
更正
本刊2014年第8期刊登了江蘇省化學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曹坤老師的署名文章《以人為本,量材施教——評劉文蘭執(zhí)教的“碳和碳的化合物”復習課》。因編輯疏忽,文末注明的作者單位有誤,“江蘇省泰州中學”應為“江蘇省泰興中學”。特此勘誤,并向作者和讀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