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玲娣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主動構建比被動接受獲得者理解得更好,也更容易保持這種理解。把握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的精髓,找準建構主義與小學數學教學的契合點,教師才能科學地、理性地處理好教學過程,實現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高效。
一、情境再現,實現“經驗”與“數學”的融合
[案例1]“表面積的變化”
這是一節(jié)實踐活動課,主要探討相同的正方體拼成的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規(guī)律。課末,拓展提問:如果這些小正方體是橡皮泥,并且在拼的時候可以任意揉捏,不限定拼大長方體,那么拼成什么形狀表面積越來越小呢?
師(點撥):小狗小貓在睡覺時總喜歡把身體縮成一團,這是為什么?
生:這樣可以更暖和。
師:為什么成一團睡覺就更暖和呢?(生不知從何說起)大家能否聯系我們今天學的表面積變化規(guī)律來說一說呢?
很快有學生發(fā)現,縮成一團,身體更接近一個球體,露出的表面積最小,所以更暖和,所以橡皮泥揉成的形體越接近球體,表面積就越小。
“貓狗睡覺”,一個鮮活的現象恰如其分地以類比、例證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說明了生澀、抽象的數學。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用“生活說明數學”的過程,對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調用,生活經驗成了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的催化劑,同時也促成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從一個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實現了對經驗的改造和重組。
二、知識遷移,實現“已知”與“未知”的對接
[案例2]“認識面積”
課首,先讓學生用手勢比劃一下平移和旋轉,接著,教師用多媒體演示,將一個小紅點向上平移5小格,要求學生說出小紅點的變化,多媒體將小紅點的平移過程用顏色顯示出來。問:誰會將這條線段向后平移10小格?你發(fā)現了什么?通過想象,學生不難發(fā)現,這樣的一條線段的平移過程就能產生一個“長方形”。
簡簡單單的“平移和旋轉”,使得學生經歷兩次知識的對接:第一次,由一個點入手,經過平移,獲得“線”的形;第二次,通過一條線的平移,獲得“面”的形。這樣的一種由一維到二維空間觀念的建立清晰、深刻,而且,平實的課堂也凸顯了亮點和優(yōu)勢。同時,這種課堂導入方式也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埋下了伏筆:由“面的平移、旋轉”又會得到什么圖形呢?
三、協(xié)作交流,實現“知識”和“能力”的互補
[案例3]教學用“歸一法”解決問題
從學生的數學知識出發(fā),我向學生拋出了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題目:怎樣測算出一張紙的厚度?學生經過個人思考與小組交流,最終提出了多種“方案”。方案一:直接用尺進行測量,因為紙很薄,不滿1毫米,所以就估計為0.1毫米(經過驗證,發(fā)現方法雖然簡便,但結果不太精確)。方案二:直接測量一本書的厚度,再除以紙的總張數(經過驗證,發(fā)現比較準確,但計算比較麻煩)。方案三:先測量50張紙或100張紙的厚度,再除以50或100(經過驗證,發(fā)現方法簡單可行,計算方便)。通過對方法的優(yōu)化甄別,學生由單純的獲取知識向“知識”與“能力”的融合過渡。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很快測算出全班50個學生一分鐘內大約能口算幾道題目?通過這樣的自主創(chuàng)造,學生自然能真正領悟到知識的真諦!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在主體原有的經驗基礎上建構知識的內化過程。學生的心理認知結構有別于成人,他們在認知方式、記憶方式、理解方式上都刻上了鮮明的個性色彩。我們的數學教學不能僅僅局限在就知識學習知識的層面,而是要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讓學生在有效的數學活動化情境中獲得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的雙豐收,真正讓數學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對數學知識“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四、師生合作,實現“主體”和“主導”的雙贏
[案例4]“角的度量”
量角器及各部分名稱和作用,如果由任課教師“傳授”則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不過這樣的教學不能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不能讓學生獲得深刻的體驗。實際教學中,我主張將學生的角色從“量角器的使用者”提升為“量角器的制作者”:環(huán)節(jié)一,用課前準備好的兩個活動角擺出兩個大小不同的角,分別指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然后比較這兩個角的大?。画h(huán)節(jié)二,拿出其中的一個活動角,用它測量身邊的物體上兩個角的大小,然后比較這兩個角的大??;環(huán)節(jié)三,用度數較小的活動角測量度數較大的生活中的角,感覺不方便,想到把許多大小相等的小的活動角拼在一起,通過數一數生活中的角中含有幾個小的活動角來比較角的大小;環(huán)節(jié)四,交流討論,每個學生的活動角大小不等,制作出來的簡易量角器測量的標準也就不同,怎么改進才能形成統(tǒng)一標準?(應該將小角分得更細,由此引出單位角細分到1°,以便使度量更精確)。環(huán)節(jié)五,充分認識量角器,說說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方便?在制作量角器的過程中,學生的歸納、類比、集合、分類等數學思想方法得到了訓練,學生對量角器的整體功效、各部分名稱、使用方法等都有了清晰的認識。學生在建構數學工具的同時經歷了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通過自己的“思維操作”,體驗了數學知識的誕生!
總之,找準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的精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契合點,充分發(fā)揮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就能引領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走向更加科學、高效的快車道。
(責編金鈴)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