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教學質量是體育教學效果的綜合體現,主要由反映學生學習效果的各目標要素集合而成,指向的是教學結果,而非過程。體育教學三位一體目標體系分別為體質健康促進目標、運動技能掌握目標和健全人格培養(yǎng)目標,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可從如何提高這些目標的達成度上切入。研究表明: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用與體質健康促進目標的達成密切相關;運動技能重難點的強化、合理的課堂組織、適當的評價與運動技能掌握目標高度關聯;時機的把握、準確的判斷、正確的引導與健全人格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密不可分。
關鍵詞:學校體育;體質健康;運動技能;健全人格;體育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807.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14)04-0093-05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3 in 1 objective system
YU Su-mei
(Educ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Physical Educatio and Sanitation and Art,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is the comprehensive embodi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 mainly composed of the totality of various objective elements reflecting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referring to teaching result, but not process. The 3 in 1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bjective system includes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objective, sports skill mastering objective and healthy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objective. Effectively enhancing teaching quality can be started with how to increase the degree of fulfillment of these objectives. The author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determin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the setup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ulfillment of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objective; the intensification of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things in sports skill mastering, rational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appropriate comments are highly correlative to sports skill mastering objective; good timing, accurate judgment and correct guidance are indispensibl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objective.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health;sports skill;healthy personality;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1],為各學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育作為一門具有特殊教學形式的學科,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容忽視。然而,影響體育教學質量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之前的研究中曾從“人”、“事”、“物”宏觀層面來談質量的影響因素,從“全”、“新”、“實”特點切入探討體育教學質量促進問題[2]。但是,從宏觀上談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些因素是難以控制的,提高教學質量也就存在一定的難度,況且,很難評價質量提高的水平。
體育教學質量是體育教學效果的綜合體現,主要由反映學生學習效果的各目標要素集合而成,指向的是教學結果,而非過程。本研究試圖從目標達成的角度探討體育教學質量的有效促進策略,是貫徹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引領內容”思想的具體體現。而且,教育部體衛(wèi)藝司王登峰司長于2014年5月16日在南京召開的30所“985”高?!冬F代大學體育》教材編寫會上,已明確提出了體育課程要達到的三位一體的目標要求,即體質健康促進目標、運動技能掌握目標和健全人格培養(yǎng)目標。因此,本研究就從如何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如何促進運動技能掌握、如何培養(yǎng)健全人格等三位一體的目標角度,具體談一談體育教學質量有效促進的策略。
1三位一體的目標體系定位
1.1體質健康促進目標
體育課程的性質,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就體現在增強體質、增進健康上[3]。而且,在當前學生體質健康大部分指標25年持續(xù)下降的情況下,如何促進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然而,體質健康促進目標該如何定位?從群體上,是定位在全體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還是部分學生?從體能素質類型上,是所有體能素質的提高還是個別體能素質的提高?從時間節(jié)點上,是某一時段的提高還是長期可持續(xù)性提高?對以上問題的準確回答,便能夠對體質健康促進有一個很好的定位。經過走訪部分一線教師、學生家長和相關領域的專家獲悉,體質健康促進需要面向全體學生,但體能素質個體差異,大統(tǒng)一、一刀切的方式不可取。而且,希望體質健康呈現出可持續(xù)提高和維持在較高水平的狀態(tài)。
為此,本研究認為,從體育課程角度來看,體育教學在體質健康促進目標的定位上,要能夠集中體現“全”、“異”、“續(xù)”上,即面向全體、有個體差異、可持續(xù)等。這樣的目標定位,不是某一節(jié)課或幾節(jié)課就能夠實現的,需要每一節(jié)課都認真完成課堂任務的前提下才能有望達到。從體育課堂角度來看,由于課堂時間的局限性,在一節(jié)課上看到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但是,就一節(jié)課而言,體育課堂教學的組織、運動技能的學習、課課練活動內容的安排等,都要能夠有利于促進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說,在組織上要力求時間利用的最大化,盡可能地為提高練習密度考慮;在技能學習上,體現出強化練習的重要性;課課練活動內容要有序化,按照人體發(fā)展規(guī)律,找準敏感期和適應項,循序漸進地開展練習活動。總之,課程角度,體質健康水平要有呈現;課堂角度,體質健康水平要能促進。教育質量監(jiān)測在體質健康方面的指標確定和具體實施,主要是從課程教學的角度考察具有可視化的體質健康水平,而不是對某一節(jié)課的體質健康促進情況的監(jiān)測。
endprint
1.2運動技能掌握目標
傳授運動技能是體育學科課程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國家早在新世紀之初就明確提出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藝術“2+1”的目標要求,即初中畢業(yè)時要能夠掌握兩項運動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4]。實際上,學習和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不僅是體育學科課程教學任務所決定,而且更是學生終身體育的需要。但是,運動技能的掌握較復雜,并非是教了某項技能后學生就能夠馬上掌握,目前體育學科各學段之間缺乏具有銜接性的教材體系的問題較為突出[5],有一些學生在中小學學了12年的體育,竟一項運動技能都未能牢固掌握。這不僅是體育學科的悲哀,也是一線教師感到十分糾結的事情。因此,重新審視和正確認識運動技能掌握目標十分必要和關鍵。從大的課程觀來看,學生學了12年甚至加上大學2年的體育共14年,應該至少能夠掌握1~2項可以用于終身參與體育鍛煉的運動技能。而從小的課堂觀來看,體育課堂教學無論是時間安排還是組織形式等,都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而且,基于運動技能掌握對體質健康促進的“載體”作用,掌握運動技能必不可少。
1.3健全人格培養(yǎng)目標
在教學大綱中,體育教學任務第3點涉及到品德教育方面?,F在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提高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無論是哪種表述方式,都是為健全人格培養(yǎng)提出目標要求。
人格是指一個人與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表現出的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緒反應的特征。它包括性格與氣質兩個方面,性格是人穩(wěn)定個性的心理特征,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tài)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上。氣質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方面的特點,賦予性格光澤。健全人格的理想標準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會各要素完美地統(tǒng)一、平衡、協(xié)調,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發(fā)揮。對于自身而言,其表現主要包括積極客觀的自我認識,正視現實,對他人對社會具有理性認知,有健康的體魄、愉快樂觀的情緒體驗和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有良好、穩(wěn)定、協(xié)調的人際關系,獨立的自我意識,有責任感和創(chuàng)造力,努力為自己的未來而奮斗等等。健全人格是人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是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人類進步的追求。人格具有可塑性,它是可以培養(yǎng)的。因此,教育尤其是體育教育要能夠基于學科優(yōu)勢,在健全人格培養(yǎng)上發(fā)揮重要作用。
由此看來,從課程角度來談健全人格培養(yǎng),要能夠凸顯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效果,即發(fā)生了一定的改善性變化。從課堂教學角度來看,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組織形式的設定等都要有利于促進人格進步或完善。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沒有良好培養(yǎng)的過程,就難以達到健全人格培養(yǎng)的理想結果。
2促進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的策略
2.1體質健康促進目標的達成
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是多元的,同時也是復雜的,也就是說,單純從體育課的角度增強體質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體育課程性質告訴我們,體育課堂教學能夠在促進體質健康增強上發(fā)揮一定的作用。因此,體育課堂教學增強體質的重任就不容忽視。
1)教學內容的確定。
體育課教學內容與體質健康的促進密切相關。除了主教材和輔助教材的內容會對體質健康促進有直接影響外,準備和放松活動的內容與體質健康也都有一定的關聯性。
毛振明等[6]將體育教材內容劃分為4種類型:精學的、簡學的、介紹的、鍛煉的。其中的兩種類型,即精學的和鍛煉的,一個是有利于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技能,一個是為終身體育鍛煉提供科學的方法和直接促進體質健康的。因此,從促進體質健康的角度,精學的和鍛煉的內容要教好、教準、教透。即技能傳授要精準化,鍛煉指導要科學化,即便是在課堂上還難以直接看到體質健康增強的效果,但是,只要掌握了運動技能和科學的鍛煉方法,等于為體質健康促進提供了保障。
然而,從目前大中小學各學段的內容銜接來看,教學內容顯得多而雜,缺乏系統(tǒng)性、連貫性、長期性、深入性地對運動技能學習的合理規(guī)劃,盡管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二年級每年每個學期都有體育課,但是,多數學生一項運動技能都沒有牢固掌握,這樣就難以終身參與體育鍛煉。另外,從一節(jié)課上的內容來看,形式化的內容選擇現象比較明顯,甚至在準備活動階段已經出現,如準備活動時間未能充分活動各關節(jié)和肌肉韌帶,而是簡單地做一個鍛煉性不明顯的游戲,僅僅想到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是,卻未能達到理想的熱身效果,更沒有安排預防運動損傷的專門性的準備活動內容。在基本部分內容主輔教材的選配上,缺乏對學生全面性發(fā)展的考慮,輔教材多以趣味性游戲呈現,導致浪費時間而又不利于體能的提高和技能的強化??傊趦热莸拇_定上要考慮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最好能夠為終身體育鍛煉奠定基礎,這樣無論從近期的還是遠期的目標來看,都能夠對體質健康促進發(fā)揮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的設置。
提高教學質量,促進體質增強,目標定位既要準確又要實際,即適宜的目標確定有利于促進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然而,目標該如何確定才適宜?首先,在體育課堂教學具體目標的設定上,體質健康目標維度不可少;其次,體質健康目標的具體表述,要切合實際,既要體現出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體現出因人而異。過去,體能目標很少分層,很多都是大一統(tǒng)的做法,如主教材為排球正面雙手墊球的體育課,有的將體質健康促進目標設定為“全面鍛煉學生身體,重點發(fā)展彈跳、上肢力量和協(xié)調、靈敏素質”。這樣的表述比較籠統(tǒng),一方面,難以看出是排球正面雙手墊球這項技術的學習需要學生這些方面的素質,還是這項技術的練習能夠發(fā)展學生這些方面的素質;另一方面,缺乏目標分層,并非所有學生都是彈跳、上肢力量不足,也并非所有學生都是協(xié)調性和靈敏素質弱,而需要重點發(fā)展。因此,什么樣的目標設置能夠體現出體質健康促進的需要?什么樣的目標表述才兼顧到了全體學生的體質健康促進?這些都是在設置目標時不容忽視的。
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目標設置,尤其是體質健康目標,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原有體質健康狀況。也就是說,在學情分析環(huán)節(jié)就需要摸清學生的體質健康原有水平,不能盲目地完全以某一教學內容能夠促進學生哪方面的發(fā)展而設定體質健康促進目標。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設置的目標,既體現出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還巧妙地解決了目標的適宜性問題。這樣的目標設置,才能真正有利于體質健康促進,從而有利于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由此看來,教學目標的設置與體質健康促進息息相關。忽略實際需要的體質健康促進目標是盲目的,合理適宜的目標設置需要轉變觀念,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以教材自身的功能價值體現出發(fā)。
3)教學方法的選用。
體育教材內容用什么方法教、用什么方法學,都在一定程度上對體質健康的促進產生影響。過去,更多的人注重的是教法,而忽視學法,這一現象導致的結果是:學生被動學習的可能性較大。尤其是那些填鴨式的教學,盡管教師講解、示范、指導都做的十分準確和盡力,但所有的教法畢竟要在學生身上發(fā)生了有效作用才算是好的教法。而重學法的教學,一方面,可以通過觀察了解到學生的學法是否正確、有效;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學法指導也能找到好的切入點,從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關注學法的教學便于及時把握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主動性,便于養(yǎng)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從而間接地對體質健康促進發(fā)揮作用。
因此,對于新課改形勢下的體育教學而言,依然需要教師轉變觀念,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發(fā)揮學法指導的功能,建立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不但有助于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而且會使學生提前體驗到掌握技能的成功感,從而達到深層激發(fā)學生參與運動興趣的目的,為體質健康促進創(chuàng)設條件。
endprint
綜上所述,促進體質健康盡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當在每一節(jié)體育課上都能在內容確定、目標設置、方法選用上做到從學生的發(fā)展和實際需要出發(fā),終將能夠加快體質健康水平提高的進程。
2.2運動技能掌握目標的達成
學生對運動技能掌握的程度,直接反映出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而且,國家對中小學生體育教育質量的監(jiān)測指標體系的確定,也已將運動技能掌握的程度作為衡量質量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從促進學生對運動技能掌握方面考慮是十分必要的。
1)運動技能重難點的強化。
有效的體育課堂往往能夠表現在任課教師教得準、教得深、教得透上,但是,用什么來衡量是否達到了這一結果呢?最為直觀的衡量方式就是看教學流程中有無對重點強化和對難點突破的手段,因為運動技能的學習,掌握重點技術是形成某項運動技能的關鍵,而教學的難點,是制約快速掌握或正確把握運動技能的瓶頸。據觀察獲悉,有些課堂盡管在備課環(huán)節(jié)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有了準確的把握,但是,由于缺乏在教學過程中施以有針對性的強化和突破策略,導致教學活動結束以后,學生對重點技術環(huán)節(jié)掌握并不理想,難點之處依然未得到突破。實際上,對重難點的教學處理不當,直接影響到對整個運動技能的掌握速度和質量。
為此,教學手段的設計要能夠圍繞重難點的強化和突破上多下功夫,學生只有把重點的技術掌握了,把難點突破了,運動技能掌握目標才算達到了。
2)合理的課堂組織。
體育課堂教學的組織是多因素相互聯系的過程與形式,組織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參與學習的行動和效果。松散的組織,如教師讓學生分組練習的時候不進行巡回指導,當教師發(fā)現學生偷懶時不進行指正,學生很容易陷入無組織無紀律狀態(tài)之中,思想不集中、練習不積極、學習不認真等。不當的組織,如口令下達不及時或不正確,甚至是調動隊形不合理等,容易導致課堂出現混亂狀態(tài)。松散和不當的組織,都會直接影響運動技能的學習與掌握。
合理的課堂組織是學習并掌握運動技能的重要前提,是學習運動技能效果明顯與否的關鍵所在。原因在于:一方面,合理的組織便于學生聽講、觀察和有效的練習,從而加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合理的組織還能夠有效利用時間,使課堂顯得緊湊,從而提高練習密度等。因此,體育課堂合理組織不然忽視。
3)適當的體育課堂評價。
提高教學質量,實際上它體現在教學的各項活動之中,尤其是新課改提出了要重視過程性評價以后,適當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和效果的課堂評價顯得十分重要。評價,本質上是一個判斷的處理過程[7]。因此,我們不能把課堂評價過于簡單化地理解為僅僅是對學生學習的評說。
體育課堂評價要講究時機和方法。在體育課堂中,因評價時機把握不恰當、評價方式組織不合理影響運動技能學習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如一節(jié)箱上前滾翻課,在學生觀察教師的示范以后,接著要在箱上做前滾翻練習,教師在該環(huán)節(jié)同時設計了一個自評和互評活動,即完成箱上前滾翻以后,緊接著在前面的評價冊上對自己或同伴做一次評價。由于前滾翻練習和即刻的評價這兩項任務要求依次完成,基于小學生的好奇心,大都對第2項任務更加期待(因為老師并沒有介紹評價冊子上是什么內容),結果,出現了大部分學生完成箱上動作很匆忙,甚至增加了練習的危險性。當我們認真分析該評價環(huán)節(jié)的作用和價值的時候發(fā)現,該評價環(huán)節(jié)的引入,一方面影響了學生對主教材運動技術的學習,另一方面,由于學生不明確評價方法,未掌握評價的標準和關鍵,等于只是走過場,變成了形式評價。顯然,這樣的評價直接影響了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8]。
除此之外,體育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要能夠做到恰到好處。學生在學習運動技能的時候,不但需要教師及時指出錯誤動作并指導如何糾正,更需要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一般情況下,肯定、表揚要勝于否定與批評。也就是說,不但需要教師的評價,更需要采取正向的評價方式起到激勵和引導作用,便于激發(fā)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因此,過程性評價的引入,一方面要考慮其必要性,體現出評價的價值,另一方面要有明確的評價標準和方法,讓學生明白評價的價值,并通過評價活動的開展,真正了解自己和同伴對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找到改進和完善技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從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角度來講,要能夠將評價變成促進運動技能掌握的助推器,而不是形式化的干擾。
2.3健全人格培養(yǎng)目標的達成
學校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體育學科的特殊性,在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上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是,當前的體育課,在促進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上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有的未能很好地把握時機,有的未能正確地判斷,還有的缺乏正確的引導,還有的是缺乏培養(yǎng)意識。
1)時機的把握。
提高教學質量,就達成健全人格培養(yǎng)目標而言,時機不容錯過。一定程度上,課堂生成的教育時機要比專設的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更自然、更能發(fā)揮教育引導的作用。但是,有一些教師在課堂中對教育時機未能很好地把握,有的是由于缺乏培養(yǎng)意識而未能把握好時機;有的是由于對突發(fā)事件的處理能力不足,錯過了最佳培養(yǎng)時機。如一節(jié)實心球課,在游戲環(huán)節(jié),任課教師組織學生做“趕豬”游戲,即用接力棒趕實心球比賽。一局比賽結束后,任課教師讓每一組逐一報出本組的得分,最后一組未能說出結果,教師十分生氣地批評說,你們組沒人管是吧,沒有團隊精神,那你們組就是倒數第一。批評結束以后,緊接著進行下一局的比賽。其實在此時有一個很好的教育時機,即發(fā)現該組學生未能報出本組得分以后,教師首先要作自我檢討,沒有在比賽前交代讓每一組報分的要求;其次,教師發(fā)現上述現象以后,要抓住該時機教育引導學生,該如何做才能具有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體育課堂上的良好教育時機很多時候都是不具有重復性的,甚至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觀察時,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因為把握良機對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十分關鍵。
2)準確的判斷。
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只抓住時機還不夠,還要能夠對教育時機做出準確的判斷,否則有可能做出錯誤的引導。如一節(jié)小學四年級的跨越式跳高課,任課教師安排了一個沙包投準游戲,以促進學生上肢力量的提高。在投擲過程中,個別沙包會被投出游戲場地之外(因投擲壁是一面鐵絲網,且個別網面空隙較大),一輪投擲結束后,老師讓同學們撿沙包的時候,其中有一名男生飛快地跑出場外,為大家去撿被投到場外的沙包。當學生抱著撿來的沙包回到場地時,任課教師呵斥道:誰讓你跑出去的,想當逃兵是嗎?此時此刻,學生一臉的無辜表情。這種處理辦法,是將該表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誤認為是批評的環(huán)節(jié),既沒有對做好事的學生及時表揚,同時也沒有對未出去為大家撿沙包的學生進行教育引導,這樣的做法,極其不利于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
因此,對教育時機做出準確的判斷也同等重要,不但影響到培養(yǎng)效果,也能反映出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更是體育教學質量水平的間接反映。
3)正確的引導。
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最為重要的是要引導正確,包括采取什么方式,引導對象的選定,以及引導方向的把握等。在以往的體育課堂上,有的任課教師把握住了時機,也做出了準確的判斷,但是,由于引導對象與方式不正確,導致教育效果不明顯,結果十分遺憾。如一節(jié)小學五年級的跳高課,一個體型肥胖的學生,每次都很難跳過橫桿(是用橡皮筋替代的),一次練習時,雖然費盡全身力氣跳了過去,但是,踉踉蹌蹌差一點摔倒,此時幾乎全班同學不約而同地發(fā)出嘲笑之聲。教師看到這一場景,沒有及時正確引導全班同學——不能嘲笑同學,要鼓勵和幫助同學,而是不緊不慢地走到這個學生跟前,拍著他的肩膀說“沒事兒,你要頂住”。這樣的教育和引導是錯位的,真正應該批評教育的是發(fā)出嘲笑之聲的學生。此時學生雖然得到教師及時的安慰,實際上,心靈上已經遭到了很大的打擊。
因此,正確的引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健全人格培養(yǎng)起決定性作用;錯誤的引導不但會挫傷學生練習的積極性,而且,還不利于同學之間的友好相處,互相幫助,還很有可能影響到全體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2] 于素梅. 對體育教學質量內涵及影響因素相關問題的研究——從強化體育課談起[J]. 體育學刊,2014,21(2):81-8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體育、藝術2+1項目”實驗工作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s3276/201001/80891.html.
[5] 柴如鶴. 建構有效銜接的大中小學體育教材內容的必要性[J]. 體育學刊,2011,18(6):91-93.
[6] 毛振明,于素梅. 體育教學內容選編技巧與案例[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7] 評價[EB/OL].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6945/
12653600.htm?fr=Aladdin
[8] 于素梅. 體育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體系建立的難題及初步構想[J]. 體育學刊,2014,21(3):95-99.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