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欣
摘 要:徽州版畫是由古代徽州書畫家、刻工、印刷人員、書坊業(yè)主共同努力,經(jīng)過長期乃至好幾代人開創(chuàng)出來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有著鮮明的時代感和特有的藝術風格。在技藝、風格上有相對的沿襲和穩(wěn)定性。在結構上以單線為主來敘事鋪陳,重視詩情畫意。它既有文人的書卷氣,又有民間稚拙的味道,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藝術財富。徽州版畫以其精工細膩的技法風靡一時,它一出現(xiàn)便以全新的面貌影響和推動了整個中國版畫藝術的發(fā)展?;张砂娈嫷男纬膳c發(fā)展,與徽州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多元化經(jīng)濟,尤其是繁榮的徽商活動所奠定的物質和經(jīng)濟基礎密切相關。
關鍵詞:徽州版畫;自然環(huán)境;社會因素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6-0229-02
一、徽州版畫形成的自然環(huán)境
徽州地處皖南山區(qū),山多田少,地產微薄。自然條件造就徽州人的自尊自重自立,自然地形成一種跟大自然搏斗、以爭取生存權利的堅韌性格,默默地不事聲張而又百折不饒,吃得辛苦耐得饑寒。正是這個地區(qū)的可貴個性,使他們在從事藝術創(chuàng)造中堅忍不拔,勇于走自己的路,在競爭中求生存,具備不斷鉆研創(chuàng)新精神,以鮮明的地方特色引人注目。
徽州多名山,氣候宜人,山清水秀,聞名海內外的黃山、白岳、新安江沿岸山水之勝,歷來為世人矚目?!靶掳泊蠛蒙剿?,從南朝梁、陳以來,就為人民所艷稱,黃海峰巒,變幻莫測,宛若屏障;齊云巖壑,低回逶迤,神奇壯觀,為中外古今游人所贊嘆。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被譽為黃山四絕。在景色秀麗的皖南山區(qū)的眾多峰巒之中,白岳齊云山是能夠與風景如畫的黃山竟相媲美的又一顆徽州明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謂之齊云”。齊云山自吉陽水上登封橋,至漁亭,綿延五公里,懸崖絕壁,枯藤纏繞,山影倒映水中,好像是石濤畫卷,淋漓盡致。山上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洞澗池泉遍布,更有古木參天,花草斗艷,美不勝收,使人目不暇給。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時贊譽: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徽州六縣境內,處處峰巒疊嶂,眾水回流,練江和漸江合為新安江,奔騰而入浙江,經(jīng)富春江、杭州而入錢塘江,江河所經(jīng)之地,兩岸青山,山靜水明,掩映著平橋疏樹,散落村莊,一派荊關畫境。歷代名人,畫家向往黃山、白岳山水之勝,游覽黃、白,寓居黃、白,圖繪黃、白。清澈明麗的新安江是徽州的大動脈,千百年來既為徽州人民灌溉提供方便,也為徽州的顏姿增添了風采?!吧钐杜c淺灘,萬轉出新安”,即是一幅逼真的新安山水圖。
山河壯麗的徽州,歷史上有不少游客,“愛其山水清幽,遂久居”。清初楚州人釋傳悟(畫僧雪莊),披發(fā)入黃山,為山中奇景所吸引,吟詩作畫,樂而忘返,生活十分艱苦,他卻認為“秀色可餐”。康熙皇帝強令他去京華留居,可不出一個月,他卻堅決還山。很多著名大寺院請他去主持,他皆婉言謝絕,情愿在山上吃野果蕨根度日,也不愿離開黃山,一住數(shù)十年,后終老在黃山皮蓬。雪莊給后人留下了不朽的黃山真景圖四十三幅和黃山其他山水及花卉藝術珍品。徽州大自然風景優(yōu)美,文化藝術光輝燦爛,文化遺存多、土層厚,深為歷代有識之士所贊嘆。
徽州大好河山不是一峰獨秀,而是眾美紛呈。績溪的清涼峰,祁門的青蘿臺,婺源的大彰山、高湖山也都不凡,整個徽州處處山山水水,舞步優(yōu)雅秀麗迷人,在這樣的山水環(huán)境之中生長的人,出現(xiàn)諸如徽派版畫、新安畫派、徽派建筑及三雕這樣的藝術流派,即是飽受大自然之美的熏陶、吸收靈秀之氣的結果?;张砂娈嬀褪窃谶@有靈氣的土壤中孕育并盛開的一束奇葩。
二、徽州版畫形成的社會因素
徽派版畫的蓬勃興起,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徽州雄厚的商業(yè)經(jīng)濟基礎、刊刻書畫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徽州獨特的民風民俗等等諸多社會因素,都是徽州版畫發(fā)展壯大的重要因素。
(一)徽州商業(yè)發(fā)展狀況
據(jù)史書記載,徽商萌芽于東晉。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了逃避戰(zhàn)亂和種族壓迫,北方與中原氏族紛紛南遷,地勢險阻易守難攻的徽州成了他們的避難所。尤其是唐朝末期,為了逃避農民起義軍的打擊,北方士族再度源源流入徽州。當時官僚世家大族,以其雄厚的資本,任用宗親,一奴仆代為營商,開設邸舍,發(fā)放高利貸,憑借特權,以聚高資,販賣取利。這些具有營商傳統(tǒng)的世家大族遷到徽州以后,利用山地特產發(fā)展手工業(yè),重操舊業(yè),做些販運買賣而漸成氣候?;丈痰搅怂未遮叿睒s,至乾隆時期成為黃金時代。明清時期徽州有“十室九商”之稱,他們的足跡遍及云貴、陜西、寧夏、河北、河南與兩廣等省江淮浙湘鄂及沿江一帶城鎮(zhèn),更有“無徽不成鎮(zhèn)”之說,徽商形成了一個大幫派,遍及全國各地?;罩萘己玫纳虡I(yè)經(jīng)濟氛圍為徽州版畫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二)徽州刊刻書畫業(yè)是版畫的前身
徽州刻書是徽派版畫形成的基礎,鄭惠《略談徽州古代刻工》一文中說,徽州歷代著述人有1852位,著作4175部。當然這也只是個大約數(shù)。眾多的著作者,豐富的稿源,為徽州古代刻書出版業(yè)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葜萑说奈幕摒B(yǎng)、藝術品位普遍較高,講究珍藏古本書籍、文物,為刻書業(yè)尋求真善本提供了保證。明代中葉,圖書出版業(yè)興盛,銷路廣,印數(shù)大,工本也就低,因此,刻書出版業(yè)便成了社會百業(yè)中獲利豐厚的時髦行業(yè)。徽商及時投資出版業(yè),憑著財力雄厚、經(jīng)營有術,很快發(fā)展起來,并躋身于全國刻書業(yè)的前列?;张砂娈嬔杆僭诖嘶A上發(fā)展起來。
(三)徽州民俗為徽州版畫提供表現(xiàn)內容與形式
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地方性、鄉(xiāng)土氣息、民間風味等,事實上就是各地的民間風俗習慣在藝術作品中的反映。民俗是客觀存在,民間流行的所有風俗習慣,均蘊藏在人們的生活中。即在一個區(qū)域內,人們長期在那里生產生活,年復一年,周而復始,會出現(xiàn)一些帶有規(guī)律性的重復和周期性的活動,有特定的環(huán)境,伴隨著風土人情、倫理道德等種種差異,孕育出帶有鄉(xiāng)土氣的生活特征,就是那里人們留下的民俗烙印。民間風俗與民間藝術是人民在生活中的獨特藝術創(chuàng)造,也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美學趣味的重要體現(xiàn)。任何一個民族,只要有勞動群眾活動并長期生活在那里,便會有民俗、民藝的存在?;罩菝袼椎男纬?,若從遠古說起,當然是“斷發(fā)文身”、“嫁娶儀陋”、“鮮知禮節(jié)”的山越風俗。中原和北方士族陸續(xù)入遷徽州后,將各地風土人情世俗也都帶到徽州,改變了山越人的社會風氣,同時山越人原有的風俗習慣對外來遷入的北方、中原士族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給予強烈的改造、揚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新的徽州風俗。他既不是中原或北方風俗的簡單過度或移植,也不全是古越人風俗的遺存,而是經(jīng)過揚棄、改造后所形成的新徽州風俗。
徽州民俗內容和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特別是在方言語音上,徽州每個縣,甚至一個縣的幾個區(qū)、東南西北鄉(xiāng)的風俗、語言也都有不小的差異。徽州民情風俗與徽州文化藝術及手工藝民間美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系?;罩菝耖g版畫即是徽派版畫走向基層、深入民間的部分,其題材大部分是以激情歡樂為主題的《合家歡慶》《慶賞端陽》《滿堂紅》《福祿壽三星》等,以宗教、風俗為主題的《觀音大悲像》《玄武施法》《天師除五毒》《慈航普渡》等,以人物故事為內容的《繡像三國志》《繡像水滸全傳》《繡像紅樓夢》《昭君出塞》《明太祖大戰(zhàn)鄱陽湖》等,以戲劇海報為范疇的《包公打龍袍》《桃園結義》《單刀赴會》《空城計》等,以時事宣傳為中心的《民國軍光復南京城》《民國五大民族共和紀念圖》《各路北軍炮打鎮(zhèn)江城》《民國軍女大元帥攻打北京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等。這些作品從題材上看,能夠顯示一些時代特征和精神面貌,從風格上看,比較粗獷奔放,顯然是繼承了傳統(tǒng)的徽派版畫特色。
縱觀徽州民間版畫歷史遺存,尤其是明清時期相當豐富,就是因為民俗活動在這塊土地上不僅種類繁多,且有相對的民間群眾性和穩(wěn)定性。版畫等民間藝術從民俗活動中吸取大量的表現(xiàn)內容,創(chuàng)造出更具形式化的藝術形式。它不是為少數(shù)富人的特殊需要而創(chuàng)作,而是為滿足廣大民眾精神上、生活中的需要。所以徽州版畫是產生于實用并滿足于實用,因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加之繁榮的徽州商業(yè),使徽州版畫如魚得水,迅速發(fā)展起來。
——————————
參考文獻:
〔1〕許承堯.歙縣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張國標.徽派版畫.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姜黎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