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科英
中圖分類號:G6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020-02
大家都知道,字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閱讀、寫作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與小學低段識字教學相比,中高段的識字己逐步演化成以學生自主識字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對于生字的重視程度也相應削弱。然而,中高段學生錯別字出現(xiàn)的頻率卻令人咋舌。如何有效地減少錯別字,是我們孜孜不倦探索的。
一、尋找缺失的“源流”
錯別字,顧名思義是指錯字和別字。在字的筆畫、筆形或結構上寫錯了,似字非字,這稱之為“錯字”。 張冠李戴,本該用某個字,卻寫成了另外一個字,這稱之為“別字”。學生產(chǎn)生錯別字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一)基礎知識掌握不足
1.識字量大易混淆。小學第一、二兩個學段的識字量占整個小學階段的80%,如此大的識字量,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來說,有很大難度,“張冠李戴”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到了中高段,字詞量的輸出量增加,學生對于字詞掌握不足,就很容易產(chǎn)生混淆,錯別字就此產(chǎn)生了。
2.生字運用欠斟酌。正確地理解字義,有助于閱讀能力的提升,也能減少錯別字的產(chǎn)生。然而,如果僅是就字解字,不求甚解,就會鬧出笑話。如“唉聲嘆氣”的意思是傷感郁悶或悲痛而發(fā)出嘆息的聲音”,“哀”有傷痛的意思,所以就有學生寫成了“哀聲嘆氣”。在一次運動會賽后感中,有學生這樣寫道:這次運動會讓我成長了不少。我會再接再勵,爭取更大的進步。由于對字詞意義不了解,因此,產(chǎn)生了“再接再勵”這樣的錯誤,可見學生在生字運用上還有所欠缺,需要不斷練習。
(二)教學重點發(fā)生轉(zhuǎn)移
在小學第一學段中,識字、寫字是其教學重點。而進入高段學習后,閱讀、習作在課堂教學中所占的比例逐級增高,識字量減少。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字詞的學習已經(jīng)移至課外,上課時僅對重點字詞進行簡單講解。字形在學生的忽視中逐漸演變成了錯別字。
(三)學習習慣產(chǎn)生遷移
態(tài)度決定一切。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對于生字學習不夠重視,認為寫字時多一筆少一筆沒有關系;碰到難字不求甚解,不愿查字典,所以常常匆匆動筆,只求完成任務,不求質(zhì)量;做完后不檢查,急急忙忙交差。這樣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助長了錯別字的產(chǎn)生。
二、尋找教學的“接口”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減少錯別字的產(chǎn)生,能有效保障閱讀、習作教學的正常開展,刻不容緩。在實際教學中,我試著從加強課前預習、穩(wěn)抓識字教學、鞏固課后識字三方面改善教學。
(一)加強頇習檢驗
對于中高段的學生來說,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自主識字的能力。加強預習檢驗,能從根源上減少錯別字的產(chǎn)生。
1.突出重點筆畫。對于容易寫錯的生字,在預習前,我要求學生把容易寫錯的字羅列在預習本上,并把字形放大,并以不同顏色區(qū)分筆畫,以達到加強記憶的功能。如“擾”字,一不注意,就容易寫成“攏”。這時,放大筆畫“丿”能幫助學生分辨字形,加深記憶。
2.進行認真檢查。為檢驗學生的自學情況,我都會在上新課前抽幾分鐘時間對新課的生字或 詞語進行聽寫。在聽寫到遇到學生易錯的字時,我會提醒一句:“這個字需要注意點什么?并在每次聽寫結束后,我都會讓學生檢查幾分鐘后上交。幾次過后,學生對于生字學習的態(tài)度端正起來了,錯別字問題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二)穩(wěn)抓識字教學
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根據(jù)“六書”造字方法,可分為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四種。在識字教學中,可利用漢字的造字特點和形體結構,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字形,從而減少錯別字的產(chǎn)生。識字教學一般可分為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的需要恰當選擇合適的識字方法。
1.集中識字,檢測預習
集中識字是最常見也是最易操作的一種識字方法,一般用來檢測學生的課前預習或檢測學生的初讀,教師往往把文中易錯的字詞有規(guī)律地呈現(xiàn),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能有效地記住字形,從而減少錯別字的產(chǎn)生。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女媧補天》時,采用了集中識字的方法。
先出示詞語:
轟隆隆 熊熊大火
窟窿 燃燒 掙扎
缺少 冶煉
在學生對詞語進行初讀之后,老師讓學生觀察前兩組詞語的特點,學生馬上發(fā)現(xiàn),第一組詞語是疊字形式,第二組偏旁相同。繼而教師讓學生觀察每一組詞語的結構特點,學生紛紛說出每個字書寫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地方,尤其是 “冶”與“治”在書寫時候的區(qū)別。最后教師對詞語進行了不同的處理:“轟隆隆”讀出聲音響,“熊熊大火”一讀出火勢很大;掙扎——什么時候會掙扎?讀出“掙扎”的感覺。教師分步驟進行集中識字,不但觀察詞組的特點、詞語書寫的結構,還讓學生讀出詞語的感情色彩,并為本課教學做鋪墊。
可以說教師把字詞教學的功能發(fā)揮到了極致,字詞教學承載了多種功能,這樣的識字教學是非常有效的。
2.分散識字,融合閱讀
在中高段的語文教學,我們更應該發(fā)揮字詞教學的多功能作用,所謂通過甲骨文的引入,聯(lián)系課文教學,深化字詞教學,發(fā)揮字詞教學的多功能作用。這一種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相融合的教學方式應該成為我們語文教學努力的方向。
3.結課復習
生字的教學并非一次聽寫或3分鐘的講解就能完成。在每一節(jié)課中,及時地對字詞進行復習鞏固顯得尤為重要。在每一節(jié)課后,我都會和學生一起把這 節(jié)課中所學的生字新詞進行整理,并對重點生字的書寫進行講解和練寫;并要 求學生把這些生字詞寫在自己的字詞記錄本上,進行反復謄寫,以達到鞏固的目的。如在教學《竊讀紀》一課之后,我把本課易錯的生字出示在大屏幕上,如“擔憂”“懼怕”“饑腸轆轆”等字,讓學生進行朗讀溫故之后,再把這些詞語填入歸納本課主要內(nèi)容的一段填空題中,這樣既歸納了本課的主要內(nèi)容,又強化了生字的書寫,充分發(fā)揮了字詞的多功能作用。
(三)趣味鞏固練習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興趣”。的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與低年級識字相同的是,運用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寓教于樂,才能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
1.慧眼識錯字。在生活中,廣告標牌鱗次櫛比。它們利用成語、俗語的諧音,吸引了眾多的顧客。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自主糾正錯別字,我們舉辦了一次“誰是火眼金睛”的比賽。在賽前,同學們上街收集了很多廣告標牌。通過個人積分賽、小組合作賽,選取積分排名前六的學生進行一、二、三等獎的頒獎,對于參與最積極的學生進行小禮物獎勵。通過這次比賽,同學們對規(guī)范用字有了更深的體會,有了更大的自信去糾正錯別字。
2.字詞大聯(lián)盟。在生字中,形近字、同音字眾多。利用這一條件,我設計了這樣的習題:Zhen( )區(qū)小朋友得救的消息( )奮了同學們,一( )掌聲此起彼伏。這是考察同學們對于這幾個同音字的運用能力?!白植浑x詞,詞不離句”,識字教學與閱讀是密不可分的。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從課堂導入、重點突破和課后復習三個部分進行教學。
(1)識字導入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是為本課的學習奠定基調(diào)。教師可以在新課學習的時候,出示與本課學習密切相關的一個漢字來進行課堂導入,從而挈領本課的教學,竇桂梅老師深諳此道。如其在《再見了,親人》教學中,由“親”字導入,并要求學生跟老師一起書寫“親”,順勢強化第五筆的橫要寫得長一些。隨后課件出示“親”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仔細觀察,教師進行旁白:我們祖先看到大樹枝葉的茂盛,聯(lián)想到是下面樹根給予的營養(yǎng),從而創(chuàng)造了這個字“親”,來表示有血緣關系的人,比如爸爸、媽媽等,這個人叫做“親人”。這樣“親”字在教師的解析中變得有血有肉起來,而不是一個僵硬的毫無生氣的漢字。在《清平樂·村居》一課教學中,教師同樣先出示“居”的演化過程,進而導入新課。
另外教師板書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如王崧舟老師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先是讓學生一起跟他板書課題,隨即教師說到:“圓”是“圓滿無缺”的“圓”,“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園”是“皇家園林”的“園”。齊讀“圓明園”。這樣不僅有效地導入新課,為下文教學作了鋪墊,而且通過釋義讓學生深刻地記住了“圓”和“園”兩字,并有效進行了區(qū)分。
(2)重點突破
對于課文中的一些重點的難寫的字詞,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如筆者在教學《漁歌子》時,“箬笠”“蓑衣”是學生易錯的字,且學生對于這兩個字的意思不很了解。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出示了一幅漁翁垂釣圖片,從圖中,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箬笠”是用箬竹葉及篾編成的用來防雨的寬邊帽,所以是“竹子頭”;而“蓑衣”是用蓑草、棕葉等植物編織而成用來防雨的衣服,所以是“草字頭”。通過圖文結合,“箬笠”“蓑衣”這兩個詞語不但學生記住了字形,而且還了解字詞的意思。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糾正錯別字,提高識字效率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期待在我們的不斷實踐中,在學生的滿懷激情中,錯別字能漸行漸遠,真正讓識字教學為閱讀、習作添磚加瓦。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