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015-02
初中生物學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物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要適應不同學校的條件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因材施教,以保證每個學生的充分發(fā)展。”實現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fā)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這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和自身素質。采用以學定教的模式,正好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由學生學習認知水平來決定教師教學的內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這里學的前提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那么怎樣指導學生進行自學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采用了這樣一些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自學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見的東西應盡量放在視官的跟前,一切聽得見的東西應盡量放到聽官的跟前……假如有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應當用幾個感官去接觸。”這段話告訴我們,利用多個感官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并促進理性認識的發(fā)展。在這里,化抽象為直觀,就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教學情境是根據教學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建構性學習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huán)境。它是以直觀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征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的相關背景,它解決的是學生認識過程中的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性與理性以及舊知與新知的關系和矛盾。教師如果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好學習的情境,就可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就會樂于自主學習。比如學《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冰天雪地的北極和南極嗎?那里有人生活嗎?可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卻有到南極考察的科學家發(fā)現了南極海洋中的魚、企鵝體內竟然有五十年代人們使用過的DDT,這是怎么回事呢?為什么這些有毒物質會到達南極呢?有毒物質會到達生物圈的每個角落嗎?生物圈的生態(tài)系系統(tǒng)有哪些類型?這一系列的問題情境設計,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心,學生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投入了緊張的自主學習之中。
二、規(guī)范習慣,培養(yǎng)學生自學習性
生物學課程標準的課程性質“期待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發(fā)現規(guī)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yǎng)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tài)度,發(fā)展終身學習的能力”。這個要求就是要求學生養(yǎng)成主動學習,主動參與的習慣。以往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是教師講授,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長期以往,就養(yǎng)成了被動學習的習慣。上課習慣于教師引導,習慣于教師說出答案。因為缺乏主動參與意識,漸漸地學生就養(yǎng)成了依賴的習慣,養(yǎng)成了不愛思考的習慣,也漸漸失去了學習的熱情。而訓練學生自學的習慣,就是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提倡學生主動學習,這也符合生物學課程理念的“倡導探究性學習”理念。當然自學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養(yǎng)成的。它有一個時間過程。所以,我在學生進入初中生物第一節(jié)課開始,就從規(guī)范學生習慣入手,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先結合自學思考題,自我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學會批注自我提問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聯系實際理解生物知識的習慣。通過這些習慣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三、指導學法,教給學生自學之“漁”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自我學習如何才能有效進行?這里就有方法指導的問題。生物新教材編排越來越科學,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更有利于學生自學。我在指導學生自學上采取了這樣一些方法:一是引導學生關注教材目錄,從整體上理解教材的編排體例,從宏觀上把握教材的編排,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知識進行整合。二是結合教材黑體字,教會學生把握章節(jié)的主要脈絡。因為教材每一節(jié)都設置有黑體字,每節(jié)的重要內容和重點概念都用黑體字表示,學生結合黑體字能更快地把握章節(jié)的主要內容,也可以在整體上把握教材的編排。三是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時,除了閱讀文字內容,還要關注教材圖片,圖片有時更直觀,更有趣,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新教材在編排時,重點知識的圖片更醒目,指導學生在自學里關注圖片,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吸引學生自學的興趣,同時也為教師在點撥時,結合圖片理解。四是教會學生自學批注的方法。重點內容圈點勾畫,可以更醒目,同時也要指導學生學會批注。學生自我學習時,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或者提出自己的困惑。重要概念理解,學會把握關鍵詞,理解和記憶就會化難為易。這可以在交流時做到有的放矢。五是要善于抓住教材上設計的問題。不管是想一想,議一議的設置,還是教材內容中設計的問題,都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或者理解生物重點概念。這些問題的設計可以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欲望,也可以更好地將學生引入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六是教會學生自我歸納的方法。每章節(jié)的知識往往都是零散的,如何教會學生整體上把握,這就要慢慢培養(yǎng)學生自我總結和歸納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先從培養(yǎng)學生結合黑體字和初步學會歸納,再結合教師的知識板書和圖解,將知識整合演示,慢慢培養(yǎng)學生自我歸納的能力。教材在習題設計上也有意于培養(yǎng)學生歸納的能力。
四、檢查反饋,提升學生自學愉悅
學生學習效率怎樣?是不是達到學習的要求?這就要求及時進行檢查反饋。檢查反饋,教師可以分層要求,結合課標要求,把章節(jié)內容設計成三個版塊,一是基礎過關,二是能力提升,三是實踐演練。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深入把握課標的要求,精心設計訓練題,做到少而精,分層訓練和反饋,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學習的愉悅感,這種學習的愉悅感覺,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刺激學生自學的欲望,從而形成良好的自學循環(huán)。
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我學習習慣和能力,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正體現生物學課標所要求的: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俗話說得好:善學者教師安逸而功倍,不善學者教師辛苦而功半。教師就是要讓學生善于學習,學會學習,把自己從辛苦之中解救出來。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正是讓教師把自己解救出來而行之有效的辦法。也是提高課堂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所以,我們要在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上,不斷研究,不斷總結,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把課堂回歸學生,讓學生終身體會學習的快樂!
(責任編輯 劉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