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梅
摘 要 目前翻譯教學所運用的教學法主要有兩種,即詞句操練法和語篇翻譯法。但后者在日語翻譯教學中開展得遠遠不夠。本文認為,前者是后者的基礎(chǔ)和有機組成部分,但并不能取代后者;同樣地,實施后者也不可完全忽略前者,應(yīng)使學習者先對前者有個系統(tǒng)的把握。本文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在日漢翻譯教學中實施語篇教學法的具體方法與步驟。
關(guān)鍵詞 日漢翻譯教學 語篇教學法 認知語境 參與性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Explore Japanese and Chinese Discourse Translation Approach
ZHANG Xiu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8)
Abstract Currently the use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pedagogies are mainly two, namely, words and text translation method. But the latter to carry out teaching in Japanese translation was not enough.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former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foundation and the latter, but it does not replace the latter; similar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which also can not completely ignore the former, the former should enable learners to be sure a system.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dagogical discourse in Japanese-Chinese translation teaching specific methods and procedures on this basis.
Key words Japanese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 discourse approach; cognitive context; participation
目前我國高校英語翻譯課教學法普遍使用的主要是兩種:詞句操練法和語篇翻譯法。認知理論認為,翻譯具有語篇性,是意義的翻譯,應(yīng)以語篇為單位。①詞句譯得好不好,在于它是否在其所在的語篇中發(fā)揮了應(yīng)有的功能,所以以詞句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有一個明顯的弊端:使學生過多地注意詞句的翻譯技巧,而忽視了譯文的語篇性。因此,有不少翻譯研究者指出,教材在講授詞句翻譯的基礎(chǔ)上,應(yīng)該增加篇章翻譯和各類問題翻譯的內(nèi)容。語篇分析教學法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逐漸推行開來,英語翻譯課教學正在經(jīng)歷一次從以句子為中心到以語篇為中心的改革。②
相比之下,我國的日語翻譯教學對語篇教學法的運用還遠遠不足。多數(shù)教材重心仍在于詞句的層面,生硬地講解技巧,孤立地強調(diào)語境,對語篇雖有涉及,但或是依附于文體翻譯,或為提供鑒賞的范例,而缺少深入的分析和操練,無法使學習者有直觀而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雖然非翻譯專業(yè)的日語本科生學習翻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翻譯實踐的能力,但掌握一些語言學、文體學和翻譯學的理論知識可對其實踐起到指導(dǎo)作用,達到事半功倍、舉一反三的效果。采用語篇教學法,可將理論要點落實到實例中,呈現(xiàn)各理論要點、各翻譯技巧間的有機聯(lián)系,并通過多次反復(fù)操練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基于這一思考,筆者認為應(yīng)在講授詞句翻譯的基礎(chǔ)上,引入語篇翻譯內(nèi)容,并參考英語翻譯相關(guān)教材及研究提出以下具體操作方法:
1 授課對象
本課程為專業(yè)必修課,安排在日語專業(yè)第六學期進行。在此基礎(chǔ)上,第七學期還開設(shè)選修課漢日翻譯。除了基礎(chǔ)日語和高級日語這些必須的基礎(chǔ)課程,相關(guān)科目還有詞匯學、語法學、口譯、旅游日語、商務(wù)日語及日本文學作品選讀等。這些課程的學習能夠擴大學習者的眼界,增進其對日語和日本文化的了解,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用到教學翻譯,可以說與日漢翻譯的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因此筆者認為若能在翻譯課程開始之前,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先完成上述課程的學習,可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2 選材
選材上主要考慮兩點,一是語篇規(guī)模。用于翻譯教學的語篇,應(yīng)短小精悍,為獨立或相對獨立的語篇,具備相對完整的語境,并配備一種以上的譯文。日文原文以400~600字、漢語原文以300~500字為宜,以保證學習者有足夠的時間查找、思考,當堂能夠完成。
3 是各種文體的合理安排
因為是在講授詞句翻譯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所以時間有限,大致有8~10課時,4~5次課。文學翻譯當然要有,但只占其中的1/4到1/5,因為之前講詞句翻譯時已接觸較多,而且以后的工作中使用更多的可能并非文學翻譯;除此之外的幾次課分別進行新聞報道(新聞或社論)、應(yīng)用文(商務(wù)信函等)、科普文章、旅游或廣告翻譯的練習;以盡可能使學生對翻譯中所涉及的一些理論和技巧有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并學會欣賞和修改譯文。
3.1 教學方法
篇章翻譯教學課堂分三步進行,首先是讓學習者翻譯。與之前的詞句翻譯教學不同,語篇翻譯課采用現(xiàn)場翻譯的方式進行,以保證每位學習者都能得到充分的練習,并在此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在翻譯前,教師視需要進行一些說明和引導(dǎo),主要包括宏觀上的理論引導(dǎo)和微觀上的常用表達方式的說明。
接下來是小組討論。將學習者事先分成3~5人的小組,各小組當場互換譯文,之后教師提供參考譯文,交由各小組課后自行組織討論并撰寫分析報告。討論和撰寫報告時主要根據(jù)教師之前所講解的理論要點等進行,報告中應(yīng)反映出自己所領(lǐng)悟到的規(guī)律或觀點。
最后是報告演示和譯文修改。小組討論后,在下次課上進行10分鐘左右的演示報告,回答其他小組的提問,并由教師加以適當點評。第三次上課時,小組提交修改后的報告。
以下為某次練習的具體過程,該練習目標在于初步了解科普類文章的翻譯方法。篇章選材為「発作性神経癥」,③參考譯文《發(fā)作性神經(jīng)癥》。④
首先由筆者就譯法要點進行提示,主要包括文體特點、普通詞語與專業(yè)術(shù)語的區(qū)別、背景知識查找及術(shù)語譯法的統(tǒng)一、長定語的翻譯、在語境中理解詞語和句子、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等。接下來分成3~5人一組各自獨立翻譯,下課時與指定小組互換譯文并領(lǐng)取參考譯文,在課后分別結(jié)合參考譯文組織討論,指出各譯文的主要亮點和缺點、該小組所犯較多的錯誤及其原因、參考譯文的錯誤和亮點等。在此基礎(chǔ)上撰寫報告,在下一堂課上進行報告演示,筆者適當加以點評。
較之之前的以教師講授和灌輸為主的授課方式,此次練習因參與性強、內(nèi)容相對完整且貼近實際,學習者熱情空前高漲,每組的報告都很精彩,其中有幾組所進行的資料查找和分析相當細致周到,對術(shù)語的翻譯十分嚴謹,還指出了參考譯文的不少錯誤。
我們知道,翻譯不僅是語義的翻譯,也是語用的翻譯;詞語的意義不光是辭典釋義,而是百科語義,那種義項被激活,意義如何被識解和整合,取決于認知語境。換言之,理解和表達的整個過程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依賴于語境并受到語境的制約,而認知語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語篇營造出來的。以語篇為單位學習翻譯,不僅可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境意識,以直觀而系統(tǒng)的方式呈現(xiàn)各種翻譯手法和技巧,還可增強學習者的“理解”意識和能力。眾所周知,翻譯的兩個基本步驟——理解和表達同樣重要,但目前教材中能真正將“理解”也作為訓練的重點和關(guān)鍵、引導(dǎo)學習者努力提高“理解能力”的卻不多。筆者認為,具備一定的雙語能力卻譯不好的,多半是忽視或輕視了“理解”這一步,未能真正吃透該詞、句在原文語境中的意思,而通過語篇學習法可更好地增強“理解”的意識,減少錯譯和亂譯。
本次練習結(jié)束后,筆者對學習者進行了簡單的調(diào)查,主要問題是:是否喜歡這種形式?對理解和掌握之前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無幫助?認為自己目前主要在哪些方面存在問題?希望增加哪些類型(或文體)的練習?是否希望日漢翻譯課全部采用篇章比較法進行?
學習者的回答基本是肯定的,而且態(tài)度積極,能認真思考、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高。因此筆者認為,語篇教學法的引進定能對提高翻譯學習者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有較大幫助。但通過實踐,也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其中一個就是班級人數(shù)太多,無法顧及所有人而且效率比較低。所以今后面臨的課題之一便是要努力加強課程建設(shè),爭取小班授課。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嘗試本課程全部使用語篇對比法授課,將詞句翻譯穿插、融匯于其中。
注釋
① 顏林海.翻譯認知心理學.科學出版社,2008:154-155.
② 魏志成.漢英比較翻譯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9-25.
③ 森田正馬『新版 神経質(zhì)の本體と療法』白揚社,2007:61.
④ 臧修智譯.神經(jīng)質(zhì)的實質(zhì)與治療.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7.
參考文獻
[1] 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 馬莉.翻譯理論與實踐(涉外法律專業(yè))[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