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文
摘 要: 文言文教學有其內在規(guī)律,初中語文教師應在文言文教學中積極探索實踐:在打好學生文言文常識的基礎上,樹立生活意識,融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實現(xiàn)生活教學的目的和意義,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統(tǒng)一起來,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文章、課堂思索,逐步學會發(fā)現(xiàn)生活、熱愛生活,并能將自己的生活感受訴諸筆端,加以記錄。本文以《小石潭記》為例,介紹中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及寫作策略。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生活化教學 寫作策略
《小石潭記》是一篇寫景抒懷、文質兼美、情真意切的性情之文,字里行間全然滲透著中國文人對于美好自然景致的摯愛及自己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下內心那份文人的寂寥凄楚。教師在講授時,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細讀文章,借鑒作者寫景敘事的寫作技巧,另一方面要注意啟發(fā)學生體味作者的心境。唯有這樣,才能真正領悟《小石潭記》寓情于景的濃厚情感,也才能真正走進柳宗元的內心世界。因此,筆者建議:
一、精讀文本,字斟句酌,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
文言文學習對于部分初中生而言是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要注意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不斷強化他們的基礎知識。首先,要引導學生通過結合課下注釋,結合已學的文言常識,結合討論等方式,縷清《小石潭記》中作者的寫作思路、思想感情等。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文章適時引導學生學習柳宗元在文中描寫小石潭時所表現(xiàn)的遣詞造句的功力。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寥寥14字,竟不著一個水字,便將潭水的清澈見底描繪到極致,給人以置身畫面般的動態(tài)美感,回味無窮。自然,這種細膩的文筆還體現(xiàn)在作者對小石潭的逐次發(fā)現(xiàn)之旅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其次,教師要在此基礎上,融入生活化的氣息,以調節(jié)文言課堂的相對沉悶氣氛,如:巧設問題實現(xiàn)過渡。生活之美重在發(fā)現(xiàn),同學們有什么生活感悟或生活記錄呢?古人對于自然的熱愛近乎偏執(zhí),所以往往能于極細微之處發(fā)現(xiàn)奇妙動人之態(tài),那么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又是一幅怎樣動人的山水畫面呢?總之,文言文的教學不能脫離教材,泛泛而談。教師必須首先引領學生吃透教材,才能保證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對文章的結構脈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體會,進而促使學生將思索的過程逐步轉化為自己對生活的向往、對文字的追求。
二、對比教學,強調選材,強化自然之美
在文體和風格上,和《小石潭記》相似的篇章不在少數(shù),如:歐陽修《醉翁亭記》、范仲淹《岳陽樓記》、陶淵明《桃花源記》等,均是寫景狀物、借景抒懷的佳作。而究其細節(jié),則又各有不同,《小石潭記》里,作者的描寫側重客觀記錄,而鮮有主觀情感表露,但是作者的感情實則是一條暗線,貫穿始終,隨所見的景致一路更遷,從側面體現(xiàn)的是自己內心復雜蕪亂(摻雜了驚奇、喜悅、憂愁、凄清等)的情緒。因此,教師在講授時,要注意利用對比凸顯柳宗元這篇文章的獨特之處。其自然之美取材雖小,但小而精致,像一件精美的藝術品,給人留下純凈安詳?shù)撵o謐之感。自然,這樣的選材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不拘一格、匠心獨運。語文教師在授課時就可以適時牽引學生在回歸日常寫作時,注意借鑒作者的思路,最好能“大處著眼、小處落墨”,就像柳宗元一樣,用真情描寫自然,滲透自己獨特的感受。除了與名家大作的橫向對比,教師也可以將本文與柳宗元不同時期的其他寫景狀物的作品做縱向比對,在不同類別的對比中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變化的旨趣,進而加深對于此類文體的印象及對于柳宗元其人其事的了解。
三、個性化、多元化教學,分享生活之美
教師組織教學,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思考是課堂的基石。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堂應更注重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更要注意通過組織課堂討論、小組合作等,給予學生更大的發(fā)揮和發(fā)展空間,擴充課堂容量,活躍課堂氣氛。比如:組織小組合作,由小組成員闡述和分享自己內心那份常駐的或偶見的生活之美,在交換討論中不斷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討論和表達來分享和擴充彼此的生活之美。
四、課后作文,升華要旨,記錄生活之美
生活之美如果單純停留在學生彼此的記憶和課堂的討論中,便可能只是一抹終歸會消散的云煙。生活之美如果能依靠學生的思維成功轉換,演變成走心的文字,就有可能成為一則永不磨滅的故事,與思想起飛,與現(xiàn)世同在,與心靈為友,就是文字的不俗魅力,也體現(xiàn)了江山雖多嬌,需文人點墨的原理。再好的風景,都需要我們用心用筆去記錄和傳承,因此,在《小石潭記》一文的講授結束之后,語文教師務必給學生留下開放性的作文題目,讓他們趁熱打鐵,學以致用,在借鑒柳宗元對待文字的精細態(tài)度和對待描寫的誠摯情感的基礎上,寫出能感動自己的小短文。
總之,中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教學和寫作策略源自生活、高于生活;教學雙方都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應揣摩文意、雕琢自我;應立足教材取經(jīng);應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應組織課堂討論,分享生活;應遵循教學規(guī)律,不忘課后作文練習,升華生活教學的意義。唯有這樣,才能讓沉睡在古代的小石潭重煥生機,發(fā)散更大能量,啟發(fā)更多的人親近生活、感悟生活、記錄生活,進而興趣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出千千萬萬個小石潭。
參考文獻:
[1]陳連玉.文言文教學的生活化策略[J].文學教育,2009.
[2]許金炎.語文教學生活化實施策略初探[J].教學時空,2012.
[3]林順.文言文教學的生活化策略[J].文學教育,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