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燕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早讀課是朗讀語文的主陣地,其鞏固知識、培養(yǎng)語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作用不可替代。在歷年的蘇州市中考中,許多題目都是與“讀”緊密相關的,如“古詩文默寫”、“文言文句子翻譯”、“名著閱讀”等,特別是“作文”,其分值將近占總分的一半。只有博覽群書、厚積薄發(fā),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敗之地。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早讀課的收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兩種:一是早讀目標不明確,早讀內容過于單一,不是齊讀就是自由讀,氣氛沉悶,學生深感枯燥和疲乏。二是有的教師干脆利用早讀課講練習,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喉嚨冒煙,學生聽得迷迷糊糊、懨懨欲睡,使全天的學習生活一開始就陷入沉悶中。
以上兩種情況我都經歷過并深有體會,所以我時常思索如何讓早讀課快樂起來。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在早讀課上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探索與努力,略有成效。
一、“誘讀”美文,讀出興趣
“誘讀”,就是教師給學生朗讀一些篇幅較短的美文,讀完加以簡單的評論(評論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評感悟、評人物、評寫作技巧與方法等),從而讓學生產生讀文章的興趣。
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具有向師性。他們傾向于向老師學習、向老師看齊。要想學生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誦讀精彩的文章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語文特級教師于漪在《往事依依》中回憶自己中學時代兩位國文老師講課時寫道:“老師朗誦時頭與肩膀左右搖擺著,正是慷慨悲歌,我們這些做學生的,愛國情懷油然而生。不用說,這首詞至今我還能背得滾瓜爛熟。我就是從那時起開始愛讀辛棄疾詞的?!蠋熇收b著,進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動的神情凝住在眼睛里。這種感情傳染了整個教室,一堂鴉雀無聲,大家都被深深感動了。此后,我對新文學更感興趣,讀了許多有名的中外小說……”由此可見,教師的“誘讀”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我每教一屆初一新生,就會在每節(jié)早讀課上利用三至五分鐘時間給學生朗讀一篇文章,文章大多來自于近期出刊的《讀者》、《青年文摘》等。今年剛好教初一,第一節(jié)早讀課上,我給學生讀了一篇題為《低起點成功》的勵志文。讀完,我就告訴學生成功的關鍵在于勤奮與堅持,初中階段的學習同樣如此。聽了我的話,學生們都陷入了沉思。以后的每節(jié)早讀課,我都會給學生讀《讀者》上的文章。沒過多久,我就發(fā)現(xiàn)課間、自習課上有不少學生在看《讀者》。同時也接到了幾個家長的電話,說他們家孩子變化真大,小學時不喜歡看書,家中有不少好書從來不看,要看就看一些漫畫書、腦近急轉彎之類的。上了中學,孩子主動要求看《讀者》,并在家看得很投入。其實,這樣的情況每屆都有,有的學生還把自己看到的美文從報紙雜志上剪下來,貼在自己的本子上。三年下來,本子換了一本又一本,好文章當然也讀了不少。
就是因為教師在早讀課上讀了文章,沒花多少時間,卻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自己付出了很少,卻讓學生收獲了很多,這樣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二、誦讀古詩文,讀出語感
誦讀簡單地說就是熟讀成誦。誦讀是中國人特有的讀書方式,也是千百年來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缎抡n程標準》對“誦讀”提出明確要求:“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薄罢b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等?!比治恼缕叻肿x,涵詠工夫興味長。一篇文章只有反復誦讀,才能得其妙處,特別是文言文。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啟蒙階段。學生文言語感不強且無停頓斷句的賞識的能力,而中考課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譯是考試的一個難點。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語感,除了讓他們在早讀課上誦讀語文課本上的文言文外,我還要求學生利用早讀課中的十分鐘時間讀與語文教材配套的《古詩文誦讀》。每學期一冊的《古詩文誦讀》選的均是名篇美文,情理兼?zhèn)洌子谟浾b;再加上每篇詩文后均有注釋提示,有利于學生理解。當然,無目標地讀是不行的。我在讓學生讀之前,先告知他們本次誦讀的目標,然后讓他們自由誦讀五至八分鐘,最后利用二至五分鐘,采用集體背誦、小組比賽、男女生賽讀、個別抽背等多種形式,檢查當堂早讀的誦讀效果。為了激發(fā)學生背誦古詩文的熱情與興趣,我每個學期都會在班內舉辦一次古詩文誦讀比賽,背誦最多最熟練者當選“誦讀之星”,并給予適當?shù)莫剟睢S幸淮?,因事忙忘了買獎品,我靈機一動,就把我大學時的一本《古代文學作品選》作為獎品給了那次選出的“誦讀之星”。本是權宜之計,可這位學生翻著那泛黃的紙張、讀著書上用繁體字印刷的文言文,如獲至寶,看得如癡如醉,課后還拿這書不斷向我請教不懂的內容。見她如此,其他學生也時常露出羨慕的眼光。此后,他們暗自較勁,積極背誦古詩文,均以獲得那本《古代文學作品選》為榮。我的那套《古代文學作品選》早就作為獎品給了學生。而學生給我的回報就是誦讀水平的提高、古詩文閱讀語感的增強、古詩文的理解能力明顯提升了。面對考試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譯,也不感到困難了。
三、賞讀名著,讀出能力
新課標對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有明確要求:“學會制定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本名著。”近幾年來,蘇州中考中出現(xiàn)的名著閱讀題是學生失分最多的題目之一。究其原因,許多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大致瀏覽了名著內容,并沒有深入細讀。有的學生甚至只是背背名著導讀,根本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名著。
讀名著不僅是考試的需要,更是學生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需要。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學期要讀完語文書上推薦的名著和蘇州市推出的名著閱讀考級書目中的名著。但課內是沒有大量時間去讀名著的,語文教師只能通過課內賞讀名著來帶動學生課外去閱讀名著。我把課內賞讀時間安排在早讀課上,一星期安排一次。先讓一位同學回家準備,然后在早讀課上上講臺,對名著片段進行賞讀。初一階段,要求低一些,可以大聲朗讀一段自己認為十分精彩或有所觸動的某個片段,并簡單說說精彩在哪里。到了初二、初三,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量后,可以逐步提高要求,上講臺可以評人物、賞人情人性、析語言等。上一屆學生在初二時,我要求他們品評《水滸傳》中的人物,有一學生就借用中央電視臺10頻道播出的“百家講壇”節(jié)目中鮑鵬山老師新說水滸中評論武松的觀點“怒虎神人”、“施恩圖報”來評武松,于是班內掀起了一股“水滸熱”。在傳統(tǒng)觀點和新觀點的不斷碰撞中,引發(fā)了學生重讀《水滸傳》、細讀《水滸傳》的熱情。還有不少學生迷上了看“百家講壇”易中天品三國、劉心武講紅樓夢等。不少家長高興地向我反映孩子的變化:假期喜歡看的動畫片、愛情劇不太看了,迷上了《百家講壇》,看了以后還拿出看過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重新翻看,甚至看了好幾十遍。學生的這些變化,是與早讀上的“賞讀”分不開的。三年下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眼,思辨能力得到了提升,寫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明顯增強。
當然,早讀課上除了教師“誘讀”,學生誦讀、賞讀外,還要有效利用時間為語文課服務。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與任務,安排常規(guī)的對課文預習的“裸讀”、復習課文的背誦、默寫等。總之,早讀課應在快樂中進行,可以靈活機動順應教學的需要,也可以形式多樣,讀出文章的精彩。
語文教師要重視早讀,要吹響這清晨第一聲號角,激起學生對語文乃至每一天學習的渴望與熱情,引領學生快樂地掌握知識。讓早讀快樂起來,讀出興趣、讀出語感、讀出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