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思燦, 農 瑩, 陳火弟, 許志軍
(1.東華理工大學 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2. 華中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東華理工大學學分績點制的優(yōu)良性評價
熊思燦1, 農 瑩2, 陳火弟1, 許志軍1
(1.東華理工大學 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2. 華中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以東華理工大學2005級至2007級三個年級、11個學院、43個專業(yè)的3 543名學生大學四年的學習成績?yōu)闃颖荆M行了學分績點優(yōu)良性評價并探討改進方法。結果表明,雖然現行的學分績點計算方法簡單易行,但是存在著部分專業(yè)或者學院未能達到2.0績點的學生所占比例較大的情況,以及各類績點學生所占比例失調等不合理之處。為此,基于正態(tài)分布理論,結合學校實際,提出了學位課程平均學分成績大于或等于60分的學生即獲得2.0績點的新方法,從而大約只有13.6%的學生的績點達不到2.0,而且有5.73%的學生的績點達到了4.0。
學分績點;SPSS;正態(tài)分布
人才培養(yǎng)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而專業(yè)及課程體系建設的好壞又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1-4]。學分績點制作為評價專業(yè)及課程建設好壞的模式之一,在我國高校中被普遍采用[5]。因此,新形勢下,如何評價和完善學分績點制成為了各高校的工作重點之一[6]。東華理工大學自實行學分績點制以來,不斷改進和完善各項規(guī)定,力求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本研究選取該校2005級至2007級三個年級,11個學院,43個專業(yè)的3 543名學生大學四年的學習成績?yōu)闃颖荆捎肧PS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擬對現行學分績點制的優(yōu)良性進行評價并提出相應的建議。選取樣本時,除地球科學與測繪學院外,其它每個學院都至少有一個年級的成績選取率超過50%。本研究樣本選取合理,涵蓋了全校05-07級幾乎所有院系,樣本代表性較好。
1.1 全校學位課平均學分成績分析
經統(tǒng)計,學位課的平均學分成績均值為71.31,標準差為10.23,極差為66.32,四分位間距為13.53,這表明學位課的平均學分成績比較分散,兩極分化較為嚴重。從偏度-0.77和峰度0.68可知,學位課平均學分成績是左偏的非對稱分布,也就是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比較多。
從表1可以看出,學位課績點為2.0的學生占34.9%,學位課績點為3.0及以上的占40.8%。但是沒有學生學位課的學分績點達到4.0,即沒有平均學分成績達95分及以上的學生。
1.2 各專業(yè)學位課平均學分成績分析
對各專業(yè)學位課平均學分成績的描述性統(tǒng)計可知,廣告學、土地資源管理和漢語言文學(師范類)三個專業(yè)的學位課平均學分成績的均值最高,分別為81.04,78.49和78.23。同時,這3個專業(yè)的極差、標準差都相對較小,表明這三個專業(yè)學生的學習情況總體較好,其余專業(yè)的極差都較大。英語(教育),應用化學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的均值較低,分別為64.54,62.90和59.51分。此外,各個專業(yè)幾乎都存在部分成績較低的離群值。
表1 現行的成績績點換算關系以及學位課績點頻率分布表
對各專業(yè)學位課績點進行頻數分析可知,在績點≥2.0的學生中,廣告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達到100%;漢語言文學(師范類)、生物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和英語專業(yè)均超過90%;介于90%與80%之間的有生物技術、環(huán)境工程、物流管理、行政管理等10個專業(yè);介于80%與50%之間的有化學、材料化學、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應用物理等22個專業(yè);而英語(教育)、電子信息工程和應用化學專業(yè)則低于50%。
1.3 各年級學位課平均學分成績分析
表2 各年級學位課平均學分成績描述性統(tǒng)計
從表2可知,06級和07級的均值較05級的有所提高,但是全距較05級的大,表明06級和07級學生的學位課成績整體上雖略有提高,但是離散程度高,兩極分化稍嚴重。
經檢驗,三個年級的學位課平均學分成績均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為了比較三個年級的平均學分成績均值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我們進行了多個獨立樣本的Kruskal-Wallis 檢驗,所得的漸近顯著性概率為0.155>0.05,這表明各個年級的學位課平均學分成績的均值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2.1 評價
學?,F行的成績績點換算關系如表1所示。簡單易行,便于實際操作。但是根據前面的分析,無論全校,還是分專業(yè)和年級來看,學位課程的平均學分成績均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數據呈左偏的非對稱分布,也就是成績較差的學生普遍存在。如果按照現行的換算關系計算學位課的績點,就會導致較高比例的學生不能取得學位(績點低于2.0)。分析表明,除經濟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化學生物材料學院不能取得學位的學生比例低于20%外,其余院系均高于20%,而電子機械工程學院接近40%,也就是只有六成的學生能拿到學位。有的專業(yè)如英語(教育)、電子信息工程和應用化學不能取得學位的學生比例都超過50%,后兩個專業(yè)甚至超過60%,達到63.6%和64.3%。
此外,現行的計算方法是先計算學位課程加權平均分,再根據該平均分,得出對應績點,該績點即為學位課程平均學分績點,這導致最終沒有學生達到4.0績點。然而通過初步分析可知,許多學生的學位課成績都超過了95分,即達到了4.0績點。因此,現行的計算方法有值得改進之處。
2.2 成績與績點的換算關系改進
百分制成績轉績點一般要求百分制成績服從正態(tài)分布。按照正態(tài)分布理論[7],若以 μ和σ分別表示正態(tài)分布的均值和標準差,則數據落在μ±2σ之外的僅占5%,屬于小概率事件,也就是成績特別差和特別好的各占2.5%,如表3所示。表3還列出了全校、分院系、專業(yè)和年級的2.5%、16%、50%、84%和97.5%分位點的平均值。通過比較,我們提出了符合該校實際情況的成績與績點換算關系,見表3最后一行?;谛屡f換算關系,我們做了交叉表分析。結果表明,原方法中績點為0,1.0,2.0,3.0和3.5的學生中,分別有72.41%,100%,56.31%,40.08%和99.02%的學生的績點上升為1.0,2.0,3.0,3.5和4.0。按新方法,僅有13.6%的學生的績點低于2.0,比原方法的24.33%降低了10%左右,并且有5.73%的學生的績點為4.0,顯然新方法較原方法更為合理。
本文分院系、分專業(yè)和分年級對該校現行學分績點制的運行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該校學生學位課平均學分績點主要集中在2.0和3.0,不存在績點為4.0的學生。且不同專業(yè)的平均學分成績差別較大,而不同年級的差別則較小。存在著部分專業(yè)或者學院未能達到2.0績點的學生所占比例較大,各績點學生所占比例失調等不合理之處。
表3 基于正態(tài)分布的分位點值和新的成績績點換算關系
為此,基于正態(tài)分布理論,結合該校實際,我們對現有的成績績點轉換標準作了適當調整,將學位課程平均學分成績≥60分作為取得學位的基本條件。這種調整充分考慮了該校學生學位課成績呈左偏非對稱分布的實際,調整后的計算方法基本可以控制大約只有16%的學生不能拿到學位。且調整后大約2.5%的學生能達到4.0的績點,即學位課程平均學分成績達到85分。這比之前的95分的成績降低了10分,這也是符合該校實際的,否則運行3屆,居然連一位取得4.0績點的學生都不存在,這是十分不合理的。因此,我們不能盲目地追求高標準,更應切合本校教學實際,制定符合本校實情的學分績點計算方法。
[1] 黃旭廣,魏文.構建新型高師數學教育專業(yè)課程體系(I) [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0(3):90-93.
[2] 裴留慶,姚力,孟麗艷.電子信息類專業(yè)課程體系結構的一種框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3(1):111-114.
[3] 周亞平,余巍巍,李金軒,等.理工科本科專業(yè)教學規(guī)范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關系的研究[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6(3):53-55.
[4] 許俐俐,余巍?。P于高校基于專業(yè)規(guī)范下專業(yè)評估的思考與實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7(4):361-364.
[5] 袁向陽.高校本科學分制改革與教學質量監(jiān)控[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28):10.
[6] 王艷麗,羅紅,張海生,等.新形勢下如何完善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體系,提高教學質量——以東華大學為例[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23:11-12.
[7] 羅秋蘭,陳有祿.學分制下學分績點度量模型研究[J].數理統(tǒng)計與管理,2004,24(6):48-53.
Evaluation on Performances of the Credits Grade-Point in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ONG Si-can1, NONG Ying2, CHEN Huo-di1, XU Zhi-jun1
(1.SchoolofTechnology,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2.SchoolofEducation,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Based on the 3543 students’ study scores coming from 3 grades (2005-2007), 11 schools and 43 professions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Credits Grade-Point of this university and propose a new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present calculating method of the Credits Grade-Point is simple and easy to practice, there are lots of students who have less than 2.0 grade-point in some majors or institutes,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grade-point are not reasonable. So,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redits Grade-Poi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is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is new method, students can get 2.0 grade-point so long as the average credit grade of their degree courses is equal to or more than 60, and thus about 13.6% students get less than 2.0 grade-point, and almost 5.73% students can reach 4.0. Therefore, the new method is more reasonable than the old one, and worth of promotion.
credits grade-point; SPSS; normal distribution
2014-03-26
東華理工大學校級教改課題(2010)。
熊思燦(1980—),男,重慶墊江人,講師,主要從事統(tǒng)計學方向研究。
熊思燦,農瑩,陳火弟,等.東華理工大學學分績點制的優(yōu)良性評價[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3(4):369-371.
Xiong Si-can,Nong Ying,Chen Huo-di,et al. Evaluation on performances of the credits grade-point in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4,33(4):369-371.
G647
A
1674-3512(2014)04-03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