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
古人云: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的身教勝于言傳,其道德品質(zhì)、人格力量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感化作用;若不能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又怎能面對圣賢和學子而以“師”自居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個“四塊糖果”的故事。
當時,陶先生任育才小學校長。一天,他發(fā)現(xiàn)學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他當即制止了王友,并令他放學后到校長室去。放學后,陶先生來到辦公室,王友已經(jīng)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墒且灰娒?,陶先生卻掏出一塊糖果給他,并說:“這個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了這里,而我卻遲到了?!蓖跤洋@疑地接過糖果。接著,陶先生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的手上說:“這是第二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王友更驚疑了,眼睛睜得大大的。陶先生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說:“我調(diào)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淚痛苦地說:“陶校長,你打我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了過去,說:“為你正確認識錯誤,我再獎你一塊糖??上抑挥幸粔K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就結(jié)束吧?!闭f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陶老先生育人如此適時適度,生動感人。他巧妙地運用表揚與激勵的方法達到了特殊的教育效果,實在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長期以來,有些學校的教師一看學生犯錯誤,常常不問青紅皂白,有理無理先打“三扁擔”,輕則當眾斥責、教訓,重則辱罵,有的甚至拳腳相加,大打出手。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既降低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又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時還會產(chǎn)生極強的逆反心理,導致學生故意和教師對著干,不但達不到教育目的,反而起了副作用。
怎樣才能效仿陶老先生的做法,有效、適宜地教育好學生呢?我認為有四個原則應當長期堅持。
一是要以學生為本。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提高人。學生是有主觀能動性、有感情的,不是接受知識和指令的容器,要實現(xiàn)教育目標,外因只有通過內(nèi)因這一決定性因素,才能收效。以生為本即是以人為本,要求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其勞動對象——學生是人而不是物,我們工作的宗旨是讓教育服務于人,而不是強加于人,凌駕于人。陶老的“四塊糖果”始終是以教育學生為目的,他用表揚喚起學生自尊,用激勵促使學生反省,用信任促使學生改過自新。這既體現(xiàn)了師長的博大胸懷和高超的育人技巧,同時又最大限度地堅持了以生為本的原則。一切為了學生,就能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能克服工作中的粗暴與刻板。
二是要以德育為首。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N覀円运计方滩膬?nèi)容以及《學生守則》、《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學校規(guī)章制度為依據(jù),時時處處都注重學生政治思想與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和提高,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德育不能單獨依靠硬性規(guī)定和機械說教,而要順時依勢,就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點滴小事,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討論、總結(jié)、體驗,從而提高認識,達到德育工作的目的。進行思品教育,教師要把握好表揚與批評這兩把尺子。表揚與批評都要適時適度,過與不及都會影響教育效果。要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多表揚,慎批評。表揚中讓學生看到不足,找到差距,激勵進步;批評中使學生看到長處,增強信心,喚起自尊,促使其決心改正錯誤。表揚切忌錦上添花,一切如意,以免導致學生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批評切忌全盤否定,一事無成,以免導致學生喪失自尊,破罐破摔。陶老對王友的錯誤,是以表揚代替批評,表揚中深含善意的批評。他先后發(fā)現(xiàn)并肯定了王友按時赴“約”、尊重師長、正直善良、勇于認錯改錯等幾個閃光點,一步一步地啟發(fā)、誘導、激勵、鞭策,使王友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陶老的教育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比用直接批評和毫無遮掩的訓斥,其教育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三是要以理服人。理,即是事理、道理。事不論大小,皆有一個是非曲直。人若識事知理,自然避害興利,即使不是受益終身,也是無害于人;倘若一味橫沖直撞,難免淪為害群之馬,眾所不容。這一點在教育上稱為“學做人”,它始終是教育的一個中心環(huán)節(jié)。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女不學,母之錯。這是指做父母的應當教子女學習做人的“理”。對于教師而言,如果只知教書,不去育人,豈不失之千里,本末倒置嗎?陶老先生在教育王友時,他沒有去說理,而是層層深入、步步為營,把學生引入“理”的自覺自悟的至高境界,從而收到絕妙的育人效果。
怎樣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我認為做法有三:第一是端身行事,言正理直。有極少數(shù)教師品不端、言不正、理難直,自己于事于理尚是“葫蘆先生”,又怎能育得良才呢。這等教師,即使你說得頭頭是道,恐怕也難逃人微言輕之嫌了。第二是事非詳察,未可斷言。有的教師是非功過即在揮手之間,其原因是工作中的偶發(fā)(或常發(fā))事件,未察詳情,就憑直覺定論,武斷裁決,學生非但不服,事后自己也覺悔恨不及。第三是融洽溝通,不強加于人。育人的目的是讓學生懂理明智。大事小事、點點滴滴均是育人的素材,就看你如何把握,如何與學生搭建橋梁,相互溝通,使之于萬千變化的事物中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
四是要以情感動人。每一個人都生活在情感氛圍當中,愛情、親情、友情、師生情、故鄉(xiāng)情等等相互交織,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精髓。陶老寥寥數(shù)語,竟使王友感激得涕淚俱下,其間一字一句莫不充滿著師長對學生的關愛之情。倘若是高高在上,不聞不問,冷漠無情,王友的感激之情又從何而生呢?他又如何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過自新呢?可見教育學生要以情動人,這情乃源于對學生的真愛。
正如高爾基所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如果我們對每個學生都能做到愛生如子,就不會有蔑視、譏諷、嘲笑、責罵,更不會去體罰。你的良苦用心,能不讓莘莘學子感激欽佩嗎?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當知唯有真情方可鑄造人之靈魂。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放棄在工作中、生活中錘煉自己的意志,修煉自己的品行,充實自身的人格內(nèi)涵。作為教師,我們要以《新時期師德修養(yǎng)》作為個人道德品質(zhì)修養(yǎng)的重要準則,對事業(yè)無私奉獻,對學生真誠熱愛,對同志團結(jié)協(xié)作,對自己嚴格要求。唯有這樣,我們才無愧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的光榮稱號。
(責任編輯 肖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