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君
(吉林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吉林吉林132022)
幽默語以其言語詼諧、搞笑、諷刺并帶有啟迪性的特點,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甚至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進行研究。中西方的幽默語言千變萬化、豐富多彩,但兩者的目的卻一目了然、殊途同歸,那就是讓人開懷大笑的同時,發(fā)人深省、警醒世人,這就是幽默的魅力所在,這也就是為什么大量學者從不同學科、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來研究幽默語的原因[1]。
英漢幽默語雖然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會意功能是共存的。無論是英語幽默還是漢語幽默,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幽默的主動發(fā)起者利用巧妙的語言設計,設下一個個讓對方心領神會的語言笑料包袱,達到彼此之間對于某一問題、事件態(tài)度上的溝通,這就是幽默的會意性所在。這種會意性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達到避免沖突和尷尬的目的,突顯語言的藝術和魅力。大多數(shù)情況下,幽默起到了輕松愉悅、活躍氣氛的作用。英漢幽默的會意性分別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比如說此即彼,反向思維,再現(xiàn)經典語句等等,以體現(xiàn)說話者的智慧、生活閱歷和文學素養(yǎng)方面的積淀。
說此即彼,就是說話者發(fā)出的是一種信息,而聽話者出于幽默的考慮,改變了原有的思維定式。這一般是通過同音異形詞、一詞多義而產生的幽默。
Customer:“Will the pancakes be long?”
Waiter:“No,sir,it is round.”[2]這里顧客所說的“l(fā)ong”指時間的長短,而侍者理解的“l(fā)ong”確是形狀的問題。
On day a man came to the restaurant and asked:“Do you serve crabs?”(你們這有螃蟹嗎?)The waiter said:“Of course,we serve anyone.”(當然了,我們招待任何一種脾氣的人)[3]
這里顧客所說的“crabs”而非服務生所指的“crabs”,因為“crab”這個單詞有兩個含義,它既指螃蟹,也指壞脾氣的人;serve既有供(某人)飯菜的意思,也有招待顧客的意思。在這則幽默中體會到了服務生工作時的詼諧和對自己本職工作的熱愛。
最近一位幽默出色的乘務員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也體現(xiàn)了對自己本職工作的熱愛。他在火車上提醒旅客,“對你的錢或者是貴重物品給力,通過給力實現(xiàn)你的錢財你作主?!边@里的“給力”就是說此即彼,他所說的“給力”不是“牛”、“酷”、“加油”的“給力”;而是“看管好”、“照顧好”的意思。
“假期排隊買票的人真多!”
“這教會了我什么是‘等待’!”
反向思維就是打破了以往的思維范式,從新的角度,利用已有信息,將這些信息重新組合,創(chuàng)造一種新型的幽默形式。
再如,過年了,大家在一起吃團圓飯,小孫子不小心弄碎了一個碗,奶奶忙說:“好啊,好啊!歲歲平安!”這樣既達到了幽默效果,又緩解了尷尬的局面。
Plumber:“I’m sorry,I’m late.”
Man:“I’ve taught my wife how to swim.”[4]
這種反向思維的方式,改變了原有的語言承接定式,通過說話者反向思維和改變語言應答方向,而達到既定的幽默效果。
“改寫經典”會使語言更加新穎別致、生動形象,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比如,“天蒼蒼,野茫茫,今天的作業(yè)太渺茫。”這是仿造經典句式“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而重新造的句子。這則幽默表達了說話者對沉重的課業(yè)負擔的煩悶、而又無奈的思想情感。
“Does she make you angry?”“There is no girl like her.”
這是改寫《綠野仙蹤》中的經典語句“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幽默地表達了說話者的不滿情緒。
“改寫經典”是人們創(chuàng)造幽默語言的一種思維方式,通過改寫能夠委婉而又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彰顯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文學修養(yǎng)。
經典重現(xiàn)就是運用大家耳熟能詳?shù)慕浀湓~句,創(chuàng)造愉悅的幽默氛圍。
Mum:“Don’t go to the movies,you’ll have the final exam tomorrow.”
Son:“Whatever is worth doing is worth doing well.”(任何值得做的,就把它做好。)
平時不愛學習的一位室友在期末考試來臨之際,熬夜學習備考,整日昏昏欲睡,另一室友見狀大呼:“小強,你怎么了,小強?(唐伯虎點秋香)
利用這些經典的句子尤其是電影中的經典,既清晰明了又讓人聯(lián)想到電影中的情節(jié),滑稽可笑。
幽默有時為了達到極至的效果,常常采用夸張的手法,使幽默渲染效果擴大化,內涵意義更加深刻。
In a restaurant,mum ordered some dishes for her son.
Son:“Mum,my stomach is making noise.I can’t wait.”
Mum:“Don’t worry,dear.They’re planting the vegetables now.”[5]
這里孩子餓壞了,著急吃飯。媽媽對飯店也是心存不滿而發(fā)牢騷,足見等待的時間之長啊!
以上幾個方面是從英漢幽默的會意性角度,也就是從人的思辨方式本身,包括說話雙方,來看英漢幽默的共性,那么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在幽默使用的思辨方式上大致相同。
英漢語言幽默呈現(xiàn)的原因、形式還有很多,比如純粹的語音方面。在漢語中主要表現(xiàn)在同音異形字,甚至于方言等等;英語中主要體現(xiàn)在相似或相同的發(fā)音,爆破,詞語連讀等方面。
例如:在上英語課時,老師要求同學們“Notebooks are on the desk.”這時好多同學趕緊把書收拾到書桌里。因為他們聽成了“No books are on the desk.”[6]這是由于不完全爆破和同學們在英語聽力方面練習有限所造成的結果。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fifteen”和“fifty”;“can’t”和“can”等等。
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經典笑話,一天,一人坐在窗邊,外面有人從上面扔東西。有人為了提醒他大喊:“Look out!”(小心)坐在窗邊的人把“Look out!”理解為向外看,于是伸出頭去。
中西方幽默不同之處在于歷史文化的差異,包括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價值取向、歷史變遷甚至于地理位置等,致使幽默使用的場合、對象和幽默風格也有所差異。
首先,我國歷史源遠流長,尊老敬老一直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所以我們基本上不會和老人開玩笑,就是偶爾開玩笑時,也會尊敬對方,玩笑開得不過分,并會掌握好分寸和尺度,體現(xiàn)自己幽默感的同時,注意對方的感受。但是英語中不會,他們會把幽默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知識、智慧的完美體現(xiàn),開父母、長輩的玩笑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其次,我國傳統(tǒng)幽默受到宗教的影響,幾乎沒有關于“神”的幽默故事,但是,英美文化中卻比比皆是。最后,就是受到傳統(tǒng)的等級觀念的影響,我國傳統(tǒng)幽默對象,絕不可以是君主帝王,這是大不敬,甚至于對王侯將相也是如此[7]。
一方面,最大的一個差異應該算是“性”了,A·濟夫曾經說過,“西方幽默語中最普遍、最常見的話題便是性了”[8],但是在我國,大家會考慮到幽默對象的年齡、親密關系、性格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個人形象,所以輕易是避而遠之的。很多人認為拿“性”做幽默內容是和“高雅”背道而馳的。另一方面,特別喜歡拿無傷大雅的日常小事作為幽默的內容,比如常以“有個人”來開頭講段笑話;而英美不同,他們的取材更加的寬泛、形式更加多樣,強調個性化。
英漢幽默風格方面的差異之處在于,英語傾向于直接了得,而漢語則委婉迂回。這是由于漢語強調內傾型含蓄內斂的表達方式;而英語中則是外傾性的直線形表達[9]。
以上分別從英漢幽默語的會意性和歷史文化背景方面,分別論述了英漢幽默語的異同。從會意角度來講,主要是從人的思辨方式方面進行闡述,包括思辨方式中的說此即彼、反向思維、經典再現(xiàn)、改寫經典、夸大其詞及純粹的語音方面,論述了英漢幽默的相似之處;之后從歷史文化方面論述了幽默內容、對象和風格的差異。通過這兩方面的闡述,使英漢幽默語的異同之處更加明晰,為項目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
[1]李欣.英漢言語幽默語言與文化方面的對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2007.
[2]呂佳蔚.跨文化背景下英漢言語幽默的對比分析[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6(10):72-74.
[3]劉芳,劉雨,翟小娜.英漢幽默語篇修辭格的共同點及在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電力教育(專刊),2007(6):512-514.
[4]李紅玲.英漢幽默語言手法及應用探析[J].呂梁學院學報,2013,3(1):33-36.
[5]竇川川.英漢幽默語意義體現(xiàn)的異同[J].考試周刊,2007(53):50-51.
[6]程以芳.英語歧義幽默欣賞[J].考試周刊,2008(42):75-76.
[7]張久全.幽默語中的中西文化差異[J].臺州學院學報,2011,33(1):55-58.
[8]A·濟夫.幽默的民族風格[M].陳中亞,周瑤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99.
[9]萬曉艷.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解讀中西方幽默[J].黑河學刊,2010(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