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彩,董時華,鄭高鍵
梁文彩,董時華/甘肅政法學院法學院講師,碩士(甘肅蘭州730070);鄭高鍵/甘肅政法學院法學院教授,碩士(甘肅蘭州730070)。
我國高等法學教育較多受大陸法系的影響,非常注重正規(guī)化的理論教育,通過理論灌輸?shù)慕虒W方式,著重要求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和法律條文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對法律基本概念與原理的認知。傳統(tǒng)的講授型教學模式確實可以使學生比較快速全面地認知我國現(xiàn)有法律的規(guī)定,在學習法條內(nèi)容的基礎上還能進一步了解基本的法學理論知識,這應該是講授型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但在這種“填鴨”式、“說教”式的上課方式下,只能形成被動灌輸?shù)木置?,再加之為了應付考試的需要,學生也只能是死記硬背教材中已經(jīng)形成的條條框框,很難培養(yǎng)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而法律職業(yè)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職業(yè),它對法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律人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素養(yǎng),而且更加需要具備完成執(zhí)業(yè)過程中各項具體工作的高素質(zhì)與能力,而這些都對法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法學教育過程中更要重視對法科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實踐性教育、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法學教育不僅不能被稱之為完整的法學教育,甚至還可以說是失敗的。因此,法學教育必須改革,而實踐教學已成為法學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本人所屬高校在刑事法實踐教學改革中正不斷地積極探索各種有效路徑,近年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為進一步增強實踐教學的效果,培養(yǎng)法科學生各項實踐能力,本人認為有必要在刑事法教學中引入“情景式教學”。有學者提出,所謂“情景式教學”就是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形象,創(chuàng)設具體生動的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他們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教學中的重難點、學習方法和關鍵內(nèi)容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1]。在情景式教學中,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此激勵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情景式教學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教師則相應地轉(zhuǎn)變?yōu)閷W習過程的輔助者和引導者,這就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上以老師為主學生為輔的被動學習方式。而且在刑事法教學中引入情景式教學,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邊學邊做、邊學邊練,避免出現(xiàn)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兩張皮的現(xiàn)象,更有利于不斷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情景式教學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包括案例教學、模擬教學、現(xiàn)場教學以及觀摩教學等等,其中案例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問題和任務是推動學生探究和學習的動力,而將問題蘊含于一定的案例之中,透過案例挖掘問題,更能激勵學生產(chǎn)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因此本人認為案例教學最能體現(xiàn)情景式教學的特點和要求。事實上,為了能夠便于學生理解刑事法基本問題、鞏固加深對知識點的記憶,教師在講授基本理論知識過程中大都引用相關案例加以分析說明,然而傳統(tǒng)式的案例教學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形成作用有限。首先,案例大都為說明刑事法中某一個具體的知識點而設置,具有比較明顯的針對性,案件也相對較為簡單;其次,案例的分析過程中仍難免形成以教師為主的格局,即使有學生參與討論,也只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同學沒能形成與老師之間的互動。由此,筆者認為引入情景式教學后的案例教學必須與傳統(tǒng)的案例教學相區(qū)別,下面就情景式案例教學的初步構(gòu)想進行說明和介紹。
在案例教學中,案例本身質(zhì)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案例教學的效果,因此案例選擇成為情景式案例教學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法院、律師事務所等單位已審結(jié)的案件是案例來源的首要渠道,除此之外還可以對報刊討論的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上登載的案例、學者匯編的教材中的疑難案例等進行收集、篩選和積累,當然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搜尋適當案例。但現(xiàn)在授課教師面臨著一個重大問題就是網(wǎng)絡的發(fā)達使得學生幾乎完全可以通過網(wǎng)絡查詢到這些案例并獲取相應的結(jié)論和答案,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發(fā)現(xiàn)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一方面,有現(xiàn)成的答案,很多不夠積極的學生就會直接照搬照抄,不再自己主動思考;另一方面,有些學生限于網(wǎng)絡上提供的答案,思維受到禁錮,只能人云亦云。因此,教師需對案例進行必要的加工,比如變更某些當事人的基本情況、適當增刪某些事實情節(jié),這樣也可以根據(jù)學習需要安排知識點。對案例的選取一般應考慮以下要素:首先,所選取的案例應該滿足課程設置內(nèi)容的需要,通過案例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問題,因此,案例的選擇應建立在教師吃透教學大綱、明晰教學目的與內(nèi)容、熟悉學生法律素養(yǎng)情況的基礎上;其次,應保證案例的真實性,純粹虛構(gòu)的案例難免產(chǎn)生漏洞;再次,案例應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疑難性,為學生留有足夠的爭議空間自由發(fā)揮,使所有參與者都有表現(xiàn)的機會;最后,案例所能覆蓋的知識面應該具有綜合性,以刑法學為例,案例應該既有總則共性問題,也有分則具體問題,既要涉及罪名的認定,也要涉及刑事責任輕重的劃分。
1.劃分小組。小組學習是本門課程的基本學習模式,案例分析討論、指導與演示均是以小組為基本構(gòu)成單位進行的。不同組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競爭關系,這種競爭不再是單個人的競爭,而是一種集體競爭,在這種競爭下某個個體的突出不能代表小組的整體表現(xiàn),所有成員必須樹立“團隊的成功才是我們的成功”的理念,這樣才能在這種競爭中獲取更好的成績。在小組內(nèi)部,共同的學習目標將所有團隊成員凝聚在一起,而每一位團隊成員為完成共同的目標就必須與他人進行交互活動,在這種交互活動中每個成員都會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由此而取得的成績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即使是不夠主動的學生也會因團隊中的優(yōu)秀成員的榜樣作用而被激勵,如此方能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大化。
2.自主研究。分組之后,教師將篩選準備好的案例分發(fā)給各小組,每個小組各自負責一個案例,案例側(cè)重點各不相同。布置案例后需留有一定時間讓學生思考研究,在此期間各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主要進行的是一種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各組自主決定工作進度,合理安排時間,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務。每個小組的小組長必須嚴格負起責任,積極組織成員展開研究,在與同學協(xié)商的基礎上明確劃分具體任務,防止個別同學怠于職守,盡量保障每個同學的參與。
3.個案指導。在小組自主研究期間,教師可對每個小組分別進行一次指導。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事先選取的案例都有相當?shù)碾y度,如果不加以指導學生很可能會走上歧途,從而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此環(huán)節(jié)需以學生自由發(fā)言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了解到各組的進展情況,也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對學生出現(xiàn)的明顯錯誤及時加以糾正,或者對學生可能還未發(fā)現(xiàn)的案例重點問題加以點撥,引發(fā)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此時的指導不是公布結(jié)論性的答案,更多的是一種方向上的指引,重點在于啟發(fā),適時加以引導,避免后續(xù)階段出現(xiàn)不必要的錯誤或偏離正確方向,在這種指導下學生可以在進一步討論交流以及查閱資料的基礎上形成對相關問題更為深刻的認識。與此同時這個階段各小組還需完成另外一個任務,就是尋找一種恰當?shù)姆绞綄⒈窘M的研究成果展示給班上其他組別的同學,這樣就可以使各個小組互相學習不同案例所涉及的相關知識。
4.集中展示。每個小組都有兩個學時的時間將本組的研究成果集中展示給全班同學。展示可以采用的方式非常豐富多彩,包括以案說法、模擬審判、法律專題辯論、主題演講等等。為保障在各小組展示過程中其他組學生的參與,教師可以要求在本小組展示完畢之后其他小組的學生對本小組成員提出相關問題,而無論是提出問題抑或是回答問題,都可以在學生的最終成績中有所反映。為了能夠應對其他小組同學的提問,各小組成員勢必事先進行更加充分的準備,因此提問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不僅可以保障各小組積極參與其他小組案例的討論與學習中,同時更能激發(fā)小組成員更加認真努力地分析挖掘本組負責案例的相關問題。集中展示完畢后,教師則可以對案例涉及核心問題以及各小組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總結(jié)性點評。
成績評定的公正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學生將來學習的熱情及自信心,因此本環(huán)節(ji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績評定時教師既要以小組為單位,給每個小組打一個整體分,同時還要給每個學生一個具體成績。如果沒有小組整體分,大家只考慮自己成績的高低,根本不會形成小組內(nèi)部的團隊合作,難以保障小組學習模式的進行;而如果只有小組成績而沒有個體成績則又難以充分反映每個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畢竟小組中不同成員的參與程度與所做貢獻各不相同。教師在給成績時要考慮學生在各個階段的表現(xiàn),參考的因素包括各階段的發(fā)言次數(shù)、發(fā)言內(nèi)容的理論水平、對其他組案例討論的參與情況等等,每個階段和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予以量化,最后形成總評成績,盡量做到客觀公正。
1.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此種案例教學中更多的是一種學生自主學習方式,與以往的傳統(tǒng)授課方式不同,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變?yōu)橹鲃拥膶W習者、研究者。在以往課程的講授過程中也常會引用案例,但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高,常常坐等老師揭曉答案。而在情景式案例教學中,坐等答案已不可能,想要獲取較好的成績則必須主動努力學習、思考。
2.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的學生頭腦中很有思想,但就是苦于不能很好地表達,還有一些學生則羞于當眾發(fā)言,這都是欠缺語言表達能力的表現(xiàn)。而在情景式案例教學中,無論是在個別指導階段還是在集中展示階段,都需要學生積極主動發(fā)言以展示其研究分析案例所獲得的心得與成果,特別是在集中展示階段,各組學生在展示完畢后還需回答其他小組同學提出的各種問題,此時更需要靈活應對,更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有利于提高書寫能力。書寫能力是一個法律人必不可少的專業(yè)素質(zhì),不論各組同學采用何種方式展示各自案例成果,大都會形成一定的文字材料,特別是采用模擬審判方式,更是需要書寫大量的司法文書,這些文書的寫作練習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能力。
4.有利于形成一定的動手能力。為了能更好地展示研究成果,各小組一般均會使用多媒體等先進手段輔助進行,比如制作一定的圖像資料、拍攝視頻材料等,這些工作不同程度上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5.有利于培養(yǎng)團隊合作能力。小組學習把學生有效地組合成一個團隊,在小組中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活動為基本形式。通過設置對小組的集體評價機制,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相互之間必須進行協(xié)作與配合,在這種協(xié)作與配合中,學生逐步掌握了與他人交流溝通的方法以及化解矛盾糾紛的技巧,而這些都是團隊合作能力提高的具體體現(xiàn)。
[1] 潘長宏.淺談情景式教學的運用[J].科教文匯,2009(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