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武岡市泉塘中學 匡小花
中西方文化差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與穿插
湖南省武岡市泉塘中學 匡小花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文化因不同而神奇。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源遠流長。作為教育工作者,傳承與發(fā)揚文明是我們的職責。語言是文化交流的橋梁,英語教師便是這座橋梁的修筑者。在實際教學中靈活運用文化差異,巧妙穿插文化差異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讓我們教師充滿魅力。
文化差異 初中英語教學 運用
古往今來,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離不開語言這個傳播媒介。作為一線的英語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慢慢地體會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眾所周知,學生總是對外來事物充滿好奇,每每涉及到異域風情與人文習俗等知識講解時,學生們總是興致勃勃,就連平時不怎么對英語課堂感興趣的學生也會覺得興趣盎然。怎么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接受不同文化的洗禮,感受不同文化的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升英語的學習能力就成為了我們英語教師探究的動力源泉和重要目標。
記得大學時,我們都要學習《英美國家文化概況》這門課程,這足以說明英語學習者是有必要對西方文化有所了解的。
在我教授的人教版九年級的第十二單元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這一單元中就非常靈巧的運用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比如初次見面時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就會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習俗。學生們都知道在中國,我們的見面方式是握手。那么在其他國家會是怎樣的呢?在此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運用就體現得淋漓盡致。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也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師就可以好好介紹一下不同國家的風俗人情。如:在日本和韓國,人們的見面方式通常是鞠躬,巴西人是親吻,美國人是握手。再譬如吃東西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在日本吃面條發(fā)出響聲是有禮貌的,而在中國是不為大家接受的。在美國和法國,你不應該用手拿任何東西吃,哪怕是水果;而在印度吃飯是用手抓的。西方國家吃飯用的是刀和叉;中國人吃飯用的是碗和筷。西方人把盤子上的食物吃光是對主人的尊敬;而中國人卻習慣留些食物以示“有余”。通過這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實例教學,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就有了大致的理解。對往后的英語學習與今后的日常生活都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第八單元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這一單元,就涉及到了中西方不同的節(jié)日與習俗。在講授這一單元時,學生對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如中國的春節(jié)(the Spring Festival)、元宵節(jié)(Lantern Festival)、端午節(jié)(Dragon-boat Festival)和中秋節(jié)(Mid-autumn Day)。但是說到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學生們了解的就屈指可數了。
怎樣讓學生了解相關的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呢?在本單元的課文講解中,我就帶領學生領略了傳統(tǒng)的西方節(jié)日——感恩節(jié)(Thanksgiving Day)。在中國是沒有感恩節(jié)的。
如何讓學生更加形象生動的理解感恩節(jié)呢?那就需要穿插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了。
兩個節(jié)日有許多相似之處,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感恩節(jié)最初是源于人們對秋季食物豐收的感謝,在傳統(tǒng)意義上是一個喜慶豐收、合家歡聚的重大節(jié)日;中秋節(jié)也源于對豐收的感謝,在中國許多地方有祭祀月亮,對月神表示感謝的習慣。時至今日,中秋節(jié)也是全家團圓,合家歡聚的重大節(jié)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掌握與之相關的內容就容易的多了。
比如書本上說的日期(date),感恩節(jié)是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中秋節(jié)則是每年陰歷的八月十五。再比如在這個傳統(tǒng)的重大節(jié)日會有什么不同的傳統(tǒng)食物(traditional food)?課文中就向我們介紹了在感恩節(jié)如何制作傳統(tǒng)主菜火雞(turkey);而我們的中秋節(jié)傳統(tǒng)食物就是象征月亮的月餅(moon cake)。
在這一天人們會有些什么活動(activity)?在感恩節(jié)那天大多數美國人任然是通過在家里和他們的家人吃大餐來慶祝;在中國雖也有全家團聚的大餐,但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活動就是—吃月餅賞月。雖說本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描述過程,但在講解這篇課文時,我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穿插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讓我的課更加的精彩。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文化因不同而神奇。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源遠流長。作為教育工作者,傳承與發(fā)揚文明是我們的職責。語言是文化交流的橋梁,英語教師便是這座橋梁的修筑者。在實際教學中靈活運用文化差異,巧妙穿插文化差異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讓我們教師充滿魅力。
[1]趙會霞.讓英語課堂充滿生命活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1(18).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