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虞琴君
教出文本的“這一個”
——《童年的水墨畫》教學例談
浙江 虞琴君
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的文體意識逐漸增強,教學時大多能根據(jù)文體特征確定相應的教學內(nèi)容。譬如寫景文教學將“讀”貫穿其中,在讀中欣賞感悟風景之美;說明文教學除了引導學生了解知識要點,還學習一些基本的說明方法;詩歌教學則注重誦讀想象,引領學生走進詩情畫意之中,等等。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在教學某一篇文章時,往往把“篇”等同于“類”,即只有某類文體共性的教學內(nèi)容,卻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篇的獨特之處。而文本的獨特之處往往是這一篇的重點教學內(nèi)容。文本的獨特之處也正是這一篇編入教材的價值所在。哲學原理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事物,都是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體。因此,教學某一篇時,我們不但要關注“這一類”文體的特點,更要發(fā)現(xiàn)文本的獨特之處。這樣才能教出文本的“這一個”,即特點來。下面,我以《童年的水墨畫》教學為例,談談如何教出文本的“這一個”。
《童年的水墨畫》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組詩,由《街頭》、《溪邊》和《江上》三首小詩組成,分別描繪了“街頭看書”、“溪邊釣魚”、“江上戲水”三個畫面。詩歌形象鮮明活潑,語言生動有趣,讀起來朗朗上口,深受學生的喜愛。這篇組詩有這樣幾個特征:內(nèi)容相關,都是寫童年的課余生活;主題相同,都表現(xiàn)了童年的快樂;格式相似,都采用了“背景描寫+特寫刻畫”的表達方式;意境相融,看起來像一首詩,每首小詩都有一個詩眼:笑。這幾個特征也正是文本的獨特之處??紤]到學情,我把學習“背景描寫+特寫刻畫”的表達方式作為重點教學目標。具體流程如下。
文本以“童年的水墨畫”為題,意味著詩歌描述的內(nèi)容是對童年生活的悠悠回憶,頗具有水墨畫簡淡飄遠、意味無窮的特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作者描繪的童年生活,課前我讓學生欣賞一組水墨畫,并伴著優(yōu)雅的古箏曲。學生在欣賞了《江邊垂釣》、《白鷺》、《牧童短笛》等水墨畫后,對水墨畫的用筆、構圖、意境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特別對三幅畫作的構圖留下了深刻印象:都采用“背景+特寫”的方式布局。如《江邊垂釣》,較為細致地刻畫了江邊垂釣的老翁,對背景內(nèi)容水鳥、江水則寥寥幾筆勾勒而出。一細膩一簡約,可謂相得益彰。欣賞水墨畫,學生的心境變得安靜、安寧、安然了,同時也為文本學習做了知識上的一些鋪墊。
《童年的水墨畫》這首組詩的表達方式比較特殊,三首小詩格式相似,都為“背景描寫+特寫刻畫”。因此,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一表達方式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在指導學生理清三首小詩所寫內(nèi)容之后,我便引導學生想象作畫:選擇你最喜歡的一首小詩作幅水墨畫,你會畫些什么呢?
師:有沒有給第一首小詩街頭看書作畫的?你會畫哪些內(nèi)容呢?
生:我會畫一個熱鬧的街頭,有很多車輛來來往往,還有很多行人。在這當中我還會畫一個孩子,在陽光下正捧著書本在很認真地看書。
師:課前咱們在欣賞水墨畫時,明白了一些水墨畫由背景和特寫兩部分組成,那么你在這幅畫中會將什么作為特寫鏡頭呢?
生:這個捧著書本認真看書的孩子。
師:詩句中哪些詩句寫到了這個正在認真看書的孩子呢?
生:書頁在膝蓋上輕輕地翻動,嘴角漾著絲絲抹不掉的笑。陽光從腳尖悄悄爬上膝蓋,也想看“黑旋風”水戰(zhàn)“浪里白條”。
師:從哪些地方看出這孩子看得很認真?
生1:我從那個“笑”字發(fā)現(xiàn)的,孩子看得很認真很入迷了,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精彩而笑起來了。
生2:我是從“陽光從腳尖悄悄爬上膝蓋”讀出來的,這個孩子讀書太認真了,時間過了很久都不知道,還是在看著書。
師:孩子看書看得如此認真,達到了忘我的境界。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會讀出孩子看書時的安靜和入迷。
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四句詩。
師:如果說這幾句詩描繪了這幅水墨畫的特寫鏡頭,那么這幅水墨畫的畫面背景又是哪些詩句呢?
生:聽不見馬路上車輛喧鬧,哪管它街頭廣播聲高。
師:孩子看書的畫面是如此的安靜,而畫面背景街頭卻是如此的(熱鬧)。
男女生配合讀詩句,男生讀熱鬧的畫面背景,女生讀安靜的特寫鏡頭。
在教師適當引導的基礎上,給足時間讓學生自主想象畫面,自主作畫、感悟,學生在畫中領悟了這首小詩的表達方式,在讀中感受到了孩子看書時的安靜和入迷。
同樣,溪邊和江上這兩首小詩也是先寫了背景,再刻畫了一個特寫鏡頭,分別為一個釣上魚開心的孩子和一個“水葫蘆”露著虎牙在可愛地笑。在這樣相似的表達方式中,讓我們深深感受到童年生活的快樂。
為了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溪邊和江上這兩首小詩的表達方式,我也是讓學生說說“你會畫些什么”,在學生描述自己畫的內(nèi)容基礎上,再相應點出“背景描寫+特寫刻畫”的表達方式,最后讓學生合作朗讀相應的內(nèi)容。
當然,這首兒童詩的教學,指導學生僅僅了解其特殊的表達方式那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在想象畫面,發(fā)現(xiàn)格式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誦讀。在反復誦讀中入情入境,在情境中欣賞、品味《童年的水墨畫》這首兒童詩的音樂性和節(jié)奏美,促進語言積累和語感積淀,也在反復誦讀中享受兒童生活的快樂。
現(xiàn)代閱讀教學論研究專家劉守立先生指出:“閱讀心理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認識的心理發(fā)展過程,整體感知,形成整體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體上去,獲得發(fā)展了的整體印象。”簡單地說,閱讀教學應該遵循“整體——局部——整體”這樣一個閱讀規(guī)律。因此,在指導學生完成想象畫面,發(fā)現(xiàn)這三首小詩的格式都為“背景描寫+特寫刻畫”之后,我再次指導學生回歸整首兒童詩,去發(fā)現(xiàn)領悟組詩的特點。
師:讀著讀著,你們發(fā)現(xiàn)這三首小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了嗎?
生1:作者在寫每首小詩時都是先寫了背景,再寫了一個孩子的特寫鏡頭。
師:是的,這三首小詩的格式是相似的,都是“背景描寫+特寫刻畫”。
生2:這三首小詩都寫了童年的快樂。
師:你分別從哪里感受出來?
生2:街頭中“嘴角漾著絲絲抹不掉的笑”,溪邊中“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江上中“你撥我濺笑哈哈”。
師:都有一個“笑”字,都讓我們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快樂,這三首小詩的主題是相同的,意境相融。
生3:每首小詩都是寫了童年時的課余生活,看書,釣魚,戲水。
師:這三首小詩的內(nèi)容是相關的。
生4:每首小詩都是6行,都有一個小詩題。
師:正因為有這些相同點,所以這三首小詩才會成為一首組詩,才會組成這幅童年的水墨畫了呢!
教師拋出“這三首小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的問題,在學生心中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激情。通過發(fā)現(xiàn),學生不僅領悟了組詩的特點,同時也再次感受到了這三首小詩中蘊藏著的快樂。
課堂拓展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對文本進行有效的拓展與超越,因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最終必須超越課堂、超越文本。而對于《童年的水墨畫》這篇課文的“這一個”——組詩,由于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有必要通過拓展閱讀來加深學生們對組詩的理解。
于是,我拓展了一首和《童年的水墨畫》相似的組詩——《童年游戲》,既要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感受童年游戲的快樂,喚起學生童年美好的回憶,又為了加深學生對組詩的理解。
童年游戲抽陀螺
跳躍而起的陀螺,
帶動我們的心一起跳躍。
不分勝負的呼喊,
充滿了夏天的歲月。
一個制作粗糙的陀螺,
就讓我們的兒時,
在瞬間凝固成永久的回憶。
彈玻璃球
瞄準對方的晶瑩剔透,
發(fā)出準確的力道。
哪怕滿身的灰塵,
引來媽媽的嘮叨和笤帚。
那是一個童年的銘刻,
在遙遠的年代里閃光,
回蕩成當初開心的一笑。
滑雪橇
冬天里的冰雪,
是我們最大的游樂場。
沖刺在冰雪之中,
把一串串笑聲飛揚。
哪怕人仰馬翻,滿身冰霜。
陽光照耀下的腳印,
在兒時的心頭閃著金色的光芒。
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這首組詩的相同點,學生們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活躍。有學生發(fā)現(xiàn)三首小詩都寫到了童年游戲是非??鞓返?,詩中蘊藏著的情感是相同的。也有學生發(fā)現(xiàn)了每首小詩的格式都是相似的,前面都是先寫了童年游戲的快樂,后兩句都是寫到成為一個美好的回憶。還有同學發(fā)現(xiàn)了每首小詩都是7行,也都有一個小詩題……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發(fā)現(xiàn)了這首組詩的內(nèi)在特點,進行了個性表達。這樣的拓展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于組詩這一種詩體特征的把握。
要教出文本的“這一個”,教師必須要有一雙會發(fā)現(xiàn)的眼睛。只有發(fā)現(xiàn)了文本的獨特之處,才能確立合宜的教學內(nèi)容。而這需要教師具有深透解讀文本的功力。簡而言之,扎實的底蘊成就教學智慧。
浙江省寧海縣力洋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