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
提起中國卡通片中的美猴王,想必誰也不會陌生?!洞篝[天宮》中那副頭戴軟毛、腰圍虎皮、長腿細腰、英姿颯爽的機靈模樣早已深入人心,隨著時光流轉(zhuǎn)浸入幾代人的記憶之中。然而,美猴王的經(jīng)典作品遠不止《大鬧天宮》一部,中國動畫發(fā)展史上每一個關(guān)鍵性的瞬間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1941年,中國(亞洲)第一部黑白動畫長片《鐵扇公主》;
1958年,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
1964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
1985年,中國第一部由長片改編的動畫系列片《金猴降妖》;
1999年,中國第一部采用先期錄音方式制作的動畫長片《寶蓮燈》;
1999年,中國第一部采用全數(shù)字電視后期制作的動畫系列片《西游記》;
……
孫大圣本領(lǐng)如一,造型卻千變?nèi)f化。正如小說《西游記》里的它擅長72變一樣,在70余年的動畫表演生涯中,美猴王的熒幕造型也隨著時代在悄然變化著。
中國版“米老鼠”
1941年問世的黑白長片《鐵扇公主》是美猴王初次登場的動畫作品。在那個彌漫著抗日硝煙的年代,作為中國及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具有濃厚的時代意義和政治色彩。導演萬氏兄弟(萬籟鳴、萬超塵、萬古蟾、萬滌寰)以期通過師徒四人智斗牛魔王、勇闖火焰山的故事激勵民眾堅持團結(jié)一心、奮勇抗日。因此,無論是古裝俠女風的鐵扇公主,還是文弱書生打扮的唐僧,抑或是豬臉人身的八戒與粗獷憨厚的沙僧,其整體設定都十分成人化,卻唯獨美猴王的模樣顯得有些滑稽另類——銅鈴眼、雷公嘴,細胳膊、面條腿,手上似乎還帶著副白手套,又圓又矮的身體怎么看都有幾分米老鼠的影子。要不是因為它拿著金箍棒,還真難認出它就是那個神氣十足的孫悟空。
美猴王初次亮相的造型如此“美國范兒”,其實是有其歷史原因的。上世紀20年代左右,中國動畫之父萬氏兄弟相繼從學校畢業(yè)參加工作,從小就對木偶、皮影、走馬燈和中國傳統(tǒng)美術(shù)感興趣的他們在這個時期初次接觸到了“卡通片”。這些“卡通片”基本都是從美國引入國內(nèi)的,如《白雪公主》、《大力水手》、《鮑比小姐》、《從墨水瓶里跳出來的小人》等等。萬氏兄弟從此愛上了這門新鮮的藝術(shù)形式,倚憑有限的美國動畫資料開始研究動畫的制作原理和表現(xiàn)手法。隨后他們的幾部實驗性作品《大鬧畫室》、《紙人搗亂記》等,從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模仿了美國動畫作品的風格,可見早期的中國動畫是深受美國動畫影響的。
配角也精彩
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guān)系的講話》中首次提出“雙百”方針,鼓勵全國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1957年,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成立,時任廠長的特偉先生提出“走民族風格之路,探喜劇風格之門”的口號,開啟了上世紀50年代中國動畫的輝煌時期。這一階段的動畫作品無論從形式還是內(nèi)容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就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應運而生的。
《豬八戒吃西瓜》首次采用中國民間美術(shù)傳統(tǒng)的剪紙作為元素,結(jié)合皮影戲操縱關(guān)節(jié)運動的方式進行動作設計。動畫片中的人物不再是一張張進行繪制,而是被制作成平面的、帶有關(guān)節(jié)的、可以活動的紙偶。并且由于工藝的特殊性,采用皮影風格的“側(cè)面式”設計,通過關(guān)節(jié)解剖、鏤刻、剪形、裝配等多個步驟,最后在拍攝時將紙偶放在玻璃板上,逐格調(diào)整肢體動作進行拍攝。
雖然這次美猴王不是主角,可戲份依然不少,造型也頗為精致細膩。在“走民族風格之路”的號召下,造型設計人員參考了京劇、皮影、民間畫中的孫悟空造型,將它設計為凹型臉、凸額頭,當中一個橘色“倒載桃”,四周點綴臉譜花紋,絨球護耳,頭戴軟帽,腰圍虎皮裙,一身京劇式黃袍。兩只半月彎眼笑意十足,眼珠滴溜溜一轉(zhuǎn)的模樣與片中那個耍得八戒團團轉(zhuǎn)的機敏性格十分吻合,既描繪出猴子活潑俏皮的面孔,又進行了適當?shù)乃囆g(shù)加工。顯然,這次的美猴王造型一改以前的中國“米老鼠”風格,似乎更加貼近人們的想像。
不朽的經(jīng)典
美猴王的動畫造型中最為經(jīng)典的要數(shù)《大鬧天宮》。這部由近百位畫家歷時四年繪制的彩色動畫長片,時長117分鐘,畫稿高達15萬4千多張。在1964年問世以來,至今仍是中國動畫的巔峰之作。當時,法國《世界報》這樣評價:“《大鬧天宮》不但具有一般美國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藝術(shù)又是迪士尼式的美術(shù)片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達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風格。”
《大鬧天宮》中的美猴王造型設計可謂一波三折?!叭绾尾拍墚嫵鋈藗兿胂裰械拿篮锿酢背蔀榱藢а萑f籟鳴所要面對的首要難題?!惰F扇公主》中的孫悟空雖然滑稽搞笑、幽默機智,但少了幾分猴王的英姿與霸氣,顯得不夠成熟。于是,他邀請我國著名的漫畫家、裝飾畫家,也是時任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教授的張光宇為影片中的人物造型進行設計。張光宇在自己1945年創(chuàng)作的連環(huán)漫畫《西游漫記》中孫悟空形象的基礎(chǔ)上,吸取了戲曲臉譜、民間版畫等傳統(tǒng)美術(shù)的精髓,先后創(chuàng)作了三版各具特色的美猴王造型。這三版造型方圓交替、高矮不一,胖瘦不同。線條運用剛?cè)嵯酀?、爐火純青。設色也十分大膽,采用鈷藍、群青、桃紅、赭石以及紅、藍、黃三原色等難以駕馭的顏色,可謂張氏趣味十足。特別是那個花果山猴王的造型,身著戎裝,威風凜凜,頭插幾根羽毛,頗有少數(shù)民族的野性特色。
雖然三版造型都很精彩,但萬籟鳴導演認為這三個形象還是有些復雜,裝飾性過強了。這其實是動畫造型和漫畫造型的一個很大區(qū)別,動畫角色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由多張靜態(tài)圖像連續(xù)播放而成的,復雜的造型會大大增加制作成本,必須要省略很多東西。因此,萬籟鳴委托當時只有24歲的原動畫創(chuàng)作組組長嚴定憲對張光宇的造型進行修改,并提出了三點要求:形象突出,線條簡練,色彩鮮明。嚴定憲通過反復實驗,設計出了改良版的美猴王。這一次的造型加強了兩眼周圍的金色,體現(xiàn)出“火眼金睛”。綠眉毛、紅雞心,嘴邊再各添一道線,表現(xiàn)下陷的猴腮。鵝黃上衣,大紅褲子,腰圍虎皮,腳踩黑靴,身材修長而圓潤,配色鮮亮而利落。這個形象較之以前,尤其給人一種親切之感,十分符合劇本中對美猴王性格的要求——具有猴的機靈、神的法術(shù)和人的情感。導演萬籟鳴用八個字稱贊這一形象:“神采奕奕,勇猛矯健”。就這樣,一個面對同伴和藹可親、真誠坦率,面對敵人正義凜然、英勇不懼的齊天大圣孫悟空誕生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