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頻
中國傳世書畫不僅是歷史的載體,同時也體現(xiàn)著古典的藝術之美。人們通過收藏,可以豐富審美情趣,提高藝術修養(yǎng)。鑒賞書畫收藏品的真?zhèn)蝺?yōu)劣,這不僅要掌握相關的技術,而且需要深厚的學識修養(yǎng)和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比如從收藏品的氣韻神采、筆墨技巧、題跋和印章等方面入手,注重了解畫家本身的經(jīng)歷、所處年代、創(chuàng)作過程、個性風格、筆墨程式等,對此作辨證分析和立體考證。
書畫鑒藏印在書畫上不僅具有持信功用,而且在書畫領域里也具有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文人書畫家在作品鈐下表明自己身份的鑒藏印的同時,也在自己的作品上刻有名、號、齋、館或詞語為內(nèi)容的印章,并加以輔署款和題句,以期達到持信、補充、平衡和增色畫面的作用。一些收藏家大多眼力較高,對于用印較為講究,鈐蓋的位置也較為妥當。所以,作品經(jīng)他們之手加鈐印章之后,一般都能為作品錦上添花。亦可以作為鑒定的憑證。下面本文就以王蒙《太白山圖》為例,通過其曲折的遞藏傳承過程對鑒藏及鑒藏印在傳統(tǒng)書畫的傳承中的作用進行一些探討。
一個故事
公元1499年,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寅在經(jīng)歷了科場舞弊案后心情郁悶。為了排解他的憂郁,好友文徵明、祝枝山力邀唐寅去先師沈周家觀賞字畫,其時,沈周已逝,子沈云鴻、沈云鵠好繼承衣缽,亦喜收藏,遇異書名畫,往往傾囊以購。然沈氏留有遺言:“勿將古書藏畫視作財物,若能讀之必不易散,則吾所遺產(chǎn)厚矣……”
當三人在沈云鵠的陪同下第一次在沈家的居竹居看到了元朝王蒙的《太白山圖》,他們就被畫中浙東寧波太白山天童寺二十里松林及周圍的景物所深深吸引與折服。但見山巒起伏,湖水如鏡,蒼松丹槲,枝繁葉茂,溪流拱橋,曲徑通幽,寺宇宏偉,林蔭夾徑。各色人等絡繹不絕,人物尺寸雖小,而動態(tài)神情惟妙惟肖。全圖章法嚴謹筆法細膩,以朱砂及花青點染,個別雜樹施以重墨,可謂別創(chuàng)一格。
更難能可貴的是,畫后有洪武年間僧錄司右善世宗泐禪師以及永樂年間一代國師道衍的的題跋。其中宗泐禪師的題跋曰:“小白市太白峰,二十里松居其中。一徑陰陰翠羽蓋,半空矗矗蒼髯龍。太白之峰分九隴,壯哉千古之佛宮。香云不動梵唄合,樓閣倒影清池空。我初展卷欲大叫,海上涌出高巃嵷。云端飄渺下玉童,有路似與天相通。自憐平生再不到,吁嗟老矣將焉從。還君此圖袖手坐,有目只送南飛鴻?!弊阢铍m為僧人,但可從題詩中體味出其洶涌澎湃的激情。
當沈云鵠請師兄們題跋鈐印時,文徵明、祝枝山和唐寅踟躕良久不愿動筆,因為他們深知王蒙繪畫的價值,題跋出語不慎,易惹后人恥笑;鑒賞印鈐不合,也要破壞了整幅畫作的構圖。最終,在主人的一再懇求下,三人才在所攜帶的印章中挑了尺寸最小最細的朱文,選了最不起眼的地方蓋了印。唐寅的情緒果然振作不少。大家告辭后文徵明繼續(xù)勤勤懇懇地作畫寫字,祝枝山繼續(xù)瀟灑地揮寫草書。而唐寅則摒絕科舉入仕之念,開始了他作為職業(yè)畫家的人生之旅。誰也沒有料到,那天在有居竹居二樓觀賞《太白山圖》的三位年輕人日后皆成為在藝術史上與王蒙并肩而立的書畫家。
故事至此并沒有完,明朝嘉靖年間,沈家敗落,此畫被江南吳中三巨富之首的大富商安國買到,他專程請來著名山水畫家謝時臣品鑒。并以自己擅長的小篆題寫了《太白山圖》,為畫卷定名。安國之后,此畫又轉(zhuǎn)入江南第一大收藏家項元汴的天籟閣,被收藏了大約100年。明末清初,項家?guī)状说氖詹乇M被清軍掠走,此畫后又流入了河北“真定相國”梁清標與朝鮮裔的傳奇性人物安岐之手。
乾隆年間,安岐手中的《太白山圖》被征召入宮,乾隆初見《太白山圖》時也驚為天物,但他沒如文徵明、唐寅般有所顧忌,在畫卷起首處題寫了長長的跋文,又大蓋特蓋鑒賞印。按其觀賞一次鈐一次印計算,乾隆觀賞《太白山圖》不會少于十次。此后的嘉慶帝也觀賞過一次,蓋上了“嘉慶御覽之寶”。似乎后來就再沒有哪位清朝皇帝觀賞過畫卷。畫作又靜靜的躺了100年后才被末代皇帝溥儀蓋上了“宣統(tǒng)御覽之寶”,以賞賜的名義帶出紫金城,輾轉(zhuǎn)流落到天津、長春。
上蒼似乎為每位《太白山圖》的持有者安排了了一條鋪滿荊棘之路。抗戰(zhàn)勝被吉林省主席的鄭洞國將軍在長春夠得。1948年鄭洞國率部起義,身邊的大批國寶級古書字畫全部上交。1950年,在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的全力追查下,一代名畫終于在亂紙堆中重見天日。順理成章的成為了遼寧省博物館的一級文物。
幾點啟示
實際上,每件字畫的傳藏都有一個或幾個曲折的故事?!短咨綀D》絕非是個個案,它的經(jīng)歷代表了歷代名家字畫收藏中的所有要素。文物界鑒定古代字畫有“一字二畫三印章”之說?!耙蛔帧敝傅氖锹淇?,“二畫”是指繪畫風格,“三印章”是指書畫完成后書畫家所鈐印章和傳藏過程中所鈐的鑒賞印和收藏印。
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傳世古卷上,印章加蓋得越多,畫面裝飾性和可看性越強,所蘊涵的歷史信息也越豐富,可資玩味的文化情緒也就越強??梢哉f,沒有印鑒的中國文人畫在構圖上是不平衡的,在形式上也是不完整的,甚至在情緒和意味上也是缺乏和諧和統(tǒng)一的。尤其是明清以來,印章作為書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幾成定式。相對于書法作品上的印鑒與落款。同樣的印鑒存在于繪畫上則表現(xiàn)出更廣泛的含義。
此外,從欣賞美學的角度來說,印鑒在畫面上是一種靜態(tài)的力量,處于畫面的角落,可以取得穩(wěn)定畫面的視覺效果。對干畫面張力關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國畫注重繪畫的動作與過程。繪畫過程的輕盈動作,以加蓋印章的沉穩(wěn)力度作為結束。在此,印章體現(xiàn)了一種外來的制衡力量與動作完成的過程。
中國文人繪畫的清素淡雅不能承受華麗繁復的外框裝裱,視覺表現(xiàn)以恬淡中和為美。在這種簡潔微妙的畫而構成中。紅色的印鑒首先顯得極為生動傳神,既調(diào)結了相對單調(diào)的色彩。又因印鑒本身的材料硬度感而與氤氳流動的水墨韻味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關系。
但值得注意的是,收藏鑒賞印在鈴用時,應從各方面加以注意,如形制、內(nèi)容、位置、印泥、手法等均須用心揣磨,竭盡心力,務求精到。每見古代珍貴的字畫,被一些自命風雅、好古而不識古者胡亂題跋、亂鈴印章,使原作或局促窒息,或喧賓奪主而不堪入目。乾隆皇帝弘歷與南宋權相韓化宵類似,同屬好事者流,其于書畫的興趣相當濃厚,占有欲亦特別強烈。在他統(tǒng)治的60年里,全國傳世的名跡基本上都進入內(nèi)庫,并進行鑒別整理。乾隆的收藏印也非常之多,達幾十方,常用的有三璽、五璽、七璽。遜位后,又喜歡在書畫上添鈴“太上皇帝”、“古稀天子之寶”、“八微襲重之寶”等大璽。由于考據(jù)輕率,鑒別未精,往往真?zhèn)晤嵉苟O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