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凈
摘 要: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學生在教學中的位置、作用等產(chǎn)生了巨大變化。學生不應是被動的“知識受體”,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發(fā)揮能動作用,轉(zhuǎn)變學習方式。教師在實施教學時,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發(fā)揮“導師”作用。
關鍵詞: 歷史教學 自主學習 導師
應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使得教學過程變成執(zhí)行教案的過程,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想做出回答,或者努力引導學生直至達到教案要求為止。存在一些問題:其一,為了應付考試,課堂上,老師賣力地講,學生費力地聽和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得不到發(fā)揮。其二,在日常學習中,學生付出很多,可收獲卻很少,勞而不獲的失落感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針對這種狀況,《歷史與社會》課程明確要求:“教師適應素質(zhì)教育的需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運用多種教學形式、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1]在新課程教育理念的推動下,如何使學生學有成效呢?
學生的學習包含兩種行為:個體行為和教學行為,一方面學習是學生個體的行為,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離不開學校教育的環(huán)境,教學過程既包括“教”又包括“學”,學生的學習無論在課外還是在課內(nèi)都需要教師的指導。這兩種行為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加強學生自主學習
1.培養(yǎng)興趣
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梢娕d趣是求知的強大動力,是學生產(chǎn)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源泉。
近來看到了一則新聞“校長親豬”:某校分管學生德育工作的副校長在一次升旗儀式上跟學生打賭,稱只要大家不要在校門前的路上亂丟垃圾,使這條路的衛(wèi)生狀況得到改觀,自己就在一個月后的升旗儀式上當眾親吻一頭小豬。沒過多久,校門口那段路出現(xiàn)的亂丟亂扔垃圾現(xiàn)象得到有效遏制,路的衛(wèi)生狀況確實大為改觀。雖然這是講管理的事例,但是通過這樣的方法確實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素質(zhì)教育下,只要對教育有利,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利,老師完全可以打破條條框框,甚至可以做一些貌似“出格”的舉動激發(fā)學生興趣。
2.給足時間
自主學習即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解決一個個問題,這自然需給足學生閱讀的時間、思考的時間、記憶的時間、交流討論的時間。比如,學習時可以讓學生安靜閱讀課本,畫出重難和關鍵詞,最基本的知識點要求當堂掌握。然后同桌交流,查漏補缺。
3.給足機會
思想只有通過交流和碰撞才能迸出火花。教師強壓著不讓學生說,就等于堵了他們學習的渠道,久而久之,學生變成了被動接受外界信息的“容器”。課堂應是學生主動說話的陣地,應給予學生發(fā)表觀點、提出疑問、相互質(zhì)疑、相互評價等機會。筆者所教班級中,有一個班級的學生就很有想法,每堂課他們總能講出教師課前預設不到的觀點與看法,課堂氣氛非常好。這樣的課堂非但對學生學習成效不利,反而,事實證明,學生學習效果顯著。
4.給足面子
孩子大都喜歡戴“高帽”,有了這頂“高帽”,孩子做事會很樂意。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人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nèi)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苯處熞降葘Υ恳粋€學生,及時表揚、激勵各層次學生,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獲得成功,享受成功是每一個人的心理需求,也是每個人前進的動力。只有讓學生體驗到成功,他才會有參與的熱情。除了教師語言的評價可激勵學生外,還可以采用學生互評、小組互評和組間互評的方式,讓學生互相找優(yōu)點,激勵學生不斷體驗成功,積極自主學習。
二、發(fā)揮教師“導師”作用
著名教育家奧尼舒說:“教師要把完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獨立去獲取知識,并補充和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苯處熞獜摹爸v師”角色向“導師”角色轉(zhuǎn)變,“教師要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導者上,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變單一主體為雙主體,在起好主導作用、當好導演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之積極參與教與學的活動”[2]。
自主學習是改變以往教學中過于強調(diào)以教師為中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由被動變?yōu)橹鲃拥囊环N嘗試。這種學習方式如果運用不好,就會流于形式,教學過程表面上看來熱熱鬧鬧,實際上效果并不理想。因而,教師需要發(fā)揮“導師”作用。
“導師”的關鍵詞是“導”:(1)誘導,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習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苦學”為“樂學”;(2)引導,幫助學生明確適當?shù)膶W習目標,并確認和協(xié)調(diào)實現(xiàn)目標的最佳途徑,變“死學”為“活學”;(3)指導,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fā)展認知能力,變“學會”為“會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自主學習能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但“自主學習同樣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如何讓學生學得更多、更好,更會學,更樂學,這就需要我們立足于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在實踐中探索”[3]。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38.
[2]高霞,楊明全.新課程下的教師觀與教師角色轉(zhuǎn)變[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2114.
[3]http://jiaoan1.7139.com/1228/13/31827.html.